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舞狮子(中国民间艺术)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为“太平乐”。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
狮是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一般由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
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成狗或者其他瑞兽(如貔貅、狮子)的样子,作出各种形态动作,以图喜庆与吉祥。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舞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有华人之处,必有舞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以及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影响十分深远。
起源
《广韵》疏夷切《集韵》《韵会》霜夷切,音师。《玉篇》猛兽也。《尔雅·释兽》狻麑。《注》卽狮子也。汉顺帝时疎勒王来献犎牛及狮子。东观记:疎勒王遣使文时诣阙,献狮子,似虎,正黄有髥耏,尾端茸毛大如斗。◎按後汉书顺帝纪作师。《正字通》狮,牡者有耏髥,尾大如斗。怒则威在齿,喜则威在尾。毎一吼,百兽辟易。一名白兽。
狮,犬生二子。——《广韵》(1008年)。按尔雅释畜:犬生二师,作师。“狮”为“犬生二子”,意味添丁喜事和吉祥喜庆。因东亚非现代动物学意义上的狮子栖息地,因此应为狗或其他瑞兽(如貔貅等)。
唐代起源说:在碑使中有关于唐明皇游月殿,狮子舞使由唐明皇游月殿后一觉醒来而有醒狮舞,这故事说当唐明皇游月殿时,在阶前出现一只五彩缤纷、阔口大鼻的独角兽对着唐明皇,但它没有恶意,且在阶前滚球,姿态威武。唐明皇醒后要重睹这一现象,他要近臣照他梦境中的瑞兽模仿出来,同时由乐部配以雄壮的锣鼓编舞娱宾。自此之后,舞狮便流入民间。唐《立部伎》中的《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
远古起源说:舞狮源于“驱傩”。在远古时代,古人发明了“傩”。“驱傩”逐渐演变为现代的舞狮。傩狮舞除了在村寨中表演之外,更多是进入百姓人家,在驱除疫鬼的同时,又增加了送福、祈福任务。 史书中,《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就是扮演“鱼、虾、狮”的艺人。
唐代的舞狮表演与前朝宫廷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盛大的太平乐,也被称为五方狮子乐 。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出于天竺与狮子国等国。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可见当时的舞狮跟我们所见的已十分相似。
宋代时期,舞狮依然是非常受欢迎的杂技节目,每逢重大节日,皇家举办的大型杂技表演中便有舞狮环节。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农历三月,皇帝在临水殿观看争标锡宴和宝津楼观看诸军呈百戏。开场后,先是十几名鼓手簇拥一位歌手出场唱“青春三月蓦山溪”曲,然后在鼓笛的伴奏下,一位力士挥舞红色大旗拉开了表演序幕,紧接着便是“狮豹入场,坐作进退,奋迅举止”。从“奋迅举止”可以看出,宋代舞狮已经十分接近现代的舞狮表演。
宋代以后,舞狮更为普及。据宋代《武林旧事》记载,出现了与武术结合的“狮豹蛮牌”。该舞原由“诸军”表演,从军中流出后流行于南方。约在宋金时期,彰显武技的狮舞随移民南迁,产生了南狮、北狮之分。 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故此每逢喜庆节日,例如新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随着1900年后“中国先睡后醒论”的广泛传播,舞狮逐渐被置换为“醒狮”。据《申报》记载,1917年女子工艺学校筹款会引入“广帮北城候醒狮会”,目的是通过表演“睡狮猛醒”来“唤起同胞”。此后醒狮团陆续在上海“精武体育会十周纪念”“救济工游艺会”等展会庆典上出现,被赋予唤醒中国、唤起同胞的使命。自此,“醒狮”之名沿用至今。
