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小年为什么不是同一天(南方腊月二十四)

在聊今天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直接关系着我们在过年之前,为什么还要过一个小年。

这个问题是什么呢?

那就是:

谁是中国家庭的“一家之主”?

是丈夫吗?是妻子吗?是孩子吗?还是公公或者婆婆?

都不是。

实际上,在我国的民间传说中,一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从来就不是人,而是神。虽然这个神,好像不怎么起眼,但人家也是一介天尊……

没错,就是灶王爷。

别看这个灶王爷,整天在灶膛里待着,灰头土脸的。可人家不仅管着一家人的饮食,而且还暗中考察着一家人的善恶,并且记在小本本上。等到年前上天宫开会,便会报告给玉皇大帝。

如此看来,实际上灶王爷,就是一个线人。

只不过这个线人,是玉皇大帝安排的。所以,是想抓抓不住,想赶赶不走。怎么办呢?只好在他上天开会之前,好好犒劳犒劳了。

那么,他什么时候上天开会呢?

据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载,在三国两晋时期,人们就已经摸清楚,灶王爷上天开会的准确时间了,就是腊月二十五。

于是:

“腊月二十四日夜,(祭)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毕竟腊月二十五,灶王爷就上天去了。

眼见接下来一年里,一大家子的运势是好是坏,全靠灶王爷这张嘴了。因此,腊月二十四晚上,家家户户便都忙着祭灶。

祭灶怎么祭呢?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是“以豚酒祭灶神”。也就是一些肉呀酒呀什么的。

到了北宋年间,人们祭灶时的花样,就变得多了起来。

据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

当时的人们,祭灶时不但会准备酒肉,还会准备蔬菜瓜果,以及各种乳糖等。

比如吴自牧就在《梦粱录》中记述:

“皆备蔬食饧(糖)豆祀灶。”

祭祀的时候,人们会把酒糟涂在灶门上,称之为“醉司命”。意思就是,怕灶王爷在天上乱说话,提前把他给灌醉了。

说起来,当时的人也是小气,居然用的是酒糟。

这位可是神仙,竟然也敢糊弄!

祭祀完了以后,便把灶王爷的神像,还有纸扎的灶马,放在一起烧掉,称之为“烧合家”。夜里还会在床底,点上一根蜡烛,称之为“照虚耗”。

值得一提的是,两宋年间人们祭灶,也是在腊月二十四。

明朝的时候,据《五杂俎》记载,人们祭灶的日期,还是腊月二十四。

“俗皆以十二月二十四日祀灶,谓灶神是夜上天。”

不过在明朝时,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不知为什么居然提前了。从过去的腊月二十五,提前到了“是夜”,也就是腊月二十四的夜里。

这么一来,如果晚饭吃晚一些,可能还有点不赶趟。

到了清朝,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关于具体哪一天祭灶?到底是腊月二十四,还是腊月二十三?就出现分歧了。

有一本书叫《清嘉录》,记述的是清朝年间,苏州以及周边南方地区的节令习俗。其中,关于哪一天祭灶,明确写的是腊月二十四:

“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

然而,在记述北京及其周边北方地区的节令习俗的书籍中,关于哪一天祭灶,写的则是腊月二十三:

“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

——《帝京岁时纪胜》

“二十三日祭灶。”

——《燕京岁时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明明在明朝的时候,北京以及周边北方地区的小年,还是在腊月二十四。

有人说,这是因为清宫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三。

事实上还真是这样。

在徐珂的《清稗类钞》中,就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每岁十二月二十三日,皇帝又自于宮中祀灶以为常。”

就是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清朝的皇帝,会在皇宫里亲自祭灶,并且还形成了惯例。皇帝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京城的官宦人家,当然不能落下了,还有老百姓们,当然也要沾沾皇家的贵气了。

就这样,过小年这个习俗,就变成了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

这其实也没什么,反正小年还是一样过,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只不过苦了玉皇大帝,以前听灶王爷上天汇报,一天就完事,现在灶王爷分两拨来,平白无故多加了一天班!

本文为索彦聊诗词原创,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评论、转发。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索彦读诗书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40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