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的眼差(请发扬实事求是精神)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于《汉书》,原指根据实证,求索真知;现多用以按照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不缩小。
任何问题,如果脱离了实际,不讲客观规律,而只看某手握权力的某一位或某几位领导的个人主观意愿,那这种不接地气的办事方法大概率是“空谈误事”,甚至“误国”。
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自古以来都提倡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处理任何问题都注重实际的优秀传承,是我们“实干兴邦”的基础。
可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很多反映的情况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很多检查组、督导组甚至还有一些更大权威的部门,在对下级部门检查和督导中,要求必须找到一定数量的问题,而且找到的问题还必须有一定“质量”,如果检查组和督导组自己找不到或找不够问题,或者是找到问题的“质量”不能交差,那就硬要求被检查部门自查,让被检查部门很是“左右为难”。
请问:实事求是的精神何在?是否歪曲了检查和督导的原本的意义?
检查和督导原本是为了提高工作、改进工作而进行的,如果为了找问题甚至凑问题而去检查,为了体现上级的权威和“高水平”而检查,为了“折腾”甚至“收拾”基层办事人员而检查,那么,确实应该反思了。
一、硬凑问题是“官僚主义”
不难发现,没有问题,硬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去硬凑问题,问题“质量”不达标,硬是通过在政治上、理论上“拔高”把小问题说成大问题,为了“交差”而不实事求是的反映真实情况,这里面体现了检查组、督导组以及派出检查组和督导组的机构是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官僚主义”的。
而且这种“官僚主义”较之一般的“官僚主义”危害更甚,因为他们不允许被检查和被督导的单位“反驳”和解释,否则就是“站位不高”,一堆大帽子扣下来,是基层难以承受的。
反过来,正是基层的“不敢反驳”、“不敢解释”、“不能反驳”、“不能解释”,助长了这种“官僚主义”。
对这种情况,有人形象的描述为:被检查就像被QJ,既然不能反抗,只能闭上眼享受吧。可以说是相当无奈。
二、硬凑问题是“形式主义”
没事找事、无事生非,生拉硬套的去“凑问题”,更是把“形式主义”体现的淋漓尽致。
因为不管检查也好、督导也好,既然安排了,那就都是有方案、有要求、有程序的,在制定方案,提出要求和拟定程序的时候,执笔的“笔杆子”未必离开了办公室去看看实际如何,很有可能就是“屁股决定脑袋”,想当然的写出一堆“套话”、“空话”、“官话”。这样的方案拿来执行,执行的过程还要求“不能走样”,机械的、教条的去抠字眼式的落实,结果可想而知。
有朋友说:我们单位满共七八个人,一个十几位“领导”组成的检查组下来检查和督导,一呆就是两三个月,我们全员接待,平均每人要招呼两位“领导”,而且几乎天天都对我们提要求,光应付都应付不过来,不用说正常开展工作了。
是的,虽然每次“检查”和“督导”都有接待标准和书面要求,可是,面对上级派下来的“钦差”,谁敢不小心?更何况,有的检查组自己对那些要求都视而不见,如果你真傻乎乎的按要求接待,谁知道接下来等待着被检查单位的是不是“穿小鞋”?毕竟,人家是“检查组”啊,“检查组”提出来的问题是不接受解释和反驳的,除了无奈的接受,又能怎样?
三、硬凑问题的本质是无视“实事求是”
归根结底,检查或者督导过程中,硬凑问题数量、硬拔问题高度……都是因为忽视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才能反应真实情况,“实事求是”才不会让基层寒心,“实事求是”更不会让“检查权”异化为“整人权”、“折腾权”。
“实事求是”当然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所以,请允许你们行使“检查权”的同时,也允许被检查单位合理解释,合理“反驳”,一切的解释只要是合理、合法、合规,即便最终问题是“零”,也并不说明检查组能力和水平差,相反的,却能反映出检查组的“实事求是”和“求真务实”,反映出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更能避免某些检查组成员“公报私仇”、“借机整人”。
您说呢?
本文由闲说杂侃原创,相逢即是有缘,还请点个赞,加个关注,共同交流进步。同时欢迎您把本文转发给您的好朋友,一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