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名字(那些以还原老子为己任的帝王)

自称获得老子真义的 ,未必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自古敢称以还原《老子》真义而正本清源的不乏其人,但敢于声称已破译《道德经》密码的,史上未见记载,但现实中从不缺少。那么,他们的《老子注》怎么样?

顺治帝福临的《御注道德经》说:“......自河上公而后,注者甚众,或以为修炼,或以为权谋,斯皆以小智窥测圣人,失其意矣。开元、洪武之注,虽各有发明,亦未彰全旨,朕以圣言玄远,末学多歧,苟不折以理衷,恐益滋伪误用,是……为一注......”

他肯定了老子之书,原非虚无寂灭之说,权谋术数之谈,自己却在“以儒解老”的窠臼里打转转,将儒家的“仁义礼”嫁接于道家之“道”相提并论,显然不合乎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的观点。他把道家的“无为之治”直接与儒家的“道德教化”拼接起来,认为《道德经》的宗旨就是“岂非以人能清静无为,则忠孝油然而生,礼乐合同而化乎?”

跟其他帝王的“御注”相比,顺治的《御注道德经》不能算最好的,甚至也不比他批评的唐明皇和明太祖的御注水平高。

“千年解读老子第一人”的“老子译解”,堪称造作之巅峰

“与无尤”就是范彦芳先生,跟我曾经(是曾经)喜欢的王东岳一样,都是“独立”学者。与无尤的《对位译解道德经》刚一面世就掀起一阵“与无尤热”,各网站铺天盖地,“好评如潮”,其人被誉为“千年解老第一人”,“王弼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其书被称为“道德经译解史上的集大成之作”。

与无尤称,他对《道德经》原文进行了逐章、逐句、逐字的“修订”,希望给世人提供一个更加合理的“标准化版本”

这让我想到刘笑敢先生对《老子》版本演变的基本判断:《老子》版本之所以那么多,就是因为历代的注解者都以自己的理解为标准,对文本进行“编校”“修订”,有的人还数次“编校”和“修订”。

编校和修订姑且放在一边不议,来看看“与无尤”先生的解读如何。无需太多,随机抽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两句话,就能看出注者的解读水平。

他对23章“希言,自然”的解释别出心裁:“有些不常听到的话,反而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那意思是能经常听到的话都是假话?

“希言,自然”字面意思是:当权者少干涉才符合“自然”的原则。这句话相当于“我希言,民自然”,与“我无为民自化”有异曲同工之妙。“言”不能理解为“说话”,对于当权者而言,这个“言”是政令。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他的翻译更出乎意料:“有的人对这些话的相信程度不够,有的人根本不相信这些话”。

与无尤说《道德经》是教授帝王的从政教科书,那么,这里的主语只能是“侯王”,怎么会出现两种泛指的“有的人……”?看看唐明皇的解释:“君信不足,故令下有不信之人。”

62章“古之所以贵此者何?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与无尤的译解:古代重视道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正是说:人们没有的,道可以帮助他获得;人们做错的,道可以帮助他改正吗?所以天下人才如此尊崇道。”

这样的翻译几乎是在陈鼓应、傅佩荣译文基础上的加工改造,将“道”宗教化解读,直接无视“有罪”的宾语前置,即:将为道而“以免有罪”的正面预防价值(未罪),误读为“有了罪过之后的纠正或赦免(已罪)”。

不知为什么那么多的“与粉”们偏将与无尤跟陈鼓应、傅佩荣的解读放在一起比较,且比较的结果是,前者才是真正大师,陈、傅是伪大师。

赞成@大蓄书院的评价:不论是当下商业时代的各种包装,还是2000年前的诸子百家争鸣,在你没有确定一篇文章不是公关稿之前,你最好要先把它当成公关稿来看,这样你才不至于迷失。

从一个“诸家解不通”的“舆(誉)”字,看大师们的解读有多冲突

39章“数舆无舆”,“舆”,河上公写作车,王弼写作“舆”,傅奕写作“誉”。到底是哪个字?

李道纯 ,宋末元初著名道士,道教丹功南宗白玉蟾的徒孙,以系统完整的内丹理论兼容并包而名声大振。将“道”理解为“真常”的,就源于李道纯。

李道纯在《老子解》中说:(道德经)“诸家解不通”,他对“数舆无舆”的解释是:言数车之各件,无一件可名为车,比喻我是一身,无一名是我也。

李道纯这个解释,并非原创,唐太宗时期的成玄英的解释:“舆,车也,箱、辐、毂、辋,假合而成,徒有车名,数即无实。五物四大,为幻亦然。所以身既浮处,贵将安寄?”

明代的李贽、王夫之也是这么解读的,无非是车子各部件的多与少,以及名称不同而已。

所以朱谦之评价说:李道纯、李贽之流“皆佛说也”。

魏源是另一个以还原被历史曲解的《老子》为使命的士大夫,他是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他认为《老子》书乃“救世书也”:老氏书赅古今,通上下。羲皇、关尹治之以明道;张良、曹参、文帝、景帝治之以济世;明太祖诵“民不畏死”而罢极刑,宋太祖闻“佳兵不祥”之戒而慎罚薄敛,与世休息。

魏源

老子学说既然是救世之圭臬,为何未能在现世发挥应有的历史作用?魏源说:都是诸子解读臆说、曲解,丢弃本,他批评说:

《解老》自韩非之下千百家,导致老子不复生,都执其一言而断送五千言真义……使五千言如耳目口鼻之不能相通。

然而,他对“数舆无舆”的解释,依然未能脱出成玄英之窠臼,他说:会众材而成车。分数之本,无车之可言。

这种解释至今仍为许多老学解读者所沿用,比如南怀瑾先生,他的解释是:

“舆”为古代的车子,或车子上有座位的轿子,就是轿车。 他举例说:一个人有很多车,司机们都认为有别的司机,结果是老板要出门,司机一个都不在。

南师又以“一大堆儿子”和“好几个太太”为例,跟上述“老板与司机”要表达的意思一样,就是“多了等于没有”。

老子言,无一不具有普适性,若有逻辑不严谨的表述,那就不是老子。他怎么可能以“个案”取代普适的道理?

高延第说:“至誉无誉”,训作“致数舆无舆”的,皆为曲说,陆绩校为“誉”字,注:“毁誉也。”由“誉”讹为“舆”,由“舆”讹为“车”,后人反谓释文为误,非也。庄子至乐篇“至誉无誉”,下又云“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云云,可为证。

吴澄、焦竑、罗运贤都认为“舆”古本作“誉”。数,计也;数誉无誉,言计誉反无誉也,“不求美则美矣”。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不计誉矣,而誉自归之。

有此看来,即便是那些试图“矫枉过正”的老道、大儒、大师们,他们对《老子》的理解也难免有失偏颇。因此读懂《老子》,还是诸版本互参阅读,不可拘泥于一家之言,不可偏执于某家之说,方可不断走近老子,提升自己。

#头条创作挑战赛#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问道华夏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1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