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的来历(1561年英国进入读书时代)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可以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至今它还在不断被引用,激励着人们向科学世界进军。写下这句名言的人就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培根算得上哲学和科学领域内的双料明星,马克思曾经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读书时代
1561年1月22日,培根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身份尊贵,他的母亲安妮是一位贵族出身的才女,能熟练地使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写作。良好的家庭环境再加上天资聪敏,培根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惊人的领悟力。由于身体多病,培根无法像同年龄的孩子那样到户外嬉戏,这却让他养成了在家读书的习惯。
无论是父亲收藏的法律书籍,还是母亲从娘家带来的古希腊文学作品,小培根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以至于别的孩子都称呼他是“书呆子培根”。1573年,刚刚12岁的培根进入了鼎鼎大名的剑桥大学读书。当时的剑桥大学教授的都是经院哲学,主要内容以神学为主,讲师们用极其繁琐的阐述来证明基督教教义的正确。正处于叛逆时期的培根对枯燥的功课非常头疼,只在剑桥待了不到三年就离开了学校。
政坛浮沉
尽管学业没有彻底完成,培根还是凭借着家世和本身的才识得到了一份不错的职务——他被任命为英国驻法国大使鲍莱爵士的随员。来到巴黎后,培根被这座艺术之都散发出的人文气息所吸引,在此后的几年他在法国各处旅行,在异国文化之中尽情地吸取着养分。正在培根无忧无虑地进行着自己的文化之旅时,从国内传来了一个噩耗,培根的父亲去世了,这意味着培根家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这时的培根已经19岁了,男人对家庭的责任感让他迅速回到了悲痛欲绝的母亲身边。
为了养家糊口,培根进入了一家法学院学习法律。1582年,培根终于取得了律师资格。1584年,在伦敦已经小有名气的培根当选为国会议员。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继承英格兰王位。由于培根曾积极主张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倾向于詹姆斯一世入继王位,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也投桃报李,封培根为爵士、国王高级顾问、副检察长、首席检察官、枢密院顾问和掌玺大臣。1618年,培根又被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被封为奥尔本斯子爵,取得了超过父亲的权势。
学术成就
不过培根并不是一个热衷政治的人,相对于国家大事,他更喜欢研究哲学或者进行自己喜欢的科学实验。1620年,培根在出版的《新工具》一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培根告诫人们,要想控制自然,利用自然,就必须掌握科学知识。培根还十分重视科学实验,他认为只有经过实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1621年,培根被英国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4万英镑的罚金,被监禁于伦敦塔内,失去了担任议员和政府职务的资格。尽管在国王的干涉下,培根被特赦,但他的政治生命也就此终结。从此以后,培根再也没有参与到政治活动中,而是把自己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了理论研究和科学研究中,先后写下了《论事物的本性》、《迷宫的线索》、《哲学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论人类的知识》等名著。
除了在哲学领域有所贡献外,培根在文学领域也有不小的成就。他在1624年写下的《论说文集》,以优美、凝练的语言论述了对人生、对社会的精辟的见解。例如在《论敏捷》一文中他写道:“过分追求快速是做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它犹如医生所谓的‘过速消化’一样,一定会使人体中满含酸液而埋下难察的病根。因此,不能以做事的时间多寡作为敏捷的标准,而应以事业进展的程度为标准⋯⋯”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名言警句在今天还被人们广泛传颂着,比如:“没有友谊,世界不过是一片荒野”;“最能让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告”。正是培根的这些名言警句,激励着今天的人们不忘探索科学的秘境。1626年3月,65岁的培根坐车前往伦敦北城区。当时培根正在研究冷热更替中的食品保存问题,看到路边的皑皑白雪,突发奇想的培根跳下车做起了实验。
他杀了一只鸡,然后把雪填进了鸡的肚子里,以此来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可这时培根的身体已经日渐衰弱,在寒风的侵袭下,他回家后就病倒在了床上。不久,培根的病情开始恶化。1626年4月9日清晨,培根病逝于伦敦家中,一代哲学伟人就此告别了他无比热爱的世界。
莎士比亚
在英国中部有一座叫斯特拉福的小镇,小镇中唯一的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普通的墓碑。墓碑上刻着这样一段碑文:“看在上帝的面上,请不要动我的墓,破坏者会遭到诅咒,保护者会受到祝福。”在这座墓碑下埋葬着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
1564年,莎士比亚出生在瓦维克郡的斯特拉福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约翰·莎士比亚经营羊毛、皮革等生意,在镇上算得上小有名气。由于家境一般,莎士比亚只是在镇上的文法学校(相当于今天的中学)接受普通的教育,并没有进入过大学深造,这样的经历反而让他养成了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尽管斯特拉福小镇只有2 000多居民,全镇也只有几家还过得去的酒馆和小旅店,一些小剧团却经常光顾这个小镇。
为戏剧而生
每当有剧团来演出时,小莎士比亚总会丢开手中的事,跑到剧场观看。看到一个小小的舞台,几个演员却能把几百年前的事情生动地表现出来,莎士比亚被戏剧的魅力征服了,他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全镇的人都为自己写下的精彩剧本而疯狂。不过现实总是残酷的,父亲的生意越来越不景气。为了减少开支,他让莎士比亚辍学回家一起照顾生意。莎士比亚18岁的时候,在父亲的主持下他和同镇的女孩安妮·哈瑟维结了婚。
因为妻子比自己大8岁,莎士比亚对此颇有些怨言,在他后来到伦敦闯荡的20年中,始终没有把妻子接到伦敦享福。1585年,满怀壮志的莎士比亚离开了家乡的小天地,前额鼓起、留着短须的他和一个剧团一起来到了伦敦。独在异乡为异客,莎士比亚在伦敦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四处碰壁的他不但没能进入剧团,就连一份正当的工作也没有找到,口袋里的盘缠越来越少。正当莎士比亚走投无路的时候,他遇到了小时候的同学。
经过同学的介绍,他得到一份为骑马到剧院的观众照看马匹的差使。这份早期的“代客泊车”业务收入不高,也没什么前途可言,可毕竟跟戏剧挂上了钩。莎士比亚尽力尽心地干着工作,骑马来的观众都愿意把马交给他来照看。在顾客的青睐下,莎士比亚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只能找了一批孩子来帮忙,这些孩子也被人们称为了“莎士比亚的孩子们”。
生命的终结
1616年春天,一位好友来到斯特拉福小镇拜访莎士比亚。好友来访,必然少不了纵酒为乐和彻夜长谈,可就是这几杯烈酒让莎士比亚生了一场大病。尽管有医生的精心治疗,可莎士比亚的健康还是不断恶化。同年4月23日,也就是莎士比亚52岁生日那天,莎士比亚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莎士比亚的遗嘱中,他将大部分的财产分给了自己的大女儿和大女婿,二女儿和他在剧团的朋友们也得到了一部分财产,只有他的结发妻子安妮没能得到他的任何财产。
在莎士比亚的一生中,他给后世留下了37部戏剧剧本,154首十四行诗和两首长诗,马克思曾经衷心地称赞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即便在他去世200多年后,英国的作家们还认为:英国可以失去任意一块海外殖民地,却不能失去莎士比亚,正是莎士比亚将人文主义思想在英国传播开来。西方文艺评论界将莎士比亚和意大利的但丁、德国的歌德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推动文艺复兴的车轮向前滚动的一代巨匠。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辉煌》,页160。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辉煌》,页167。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辉煌》,页180。
《英国:日不落帝国的辉煌》,页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