在19和20世纪之交,国人逐渐接受以“雄狮”或者“醒狮”作为中国的象征,“醒狮”也成为国人争取民族自强的象征,远播海内外。舞狮亦跟随着华人移居海外而闻名世界,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及各国唐人街都相当盛行舞狮。聚居欧美的海外华人亦组成不少醒狮会,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他们都会在世界各地舞狮庆祝。
随着人们对狮子的喜爱,就不满足于立门墩、屋檐、石栏、印章、年画上静止的狮子艺术形象,他们要让狮子活起来,于是他们便创造了模拟狮子行为的舞蹈,再加以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
民间舞狮活动虽然由来已久,但这门艺术起源却是众说纷纭。行家遍翻群书,追根到底也只能从各种记载中悟出一些头绪,这又包括种种的传说。
中国舞狮
综述
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近些年来亦有将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用南狮的狮子,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北狮
北狮的造型酷似真狮,狮头较为简单,全身披金黄色毛。舞狮者(一般二人舞一头)的裤子,鞋都会披上毛,未舞看起来已经是惟妙惟肖的狮子。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表现灵活的动作,与南狮着重威猛不同。舞动则是以扑、跌、翻、滚、跳跃、擦痒等动作为主。
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由装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领。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弄儿为乐,尽显天伦。北狮表演较为接近杂耍。配乐方面,以京钹、京锣、京鼓为主。
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徐水县北里村狮子会创建于1925年,以民间花会形式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以迅速发展。
徐水舞狮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和春季寺庙法会期间,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引狮郎与狮子默契配合,形成北方舞狮的一个重要特征。
徐水舞狮的基本特征是外形夸张,狮头圆大,眼睛灵动,大嘴张合有度,既威武雄壮,又憨态可掬。
徐水舞狮在中国民间艺术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参加中国民间艺术汇演,并代表国家多次出访演出。曾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比赛中获一等奖。
河北省杂技家协会于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为“杂技舞狮之乡”。
现今,由于舞狮道具昂贵、培养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舞狮面临传承危机,亟待有关部门加以抢救、扶持。
南狮
南狮又称醒狮 ,以广东等地的醒狮最具代表性,分为文狮、武狮和少狮三大类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期,醒狮出现在广东南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醒狮原名为瑞狮,意为吉祥如意,直到鸦片战争的战火蔓延到南方,因为“瑞”字方言谐音“睡”,具有民族忧患感的佛山人便将其改为“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从此,“有华人之处,必有醒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 。
