立夏的由来(立夏的由来你知道吗)


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夏

节气含义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每年公历5月5日或5月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淮南子·天文训》曰:“(谷雨)加十五日斗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此节气我国自战国末年(前239年)便已确立,作为天文学意义上夏季的开始。然而,从气候学意义上讲,只有平均温度连续5天高于22℃时才算真正进入夏天。

立夏正处于春、夏季的交接点上,从全国范围来看,春与夏此时是“划江而治”的格局。黄河中下游地区“虽然立了夏,依旧春当家”。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春季还未结束,炎热的夏天也还未来临,许多地方的槐花正在盛开,万物繁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如果说,春是生的季节,那夏便是长的季节了。《方言》解释更为透彻:“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明学者高濂有《遵生八笺》曰:“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立夏

历史渊源及天文历法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为立夏。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又根据天气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

“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对应节气中最重要的“八节”,还产生了民俗节日中最重要的“八节”,即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夏

气候变化

立夏以后,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南方地区普遍高温潮湿多雨,秦岭-淮河是南方多雨和北方少雨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急剧减少。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可能进入夏季,而其余大部分地区还处在春季,在东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区,这时候甚至才刚刚进入春季。

进入立夏节气以后,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5月中旬的雨量迅速增大,而此时的华南,也进入了前汛期的盛期,此时的暴雨往往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地域上的广阔性和强度上的猛烈性特点,在两广的珠江水系和福建的闽江水系,年最高水位往往出现在这一时段,民间有"立夏、小满,江满、河满"的说法。立夏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这时华北、西北等地气温虽然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比较强烈,天气十分干燥。

立夏

农事活动

立夏时节,气温回升很快,炎暑即将来临,雷雨开始发生,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进入旺盛生长期的农作物正常生长。尤其是冬小麦正处于扬花灌浆期,此时期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夏粮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

此时还要加强田间除草作业,农谚“立夏三天遍地锄”“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就是这个意思。然而,此时江南地区开始进入雨季,会对农作物造成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最易感染赤霉病,棉花则会引起灰疽病、立枯病。应注意采取增温降湿措施加强防治,以保全苗壮苗。

立夏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南宋翁卷有《乡村四月》曰:“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中稻播种应抓紧收尾。要突击抓紧采制茶叶,以防老化。“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夏天,是一个繁忙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夏时之计贵如金”,就是这个道理。

立夏时节主要防治番茄早疫病、灰霉病、叶霉病等,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等,茄子褐纹病、绵疫病,豇豆锈病、根腐病等。害虫主要有小地老虎、蚜虫、菜青虫、跳甲、潜叶蝇等。

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夏

物侯现象

明人《遵生八笺》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自立夏开始,便能听到蝼蝈的叫声。过五天,蚯蚓遇雨就会从地下爬出。又过五天,王瓜就生长茂盛起来了。宋代陆游《立夏》诗曰:“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正是反映了立夏时节的物候现象。

《逸周书·时讯解》有:“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蝼蝈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夏

【立夏·初候·蝼蝈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初候,蝼蝈鸣。蝼蝈,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谓之土狗是也。一名蝼蛄,一名石鼠,一名螜(hú)。各地方言之不同也。《淮南子》曰蝼蝈鸣,邱螾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夏小正》三月螜则鸣是也。且有五能不能成一技,飞不能过屋,缘不能穷木,泅不能渡谷,穴不能覆身,走不能先人,故《说文》称鼫(shí)为五技之鼠。《古今》注又以蝼名鼫鼠,可知《埤雅》《本草》俱以为臭虫,陆德明、郑康成以为蛙,皆非也。”意思是说,此时,田野中的蝼蝈开始鸣叫了。蝼蝈属直翅目蝼蝈科,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以噬(shì)食植物根和嫩茎叶为食。

【立夏·二候·蚯蚓出】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候,蚯蚓出。蚯蚓即地龙也,一名曲蟮。《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立夏时节,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蚯蚓属喜阴、喜温、喜湿夜行性动物,每每遇雨,天色变暗,就会从地下爬出来活动。

蚯蚓

【立夏·三候·王瓜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三候,王瓜生。《图经》云,王瓜处处有之,生平野田宅及墙垣,叶似栝(guā)楼乌药,圆无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开黄花,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细而多糁(shēn),又名土瓜,一名落鵶(yā)瓜,今药中所用也。”《夏小正》曰:“王萯(fù)莠。”《逸周书汇校集注》曰:“王萯、王瓜一物也,盖以草言之则其时已秀。”《夏小正经传集解》曰:“王萯莠(莠,秀借字)。”

民间习俗

迎夏仪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深层次上,廿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气的变化关系到自然节律变化,立夏阳气渐长,万物随阳气上升而茁壮成长。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在立夏的这天,古代人们有举行迎夏仪式。

尝新活动

在江浙一带有“立夏尝新”的风俗。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然后人们尝食。同时,苏州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馈节”。

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或有元麦、蒜苗为其一);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或有梅子、香椿头为其一);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或有鲳鱼、黄鱼、银鱼、子鲚鱼为其一)。在常熟,人们立夏尝新,食品更为丰富,有“九荤十八素”的说法。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们仍然保留着立夏吃乌米饭的古老习俗,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是采集野生植物乌桕树的叶子煮汤,用此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

立夏

斗蛋游戏

“立夏蛋,满街甩”,斗蛋通常是小孩子们的游戏。要用熟鸡蛋,一般是用白水带壳煮的囫囵蛋(蛋壳不能破损),经冷水浸过,然后装在用彩色丝线或绒线编成的网兜里,让孩子挂在脖子上。斗蛋的规则挺简单,说白了就是“比比谁的蛋壳硬”:大家各自手持鸡蛋,尖者为头,圆处为尾,蛋头撞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斗破了壳的,认输,然后把蛋吃掉,而最后留下的那个斗不破的小强,被尊为“蛋王”。至于为什么要斗蛋,民间的说法是:“立夏胸挂蛋,小人疰夏难”。

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立夏秤人会对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夏

原创不易,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分享、收藏,您的支持是对历史哥最大的鼓励,谢谢大家!

大家还知道哪些立夏的习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头条创作挑战赛#​#在头条看见彼此#​#头条#​#我要上头条#​#我要上 头条#​#立夏有哪些传统习俗#​#立夏为什么要称体重#​#你好立夏#​#你好,立夏#​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历史哥说史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1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