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家族英文名字(本拉登的私人生活揭秘)

2011年5月的第一天,本拉登被美军击毙,时年54岁,此事立即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轩然大波。


除了本拉登的遗体被美军带走外,美军还将他的一些私人文件一并查抄,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有超过2.5万段视频被找到,很多本拉登的私生活也被披露了出来。



本拉登的隐匿生活


对于广大美国人而言,本拉登绝对是一个令人憎恶的角色。


美国曾于2007年12月13日通过了一项法案指出:无论任何人俘虏、打死或者直接能提供抓捕拉登的信息,那么他便可以无条件从美国国务院得到5000万美元的奖金。


放在整个美国的历史上,这还是捉拿通缉犯的最高奖赏金额。



当然,能拿到这笔钱的人一直没有出现,美国情报机构也从未放弃对本拉登的追捕。


多年之后的2011年5月1日,美国军方突然出击并在阿伯塔巴德将本拉登击毙,报了2001年的刻骨之仇。


后来,很多信息才被披露出来。


按照美国情报部门的说法,他们在很久之前就追寻到了本拉登的踪迹,也一直在做着准备。


美国总统国土安全和反恐事务顾问约翰·布伦南在处理完本拉登相关事务后还对媒体说:“这次计划是绝对周密的。”



美国之所以会选择在5月1日才行动,也有几个原因。


其一,本拉登是基地组织的头号人物,通过了解和跟踪他的行动,可以摸清更多基地组织成员的痕迹,对反恐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其二,由于本拉登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存在,美国可以有更多时间在该地进行战略布局,为他们公然进入这些地区找一个理由。


其三,美国其实也很清楚,就算解决掉了本拉登,也没有办法真正消灭基地组织,而消灭了本拉登之后,基地组织其他成员自然会有一些其他报复行动,甚至会引起伊斯兰教国家和阿拉伯国家民众情绪的反弹,因此需要找个合适的时机。



本拉登死后,很多人好奇他的逃亡生活是怎么样的,从美国方面透露的消息中,也能找出一些踪迹。


当时,美军海豹突击队员在向二楼和三楼展开攻击的过程中,本拉登突然出现在三楼,突击队员马上朝他开了一枪,本拉登退回房间内,另一个突击队员很快尾随进来。


而本拉登的两名妻子就站在他的身前掩护,其中一个名叫法塔的妻子正用阿拉伯语哭喊着拉登的名字,并试图冲向突击队员。


突击队员见状立即开枪击中了她的小腿,直到这个时候,美方终于有了把握:对面的人正是本拉登。



随后,突击队员立即上前拨开本拉登的两个妻子,第二名突击队员进入房间,一枪打中他的胸口、另一枪打中了他的左眼上方。


本拉登那名负伤的妻子则一直在用阿拉伯语进行咒骂。


白宫中的奥巴马在值班室观看了卫星传回的视频,他终于能松一口气了,并说:“各位,我们搞定他了。”


事后,人们在拉登的物品中发现了不少影片,很多都是好莱坞的产物。



除了在现场被提及的两名妻子外,本拉登还有3名妻子。


按照本拉登过去的说法,他曾承认过的妻子共有4位:一个叙利亚女人、两个沙特女人和一个也门女人。


此外,报道也证实了本拉登还有一个菲律宾的妻子,那人是菲律宾反政府武装阿布沙耶夫领导人萨巴亚的表妹。


可并没有人详细统计过这5名妻子一共给他生下了多少个孩子,传说中的数字从10到18都有。


很显然,本拉登还活着的时候对妻子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就连美国情报部门都没有办法弄清楚妻子们的具体姓名。



后来,美国《纽约客》杂志还曾披露过一条消息:本拉登之所以憎恶美国,最初还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原因。


据杂志文章透露:1978年,本拉登的长子身染重病,他便将第一位原配妻子和儿子送往美国治疗,在飞机上,身着黑袍、戴着面纱的妻子引起了乘客们的好奇,有几个大胆的乘客甚至来到她的面前,拿出手机一阵乱拍。


本拉登是一个极为传统的人,他也无法忍受这样的场景,他曾告诉过别人:“那一次美国之旅就像被展览了一样,是一次噩梦般的经历。”


也有相关分析者认为:这是本拉登憎恶美国人的开始。


不过,就算有媒体希望找到本拉登的妻子,却发现她们的身份都充满了神秘。



早在2002年,阿拉伯文报纸《中东日报》曾采访到了本拉登的一位妻子,文章中并没有透露出这名女人的国籍以及姓名,只用了英文名A.S,报纸甚至也没有透露出采访的地点。


根据A.S透露,她和本拉登是共同在阿富汗生活的,也不知道他是否策划了那些恐怖事件,因为她从来不参与本拉登的事情。


她还表示:“有一次我无意中提起了这件事,没想到本拉登勃然大怒,用恶狠狠的声音告诉我,以后再也不能提起这些事,不过我确实听到本拉登曾说美国是头号敌人。”


在2001年之前,本拉登就将几个妻子送到了安全的地方,其中有两个妻子被安排去了克什米尔穆斯林控制区的一处部族首领家中,那名菲律宾籍的妻子则被送回了菲律宾。



美国传记作家萨森曾出版了一本《本拉登成长史:奥萨马的妻子带我们走进他们的神秘世界》,在这本书中作者表示:本拉登的第一个妻子是那杰瓦·加尼姆,她是本拉登最爱的女人,他们俩是真正出于爱情而产生的婚姻,其他妻子都是包办的产物。