南狮头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犷,讲究神似,鼓乐激昂,令人警醒 。醒狮现流传于南方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区,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南狮造型较为威猛,舞动时注重马步。南狮主要是靠舞者的动作表现出威猛的狮子型态,一般只会二人舞一头。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
南狮狮头
醒狮狮头为先。传统醒狮狮头的油彩以三国英雄人物刘关张赵马黄六位人物的粤剧脸谱为基础,按照粤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设计,不同颜色的脸谱配以不同的装饰物。同时,按照粤剧角色分为文武两种狮形,文狮以刘备狮为代表,武狮则以张飞狮、关羽狮为代表。
南狮的狮头还有一只角,传闻以前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传统上,南狮狮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根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红色为关公狮,代表忠义、胜利,因关羽在华人心目中又为武财神,故关公狮又代表财富;黄色为刘备狮,代表泽被苍生、仁义及皇家贵气;黑色为张飞狮,代表霸气、勇猛,故一般张飞狮只有在比赛或者踢馆挑战时才用,一般喜庆之事还是红黄为常见者。
南狮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寳、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等;舞者透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故此南狮讲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狮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当中「采青」最为常见。相传“采青”原来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谐音(生财)。
把生菜及利是(红包)悬挂起来,狮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谓之采青),再把生菜咬碎(谓之碎青),还要模仿狮子吃饱的表情神态,(谓之醉青)再把咬碎的青吐向大家致意(谓之遍地生财)。
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各种采青的方式(采天青、采地青、采水青等等)并配以各种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 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
舞南狮时会配以大锣、大鼓、大钹。狮的舞动要配合音乐的节奏。舞南狮有时还会有一人扮作「大头佛」,手执葵扇带领。舞狮之前通常还会举行「点睛」仪式。仪式由主礼嘉宾进行,把朱砂涂在狮的眼睛及天庭上,象征给予灵气及生命。
南狮的狮头一般上可分为鹤山装狮和佛山装狮。佛山装狮的狮头较大而圆,额位宽而有势,嘴较平阔;而鹤山装狮的狮头较扁而长,嘴突出如鸭嘴状,因此内行人又称之为“鸭嘴狮”。
传统上,南狮狮头造型上有“刘备狮”、“关公狮”、“张飞狮”之分。三种狮头,不单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根据三个古人的性格而异,如舞张飞狮者,舞法必定勇猛霸气。
南狮舞法
在舞狮技艺中,北狮重写实,南狮重写意。在南狮表演中要体现狮子时而威武勇猛,雄壮威风,时而嬉戏欢乐,幽默诙谐,那么就要将喜、怒、醉、乐、猛、惊、疑、动、静、醒等神态表演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淋漓尽致。
南狮比赛
南狮比赛种类可分为高椿狮艺竞赛和传统狮艺竞赛,其中较主流的为高椿狮艺的比赛。
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美国等地,每年都会举办世界性的醒狮大赛。而较有著名的国际比赛有两年一度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云顶世界狮王争霸赛。
各地舞狮
广东
