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七月十五什么节(俗话说)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节气虽然是秋天的开始,但仍处于三伏之中,常言道“三伏未进秋来到”,也就是说,在还没有进入三伏之中的末伏时,就到了立秋节气了,因为历法规定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才是进入末伏的时间。
由此可见,立秋节气也正处于三伏天中的中伏阶段,虽然立秋是秋季开始,但并不见得立秋后,马上就会降温。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它于每年公历的8月7日或8日交节。
今年立秋的时间是公历的8月8日,也就是农历的六月二十二。立秋既然是每年公历的8月7日或8日交节,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那怎么还会有早立秋和晚立秋呢?俗话说“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是什么意思?今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早立秋与晚立秋”
立秋节气虽然于每年的公历8月7日或8日交节,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但在农历上却不固定,而且有时偏差还会很大,这是因为公历与农历的计算方法不一致所导致的。
大家知道,农历是按月球环绕地球公转一周来计算的,所需的时间大约为 29.5306 日。而公历是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来计算的,所需要的时间大约365.2422日。
这样算起来农历和阳历一年就少十天多,三个农历年就会比三个阳历年少一个月。为了弥补这个差距,农历的历法就引入一个闰月的制度,也就是闰月。因此二十四节气虽然在公历上的时间不变,但在农历上就有了早晚之分。
说到这里,也许有的朋友会说,使用一种历法不就行了,为何要使用两种历法呢?毕竟我国古代使用的是农历,为了与世界接轨才采用了公历,也就是阳历。
华夏虽然一统,但处于以前农耕时代各个部落的生活习惯不同,所沿用下来的生活习惯也不同。以前生活的人们,有以耕种为主,也有以捕猎为主,农耕看太阳,捕猎看月亮。采用阴阳两种历法,就是为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来考虑,这不但有利于各个部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有了整体大团结的概念。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什么是早立秋与晚立秋呢?
之所以说了这么多,小编的目的就是,阴阳两种历法差别大,早立秋与晚立秋是针对农历而言的。毕竟我国早期一直使用的是农历。
老一辈认为,如果立秋节气处在农历的六月份交节就是早立秋;如果立秋节气处在农历的七月份交节就是晚立秋。比如、去年立秋时间是农历的七月初十,那就属于晚立秋。今年闰二月,立秋时间是农历的六月二十二,那也就是说今年属于早立秋。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老一辈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立秋节气早与晚与以后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是“早立秋”,相对往年来说,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天气就会凉爽一些;如果是“晚立秋”,相对往年来说,天气就还会再继续热一阵子,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秋老虎”。因此,也就有了“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的说法。
当然,这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不见得“早立秋”就会一下子很冷,“晚立秋”虽然会继续热,但也不可能就会把牛热死。之所以用“热死牛”来比喻天气的炎热,也是因为在以前的农耕时代,牛是人们耕田的主要劳动力,这也是为了人们好理解天气炎热程度而已。
其实,无论“早立秋”还是“晚立秋”,立秋后是都会热一阵子的,只不过热的时间长短而已。因为立秋后的“庚日”才是末伏的时间,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三伏天不过,暑气自然不消。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句俗语也是告诉你们,立秋的时间越早,意味着冷天来得越早;而立秋的时间越晚,意味着冷天也就来得晚,冷天来得早自然会感觉很冷,而冷天来得晚,我们自然就会感觉很热。按照老一辈的说法,今年属于“早立秋”,在立秋后相对来说,应该会凉爽一些,”秋老虎”持续的时间会相对很短,甚至没有“秋老虎”出现。对于这句老话您你认为有道理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