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多长时间(1949年)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是一段1949年开国大典珍贵画面。画面中红旗飘动,海陆空三军列队昂首挺胸走过天安门前。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大声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参加大典的人们脸上都带着骄傲的笑容。
看了这段真实影像会发现,现实与电影作品中演得大不一样。那么在真实的开国大典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全面筹划庆典
1949年7月份,中共中央开始筹备开国大典,周总理被任命为总负责人。在经过中央的仔细考虑之后,聂荣臻被选为筹备委员会的主任。
聂荣臻性格刚直,粗中有细,十分适合筹备工作的人选。接到命令后,他精心策划了每项工作,并与副总指挥杨成武一同向中央领导汇报了相关的典礼准备方案。
当时,解放战争形势复杂多变。甚至在开国大典当日,国家仍有许多地区处于战争之中。
聂荣臻自北平解放后任平津卫戍区司令,北平市长、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等重要职务,可以说工作压力巨大。然而,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聂荣臻精细规划,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拿出了一套周全的方案。
在阅兵上,时间紧、任务重,聂荣臻多次强调需要被检阅部队高提高水准,高质量完成训练。
他详细地规划了每个阅兵队伍的组成,如各类装甲部队和步兵的协同行进,车辆临时故障处理情况,飞机绕天安门广场的路线。甚至,夜晚的烟火光照等都得到了周到细致的安排。
而在国防安全上,聂荣臻也采取了最稳妥的考虑。彼时正是解放战争快要全面胜利的关键时刻,国民党愈发不择手段,空军的空袭行动变得越来越频繁。
聂荣臻经过深入分析后,向毛主席提出建议,将开国大典的时间定在下午3点。这样的安排将使敌方飞机处于极其不利的攻击条件,同时有利于我方战斗机绕广场飞行一圈之后进行防守。
同时,聂荣臻向所有参与大典的军队下达了一项指令:如果发生空袭,他们必须保持原地不动,不能动摇军心。
大典观众也被提前通知,如果发生空袭,不要惊慌失措,要遵从指挥。此外,为了确保安全,当受阅的飞机群从天空飞过时,其中4架飞机装备了实弹,以便能从空中阻拦攻击。同时,广场周围还设有高射炮,准备充足,对防空安全做到了万全的准备。
在陆军方面,我国的骑兵也接受了检阅。负责陆军检阅的是身经百战的杨成武。
为了搞好这次阅兵,他实地规划,抽调精兵良将训练,同时还积极和苏联专家学习。而在陆军部队中,有一支部队显得十分特殊,那就是我国的骑兵部队。
在当时,我国骑兵部队需要骑马通过天安门。骑兵部队精选了1979名战士,专门训练骑马。
为了满足阅兵式严苛的要求,所有人员都进行了十分艰苦的训练。阅兵队伍的要求人骑和马匹都保持一致,特别是马匹的一致性是关键,而且难度非常大。
士兵们必须一边骑着马,一边标齐队伍,许多人都练得双腿起跑。不过,艰苦训练卓有成效。
在当日,高头大马伴随着《骑兵进行曲》入场,给各界人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电子升旗背后的故事
开国大典在1949年10月1日举行。然而由于战况焦灼,我国从1949年7月才开始征集国旗和国歌。
1949年的6月15日,全国政协筹备会决定,向全国公开征集国旗设计。这个消息一出,全国各界人士纷纷积极投稿。大家都想为新中国的国旗设计出力。
其中也包括一位上海的33岁年轻人,曾联松。他是上海一家经济通讯社的编辑,得到设计国旗的消息之后,他夜以继日,设计出了无数个样式。
最后,他以星星代表了共产党给全国人民带来希望和光明。同时又结合金色与红色,最终设计出了现在的五星红旗。四颗小星星团结在代表着共产党的大星星周围。
宋庆龄评价:这样的设计是对中国实际情况的体现,全国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阶级团结一心,一起为新中国而奋斗。
而在国歌背后,也有类似的故事。众所周知,我们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曲诞生于1935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前期,民族危难。这首歌曲点燃了海内外中国人的民族热情。伴随着一系列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运动,这首歌曲被人们广为传唱。这首革命主题的歌曲甚至在国外广为传播,影响力遍及全球。