广东醒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醒狮是广东舞狮的主流代表 。过去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武馆均附设有”狮子会“,教练拳术与舞狮,所以说舞狮也是与武术相连。珠江三角洲的几大南拳名家以及一些支派,每一种舞狮都是结合了各自门派特点的。南狮流派众多,主要为”三大龙狮“:一个叫'佛桩',就是平常说的'大头狮‘。一种叫'鸭形狮’,嘴是扁而尖的。还有就是‘鸡公狮’。每一种的舞法都不同,‘佛桩狮’形神兼备,‘鸭形狮’主要集中在技击方面。”大头狮“分布在广州、佛山一带,”鸡公狮“ 在清远、英德。鹤山、中山的”鸭嘴狮“,形象凶猛,狮头和狮身大都以黑色为多。另外还有东莞的”麒麟狮“等 。深圳舞狮大多数集中在罗湖、福田、南山、宝安和光明等地的广府民系地区 ,松岗七星醒狮成名于民国初年,分为黑、黄、白、红色醒狮,各色醒狮各有独到之处,流传至少已有一百多年。
广东省佛山市是狮艺之乡,是南狮的发源地,是首个“中国龙狮龙舟运动名城”。禅城区是“中国龙狮运动之乡”,南海区西樵镇是全国唯一的“中国龙狮名镇” 。佛山的龙狮运动走在国内和国际发展的前列,历届比赛成绩也相当好。佛山南狮有”狮王之王“之美誉。以鼓点命名的佛山传统”三星狮“和”七星狮”,技艺精湛,神、形、态俱美 。
佛山醒狮以狮头为先,传统醒狮狮头的油彩以三国英雄人物刘关张赵马黄六位人物的粤剧脸谱为基础,按照粤剧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设计,不同颜色的脸谱配以不同的装饰物。同时,按照粤剧角色分为文武两种狮形,文狮以刘备狮为代表,武狮则以张飞狮、关羽狮为代表。历史上佛山狮会曾分为两派:一是“义”字派,即洪拳派,以舞红狮和三星舞法为主,举三星旗;一是“社”字派,即蔡李佛拳派,以舞黑狮和七星舞法为主,举七星旗。
在清末民初,三星狮和七星狮都极为活跃,时至今日,三星狮传人仍然沿用了“义”字组建醒狮团。三星狮的表演有一定的讲究,舞台的布置、醒狮神态身型表现都有一定的要求。要做到人如其狮,人狮合一,要通过技艺表现出狮子的动、静、惊、疑、探,喜、怒、哀、乐、醒,要完成一场传统的三星狮表演,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八九十分钟。三星狮与七星狮舞法不同,但最后的结果都一样。就拿采青来说,三星狮和七星狮最后都是要将青菜‘吃下’,七星狮通过高桩上下跳跃来表现长则十几分钟,短则几分钟。而三星狮则通过‘沉睡惊醒’、‘摇头摆尾’、‘探测方向’、‘出洞‘、’探青’、‘疑青’、‘惊青’、‘ 嚼青’等几个步骤来讲述整个故事,缺一不可。
遂溪
遂溪的民间醒狮活动历史悠久,多支舞狮队在全国大赛上获奖,其中的文车醒狮队还到法国巴黎参加“中法文化年”展演,2003年12月遂溪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醒狮之乡”。遂溪醒狮属于南狮,享有醒狮之乡之美誉,曾代表中国出访多个国家。并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醒狮表演特约嘉宾。
阳江
在阳江,逢年过节也素有醒狮闹春的传统,在穿街过巷的热闹中,阳江舞狮作为广东南狮的流派,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狮头的重量大概有6至7斤,狮头、狮尾还要默契配合才能完成一整套动作。
潮州
潮州狮舞有两种:一种是“文狮”,一种是“武狮”。“文狮”由两个人分别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执葵扇,引大狮边舞边走路,狮子也不断抖鬃、打滚。每遇有人在门前燃放鞭炮,舞狮队就得停止行进,向主人拜年。“武狮”拜年对象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当狮队一到,主人便点燃鞭炮,此时锣鼓齐鸣,狮队表演翻滚、腾转、跌扑等动作。舞至高潮处,主人便从二三层楼的楼口悬空挂下红包。舞狮队便在主人协助下,用大凳小凳一直叠到红包底下。狮子在锣鼓声中,从容沉着爬上一只只桌子,攀上最高层,再纵身张开嘴巴把红包取下来。围观者终于爆发了掌声和喝彩声。狮子颔首垂腰四方作揖向人们祝福。
福建
在福建传统节日活动中,舞狮是一项重要内容,含有祈祷平安、贺年贺节的喜庆之意。福建舞狮分文狮和武狮。文狮重形意神态,舞法细腻;武狮重威武技巧,以泉州、漳州、厦门的狮阵、连城客家青狮为代表。
此外,还有通过绳索操纵的宁德霍童线狮、福州连江仁山拉线狮,用木棒控制的福州永泰舞纸狮、泉州德化纸狮,与傩面舞结合的龙岩漳平吾祠游傩狮舞、三明永安畲族打黑狮,以及与灯舞结合的南平松溪狮子灯等舞狮种类,等等。
台湾舞狮
在台湾,每逢过年过节,人们总要在街头或舞台跳龙舞,舞狮子,一边舞一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借此尽情狂欢。台湾舞狮主要是继承了大陆南方尤其是福建和广东一带的舞狮特点,这主要体现在舞狮子的鼓点和动作上。这是广东佛山的鼓点,……,这是广东贺山的鼓点,在阵阵锣鼓声中,根据各个不同的鼓点,舞狮人做出各种动作,狮踏鼓点,鼓助狮威,欢腾雀跃,好不热闹。