萨森还表明:曾对纳杰瓦以及她的儿子奥马尔进行过多次采访,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互相喜欢之上的,最初纳杰瓦的母亲不想让女儿嫁给本拉登,可这个当时只有15岁的女孩还是爱上了堂哥,结婚之后,纳杰瓦努力调整生活,还给本拉登生了11个孩子。


不过,本拉登却始终拒绝纳杰瓦使用电器、煤气炉之类的东西,为此他们一家人不得不用炉子做饭。


书中还同样透露出:纳杰瓦年轻的时候喜欢画画、骑马、打网球之类,不过从1996年之后,她跟随丈夫去了阿富汗,也没有和丈夫吵闹,反而试着建立起良好的家庭氛围。



一个庞大的家族


除了5个有身份的妻子外,本拉登还有众多秘密情人,不过能被证明的却是寥寥无几。


梅·哈丽丽是和本拉登待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女人,她有“黎巴嫩最美丽女人”的称号,由于她的谈吐非常具有感染力,因此才让本拉登产生了爱慕之情,她对本拉登也是忽冷忽热,从来没有过绝对服从,也让本拉登捉摸不定。



两人分开的原因似乎是因为梅·哈丽丽整容使得本拉登无法接受,最终好聚好散。


最后和本拉登待在一起的情人名叫瓦莱莉·多明古兹,此人具有“哥伦比亚小姐”的桂冠。


据调查,这个女人不知道本拉登具体是做什么的,不过她却选择无条件支持情夫的“事业”,选择相信对方。


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本拉登最后的死,和她有着一定的关系。


加拿大广播公司电台还曾播放过一则纪录片,讲述了一个认识本拉登的加拿大家庭眼中的本拉登私人生活。



这个定居在加拿大的人名叫卡德尔,他过去参加过阿富汗游击队,一直到1977年移居加拿大并在那里结婚,他的家庭中有不少人见过本拉登,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卡德尔的儿子说:“他总是和妻子争吵,也和孩子争吵,主要是因为钱的事情,他的孩子们不听话,总是这也不做、那也不做。”


卡德尔的女儿也补充道:“他们喜欢排球和骑马,如果有空,他还会带着儿子去练习射击。”


此外,他们还透露出本拉登对孩子有过一些奇怪的规定:禁止他们在小院子里用电,也不允许他们喝冷水,据说是他希望孩子们做好准备,以便在一个没有冷水的环境下生存;他还不让孩子们使用冰,也同样禁止周围其他人使用。



本拉登出生于一个庞大的家族,几十年后,他的家族依旧庞大。


除了哈立德和本拉登,没有其他本拉登的亲属在当天的交火中死亡,经过证实,两个和本拉登身居一处的妻子分别为他的第二任妻子卡伊里哈以及第三任妻子西哈姆。


虽说现场发现的很多游戏、影片产品令人震惊,不过了解本拉登的人却并不感到奇怪。


其实早年间,本拉登曾在欧洲生活过一段时间,并且还记录了自己第一次去往西方国家的经历。


因此,西方国家中的一些专家最终也没弄明白:为何他日后会彻底站到西方的对立面。



毕竟,从他的妻子和情人的情况来看,这又是矛盾的,那些女人的身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可她们都得到过本拉登的爱。


他的传统和开放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才有媒体表示本拉登如果和自己的弟媳同侄女们生活早晚会被气死。


这个家族中的很多女人都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不少人也彻底西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本拉登的弟媳卡门


在2001年秋天之后,卡门与本拉登家族分道扬镳,带着3个女儿去了沙特,后来移居伦敦。


据卡门所述,她一共见过本拉登三次,还都是偶然遇到的。



第一次,本拉登来敲门,是卡门开的门,结果本拉登一看到卡门扭头就走,卡门知晓他是来找弟弟的,于是还想要叫住他,没想到他还是连头都没有回。


后来本拉登的弟弟解释说,因为当时卡门没有戴面纱,这才惹恼了本拉登。


其中两次的情形也差不多,反正本拉登对这位弟媳不怎么喜欢,因为她不够保守。


本拉登的亲侄女瓦法赫更是整个拉登家族中最“张扬”的人,她不仅拍摄了电影,甚至还当了性感模特,去了美国结婚后还在法国生下孩子,一时间吸引了大量眼球。


不可否认的是,本拉登确实给她增加了很多曝光度,她还在美国GQ杂志上写了一篇“ 成为性感的本拉登谈何容易”的文章。



即便在生活上和本拉登家族没什么关系,可瓦法赫于2006年结婚时家族还是给她在纽约购买了一幢价值750万美元的别墅,还附赠了440万美元的珠宝首饰。


后来,美国人还找到了本拉登的一份遗嘱,上面显示:遗产应该继续作战,留有2900万美元。


他的一位妻子还曾透露过:“本拉登是有家庭遗嘱的,只是不想透露细节,遗嘱内容和政治无关,只有私人事务和家庭事务。”



参考


本·拉登私生活曝光 展现家庭生活中的另一面 北京青年报


-END-


作者:理理


编辑:如如是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混沌录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0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