1949年7月,政协筹备会同样开始筹备国歌。一开始,国家领导人们本来想要创作一首新的国歌。
然而在看过无数征稿之后,由于国歌兹事体大,始终无法定论。眼看时间已经到了9月底,开国大典近在眼前。
马叙伦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使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此言一出,众多委员赞同。
有人提出,歌词中的“最危险的时候”是否不符合实际。然而,毛主席和周总理秉承着居安思危的思想,最终还是将这首曲子确定为国歌。
而升旗的电子系统背后,也有着紧张的准备。1949年8月,北平市政府开始整修天安门广场,重点工程就是修建升国旗的旗杆。
技术限制和时间压力下,技术人员只能用几根自来水管焊接,拼成旗杆。他们日夜施工,成功在底座上固定旗杆并安装了自动升降装置。同时,为确保旗杆上的开关能在天安门城楼上操作,他们还预埋了一根穿越马路的钢管,当作线路。
然而,在9月30日的最后一次试验中,旗帜被卷入杆顶的滑轮,导致卡住无法下降。
在无法修复的情况下,当地的高手攀爬到杆顶,取下了旗帜。技术人员在次日凌晨经过多次试验,确认升降装置正常运行。最终大典当天,人员守在旗杆下和开关旁以应对任何突发情况,成功保障了升旗仪式的顺利完成。
参加大典的人员
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参加者不仅有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开国元勋,还有各界人士,甚至还有一些外国人。
在开国大典上,有一些各党派代表也受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站在毛主席旁边,例如李济深,张澜,宋庆龄等人。他们分别代表民革,民盟,民建党等,还有九三学社代表也站在其旁。这充分体现出我国统一战线的工作成果。
另外,还有一些外国人也来参加了大典。例如苏联文学家,艺术家代表团。同时,还有一些美国摄影师。当时,国家曾经出于政治考虑,权衡过是否应该让他们拍摄。
最后毛主席认为,开国大典堂堂正正,西方记者的拍摄反而是给我国宣传的机会。就这样,一些照片也流传到了西方,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保存下来。
而说到当日在毛主席身边的几大元帅,就更有故事了。
当日,先是由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紧接着,朱德总司令宣读解放军总部命令,对全国解放战争局势做出重要指示。
紧接着,朱总司令和毛主席乘坐敞篷吉普车,检阅三军。由于当时我国重工业百废待兴,这辆车是苏联赠送的“吉斯牌”汽车,充分体现了当时我国与苏联的友好。
本来,当日应该是十大元帅都要在场的。然而,当时的解放战争并未完全结束,国民党仍有孤注一掷反攻的可能。几位元帅仍在前线,无法亲临现场参加庆典。其中就包括1955年被授予十大元帅其中的五位——彭德怀、林彪、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
徐向前元帅在大典时期因肋膜炎犯了在青岛休养,无法及时赶到北京参加庆典,只能通过收音机聆听大典的进程。而彭德怀元帅则因为徐向前元帅的病重,不得不代替他前往太原指挥战斗,在开国大典当日,他在甘肃兰州的最前线,与战士们一起用收音机收听了大典全程。
林彪元帅在大典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正在湖南指挥着衡宝战役,因此也未能回京参加大典。
叶剑英元帅由于工作安排,在开国大典之前不久被任命为华南的书记,因此无法亲临现场,但他在广州也通过广播关注了整个大典进程。
尽管聂荣臻元帅身处北京,但由于他负责了大典的许多工作,如布置会场和组织阅兵,他需要在台下紧紧盯着每项工作的完成,因此无法上天安门城楼。
这些因各种特殊原因而不能亲临现场的元帅们,通过广播等方式关注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开国大典一直持续到当日晚上9点,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华民族真正站了起来,走向了新时代。
屏幕前的你还想了解,哪些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