台湾在狮子制作上,也主要是传承和发展了大陆福建和广东一带制作的特点。台湾早期的狮子造型主要是承袭了大陆福建狮的特点。它与现在狮子造型的主要区别,是在狮头的造型上。早期的狮子,眼睛和嘴巴不能活动,面部表情夸张,头顶有一个王字,下面画一个太极的图案。
而现在台湾的舞狮子主要是继承了广东一带流传下来的“醒狮”造型,这种狮子造型装饰华丽,头部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尤其是狮子的眼睛和嘴巴都可以活动,表情更为丰富细腻。在舞动过程中灵活运用,可以营造出热闹精彩的舞狮场面。狮子的制作样式,也选用了大陆南方舞狮中布皮身、大狮头的狮子造型。这样表演起来,动作幅度更大,头部表情更丰富,闪转腾挪更加精彩好看。
台湾舞狮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中国武术的传统技巧,形成了桩舞的表演形式。台湾狮子舞的桩舞形式表演难度大,舞动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离地数米高的柱子上进行,把地面舞狮子的各种招式搬到空中进行表演。观众在观看时,离地的狮子好像从天而降,惊险刺激。
香港
舞狮在香港又称醒狮,逢年过节或是店铺开业都有醒狮表演的传统。香港地少人多,建筑物密集,所以春节期间不允许燃放爆竹。但香港人新年图个热闹喜庆,舞龙舞狮从上世纪起就成了春节的固定节目。每年到香港观看舞龙舞狮的表演,也成为不少游客的必游项目。
澳门
醒狮在澳门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醒狮是一项全民运动,从五六岁的小孩到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都会参与。醒狮是喜庆的象征,在新年、中秋或者大型集会开幕等,都会有醒狮表演,有醒狮表演就有喜事发生,醒狮可以带给人们幸运和吉祥。
河北:徐水县北里舞狮
河北省徐水县北里舞狮可说是历史悠久、源源流长,素有北狮狮舞之乡的美称。明清时期就以花会的形势在张家庙会逢年过节,重大事件等场合中演出。全村上至古稀老者,下到垂稚小童,人人披挂,个个练习。创造出许许多多绝活,村的狮舞艺术团就是在此基础上于1925年组建,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
五十年代村里的狮舞团曾随中央歌舞团赴罗马尼亚参加世界第四届青年联欢节,荣获金质奖章;出访东欧六国和赴朝鲜演出大获成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的狮舞更是如木逢春,如虎添翼,成就斐然,曾参加并荣获北京八、九、十二届龙潭杯优秀民间花会邀请赛最高奖——优胜奖;河北省音乐之春最佳奖;94年沈阳国际民间舞蹈艺术大赛金玖奖;第四届文化部群星奖;第四、五届青岛民间艺术节表演特别奖;97年中国天津龙狮赛金奖;广播电影电视部金光灿烂一等奖;并先后参加河北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节目,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东西南北中第四十期和开播十周年庆典;演出百狮吼春,气势辉宏壮观,
技艺精彩绝伦,被誉为雄狮威慑,誉满京华。在庆祝香港回归和十五大召开之际,该团应邀进京,参加由北京市和国家旅游局举办的大型节目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李铁映,钱奇琛,阵慕华、雷洁琼等接见,也受到各国使节的高度赞誉和好评,多年来该团市、省级演出数百场,足迹遍布全国十几个城市和地区,誉满中华当之无愧。
狮舞分为文狮和舞狮,文狮表现狮子的静态和性格温柔的一面,恐吓时的怕,互相亲密时的吻,期待时的盼以及搔痒,舔毛,伸腰,打滚,掏耳朵,打舒张等,形态细腻逼真,憨态可拘,真得是惟妙惟肖。
舞狮正是以技高一筹,通过狮子的出众,致使,翻山越涧,登山直立,跳、转、腾、扑等动作,表现狮子的动态和性格凶猛的一面,尤其是梅花庄、三狮踩球的表演,更是独具匠心,惊险纷呈,另人叹为观止。
从过去到现在我们村都还坚持着每逢丰年和新年,春节都舞狮庆祝,届时邻村的乡亲们也成群结队的来看舞狮子,这些狮子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幸福。村里人都随团外出打工,已经形成了舞狮产业。并被国家命名为民间艺术保护项目。
