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来历(转眼又到清明节)
要知道这个节日的始末和它的深刻含意,还得从我国春秋时晋文公重耳19年的流亡生活说起。
晋献公在位时,宠爱一个叫骊姬的妃子和她的妹妹。骊姬为晋文公生有一个儿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将来能顺理成章坐上王位,想方设法要除掉她儿子前面几个年长公子。世子(相当于太子)申生被害死,公子重耳和小白被逼流亡国外,并遭到多次追杀。
重耳在长期流亡中,遭受许多屈辱和困苦。原来跟随他的一些人,为寻自己的前程相继离去,最后只有介子推、令狐偃、赵衰几个人。
有一回,重耳在逃亡中,因饥饿而晕倒,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烤熟了给重耳吃,使其才没饿死。
介子推虽然忠心耿耿,但经常给重耳提意见,使他有时下不来台,重耳有些讨厌他。
重耳流亡19年后,在秦国帮助下,终于回国登上王位,就是后来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做了国君后,重赏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他没有得到任何赏赐和官职。开始时,晋文公还没有实施改革和清明的政策,身边围绕一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这让介子推也感到失望。于是介子推带着老母亲隐居到绵山去了。后来很多人为介子推抱不平,向晋文公历数介子推在流亡中的默默奉献。
此时,晋文公感到羞愧莫及,立即派人四处寻找介子推母子下落。当知道他在绵山隐居时,因山高林密仍然找不到。
人心莫测,有人希望介子推能回来辅佐晋文公治理国家,有人却怕他回来使自己失去恩宠。因而,有人献计用火烧逼他出来。大火烧遍绵山,却也不见介子推母子的身影。结果,才发现母子俩紧抱一棵大柳树,被活活烧死。
晋文公见此惨状,悲痛欲绝,哭泣着拜祭介子推的尸体。移开介子推的尸体时,发现柳树洞中有衣襟,展开衣襟一看,上面有鲜血写的诗:
割肉奉君敬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的这首遗诗,使晋文公既悲痛,更使他惊醒,从此,决心做一个明君。他下令隆重纪念介子推,在山上建介子推祠堂,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将放火烧山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每年到这一天,各家各户不得使用烟火,只能吃冷食。
第二年“寒食节”,晋文公又亲自上介山祭拜介子推,并把“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此后,“清明节”成了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民族不忘历史,怀念亲人,崇敬先烈,激励后人,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传统节日。
“清明”二字,不仅是体现在时序的变化,春暖花开,天气清新明朗;更重要的是启示世人,要永远保持社会、政治的清明,不能迷失方向。介子推在诗中一再希望晋文公要“清明复清明”,晋文公依照介子推的忠谏,把“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使两个节日联在一起其意义显而易见。
从此,晋文公励精图治,改革吏治,近君子,远小人,努力发展生产,整顿军务,使晋国很快强大起来,从而,一度成为春秋五霸。
今天,我们纪念“清明节”,不仅要不忘父母及先祖的养育之恩,和他们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要牢记革命先烈,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建立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