几十年来我村的狮舞艺术团在继承、发展、创新、提高的道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为国家和兄弟省市培养输送了大批的专业舞狮演员和人才,传授帮教了大批的狮舞团体,在京津冀一带享有独有的美誉。
河南
河南沁阳市王召乡马铺村新春舞狮的习俗已经传承了一百多年,舞狮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及文化价值,同时也极具观赏性。2021年马铺舞狮正式录入沁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也在一代代人手中不断传承。
石固舞狮始于300多年前,据传早在康熙年间,石固南北寨已经有人组团舞狮。《长葛民俗志》则记载,同治年间(约150年前),石固周边有好几支舞狮社团活动,除舞狮外,还玩肘阁、竹马、旱船。那时的“狮子”,“狮子皮”用牛、羊皮,狮子头用纸浆。开演前,先搭台。台子用几十条条凳“拼”成,靠铆钉固定。台子搭好后,大小“狮子”出场。出场时,场上铜器、鞭炮、火铳一齐奏响,声势浩大。小狮子称“少狮”,一个人单独扮演;大狮子称“太狮”,两人合作扮演。“少狮”扮演者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开演后,用绣球逗两人合作的“太狮”。伴着盘鼓、镲、铙的节拍,小狮子用绣球引逗着大狮子走麻绳、踩板凳、上高台、玩绣球。逢年过节时,舞狮既热闹、又刺激。每每出场,万人空巷。
湖北:僵狮子
僵狮子是一种流行于湖北的黄陂和孝感两地一带元宵节的一种民俗活动,是一种舞狮的游狮活动,尤其以武汉市黄陂区的僵狮子最为有名。
僵狮子在黄孝的各个村庄的活动都风格各异,一般都是以湾(村的组成单位)为单位,举行独立的游狮活动。游狮之前,数个壮年男性赤身裸背(提倡文明,黄陂很多湾的僵狮子都穿黄、红马褂)跪 在“头人”(当年玩狮子牵头的人)家堂屋里, 头緾红巾,然后四周锣鼓齐敲,鞭炮轰鸣,搞得满屋硝烟弥漫,持续十余分钟到数十分钟不等,只见头缠红巾者猛然立起,不住抖动,口中念念有词,好象自称自已是刚下凡的某神,接连会僵下几个“马 脚”(也有的村叫“将军”),于是游狮活动开始。在游狮过程中,僵下的马脚们一直跟着狮子,好似神仙,他们半赤着背,抖动着,丝毫没有俱冷的感觉,有时停下耍几下木棍刀剑之类,有时手捧着鞭炮炸, 毫无惧色。
每年的正月十三到十六,僵狮子就开始在武汉黄陂的一带农村活跃了,这时候城里 的很多人都会到农村去看僵狮子。僵狮子 也称“将军狮子”(舞狮者叫“将军”或“马脚”),中国的其他地方的舞狮一般都是俗称的“醒狮子”。僵狮子很特别,他们的跳跃在很多人看来仿佛是在打太极,僵狮子 即“马脚”在香熏过后,处于半清醒状态,仿如天上神仙附身,舞狮者就变得非凡起来,很有祭祀的味道。特别是十五的夜灯最热闹最精彩,僵狮子不仅会爬到堆成山的桌子上,还会叼咬蜡烛,从煮开的柴油里拿取吉祥物等等;狮子还会到每家每户去游玩,每家的当家人都会拿出烟花和爆竹迎狮,然后旁边有个长老说灯彩以图吉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故热闹非凡,这在世界的其他任何地方都是绝对看不到的特有景观,是湖北黄陂独特的文化遗产。
湖南:湖南长沙湘粤传奇舞狮
湖南属于我国中部地区,介于舞狮派系的南北分支处,80年代前湖南只有民间北狮表演社团,且舞法达不到北派醒狮精髓,现湖南各大高校及政府文化部门的保护性培养扶持下,舞狮文化在湖南也是突飞猛进,有国际级舞龙舞狮裁判、原中南大学体育教研部主任黄益苏将舞龙舞狮做成一门学问,开设了专业的课程,把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推向世界。
更有著名导演周坚强组建的民间社团湘粤传奇醒狮团,引入广东南派醒狮技术并结合本地舞狮的技法,不但继承了南派醒狮的高空梅花桩舞法,还新创南狮北舞、醉狮、南派威风锣鼓等;在湖南各大媒体受到广泛好评,并多次受政府委派参加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其商业化操作不但使舞狮文化在湖南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且是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按周坚强的说法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世界的有我们中华民族的。
广西:田阳舞狮
田阳舞狮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早在1000多年前,在田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有舞狮活动。明嘉靖34年(1555年),瓦氏夫人抗倭胜利归来,田州群众扶老携幼到城府外面去迎接,以舞狮助兴。每到逢年过节,田阳群众以舞狮为乐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与其他地方民间舞狮不同的是,田阳由世家组建的舞狮队在县政府的重视下改为田阳舞狮艺术团,并列为事业编制单位管理。每到逢年过节,田阳舞狮艺术团深入街道、乡村、厂矿、学校等为群众表演,还参加各种开工竣工庆典、歌圩、文化下乡等活动,坚持义务表演,为群众服务。其先后参加百色地区民间传统体育运动会、广西民运会等,均获得一等奖。1996年,田阳舞狮艺术团在参加“八桂龙城狮王”大赛中获“金狮王”奖;1997年9月,在福州、厦门举行的中国民间绝技艺术节中,田阳舞狮表演被公认为此次艺术节最好的节目。
田阳舞狮艺术团成立以来,已在大大小小的场合表演不下6000多场,观众近千万人次,其中参加市级以上各种比赛和表演800多场次;共获得各种奖牌67枚,其中金牌30枚,银牌22枚,铜牌15枚,先后被评为地区(市)、自治区及全国先进集体单位。
最引人注目的是,田阳舞狮不仅名震中华,在国外也引起了人们的赞叹。1992年,田阳舞狮艺术团受邀远赴德国波恩市表演,现场的观众反响强烈,喝彩不断,当地媒体图文报道,并高度赞扬为“天下第一技”,引起了国际社会对田阳舞狮极大的关注,并因此吸引了日本、荷兰、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舞狮爱好者多次来田阳学习舞狮、录制舞狮录像。
浙江
新昌的狮舞资源也极为丰富,也爱用“舞狮”这种方式来期盼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年景。所以,县域内的舞狮队众多,较有名气的有儒岙镇的洪塘狮舞和上道地狮舞、城南乡的下洲狮舞、大市聚镇的寨岭黑毛狮子等等。
上道地村的狮舞活动自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已成气候,至今一直从没间断。上道地狮舞班一般有13-16人,其中乐队3-5人(可转换交替)。一般在晒谷场上表演:一位队员荡起一个抛向天空的彩球,两位队员忙钻进狮子皮里面,一个舞起狮头,一个把好狮尾,一头凶猛的雄狮就腾空而起追逐彩球,踏着鼓点乐声,摇头摆尾,威风凌凌,狮子诙谐有趣的生活化状态以及狮舞班高超的舞狮功底即刻淋漓尽现。
洪塘村有80%以上的人都会弄拳舞狮。洪塘村的舞狮也常和武术表演连在一起,程式有三:首为耍狮者握戏绳绣球引出狮子,作镇四角的模拟舞;次为武术表演,武术分行拳与器械二部分,表演者摩拳擦掌、操棍弄拳,刀光“棒”影,令人眼花缭乱;最后表演“狮子叨绣球”,以耍狮者用绣球为诱饵与狮子搏击。整个表演过程以打击乐伴奏始终。
城南乡下洲村的狮舞在长号声中伴着《急急风》的锣鼓声开始,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的双人狮跳跃出场,它时而暴跳,时而文静,或蹲或坐,或立或行,摇头甩尾,左顾右盼八方,头尾动作协调,连若一体的表演栩栩如生。在节奏紧凑的锣鼓声中,“狮子钻桥洞”、“狮子吞锏”等绝技一一舞出。舞狮人使尽浑身解数,把平时练就的真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
大市聚镇的寨岭村,四周环山,周边人称“小梁山”。寨岭的狮子与其他地方的狮子不同,皮毛全是用黑桐麻做的,故称黑毛狮子,意为勇猛威武、天下无敌。寨岭黑毛狮子班,一共20人左右,表演时随着锣鼓敲起“急急风”,并吹起嘹亮的目连长号。武士装束的年轻小伙子手持绣球,引导狮子登场表演,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一头十分勇猛的黑毛狮子腾空而起,以各种高难度动作和幽默诙谐的生活形象化动作,尽显舞狮者的武术功底。在狮子叼住绣球后就另换武术表演,当年的“小梁山”好汉就一个个登场亮相,“大鱼拳”、“小鱼拳”、“单腿”、“双腿”、“单边腿”、“双飞腿”、“倒爬虫”、“鲤鱼过沙滩”等。
福建:林坊青狮
林坊青狮属北狮武功狮,俗称公狮。其狮动作灵活敏捷,狮头内可藏兵刃作质牌使用,可攻可防。掌狮头和掌狮尾两人,动作配合默契多变,模仿雄狮的各种姿态,惟妙惟肖展示力与美的艺术结合,是客家人原生态传统武术文化遗产。
1989年林坊林氏成立“林坊武术协会”是连城县最早成立的武术协会。武术协会成立后,设有狮队12个,龙队10个。林坊武术协会组队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县组织的各项比武活动,并多次获得奖牌。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