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十戒(开放的)

对于死亡这个话题,我们向来讳莫如深,不愿意去触碰,连想都不愿意想,更不要说去准备。

但死亡不像考试,可以让你复习;不像结婚,可以让你先谈场恋爱。死亡总是猝不及防。

当我们面临死亡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原来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就像常有人说,只有体验过死,才能更好地生。

生命教育,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天小念为大家分享的便是从普通人的角度,开放的、诚实地讨论死亡这件事。

01 - 为什么要讨论死亡 -

中国人忌讳谈论死亡。

很多楼层编号没有4,车牌尾号不愿选4;北京汽车限行,逢到尾号4限行时就比较堵;与老人或病人谈话时,尤其不能谈到或者让对方联想到死的问题,那会让对方很不高兴,认为是大不敬。

鲁迅写过一篇小孩过满月的故事。前来祝贺的人都说这个孩子福相,将来能做大官发大财云云。惟有一个客人说这个小孩将来会死的。说好话的,主人知道只是恭维不可当真,却满心喜欢和感谢,说了真话的,却挨了一顿老拳。

不仅中国人这样,很多国家的人都有类似的死亡忌讳。

人自一出生起就走向死亡。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尔(Fernando Savater)说“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都隐藏着‘时间的毒针’,一点一滴将我们腐蚀掉。”“作为一种物质产品,我们的基因上都刻着有效期。”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是造化弄人还是上帝的设计?我说不清。但我能确切地知道,如果不是这样,人人可以长生不老,那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地球将不会是现在这个模样。没有个体的死亡,则会是人类的灭亡。

死亡是任何人都不可免的宿命。

权力达到顶峰的秦始皇、朱元璋,富可敌国的范蠡、胡雪岩,聪明如老子、庄子的,也都有一死。但有权的有钱的总想摆脱它。秦嬴政做了皇帝想成仙,派徐福带领500童男童女东渡去寻长生不老药。徐福未回,他已与臭鲍鱼同车回咸阳下葬。

历朝历代服用丹药企图长生不老反而早死的皇帝不少。上古时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20~30岁,可神话中的彭祖却活了800岁,难以想象,但最终还是死了。

不谈死亡并不能避免死亡,忌讳讨论死亡犹如掩耳盗铃。不谈不讨论,只能让自己陷入被命运摆弄的境地,陷入原可避免的恐惧、愚昧和迷信,做出不理智的事情。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高兴也罢不高兴也罢,恐惧也好讨厌也好,死神总是不屈不饶地站在我们的门口。不会因我们的态度而有所变化。对于不可避免的事,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是正视它,正确地对待它和妥善地处理身后之事。

迄今为止,公开地讨论死亡的,大多是哲学家和宗教家。本文想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谈死亡问题。

02 - 死亡恐惧 -

一般人都不愿谈论死亡,是因为害怕死亡;害怕死亡是因为对生的眷恋和对死的痛苦的恐惧。

生命是美好的。美丽的风景,温暖的亲情。美味的食物,甜蜜的爱情。生命的美好还在于可用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人生的目的——或漫游在知识的海洋,探索自然的奥秘或追求一个理想的社会或为消除人间的疾病和痛苦或寻找和发现美,等等......

人们在享受这些美好的时候总是希望美好永远延续下去,在追求理想时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天地不仁,时间无情。从另一个角度看,生命的美好正由于其有限。

哲学家说,时间是无限的,但是对于个体来说是有限的。我们总是感到生命太短促,时间不够用,才觉得时间的宝贵和生命的美好。

经济学说价值源于稀缺。无限的东西尽管是生命必须的,比如空气,也没有价值。

只有当空气被污染、洁净的空气成为稀缺品时才有价值,才有罐装的加拿大、新西兰洁净空气出现在中国的市场。而在它们的国家就没有市场,因为那里到处都是洁净的空气。天天面对桂林山水的农民,并不觉得那有多美,审美疲劳了。生命的美好,也就是在于它是一段有限的时间。

死亡的痛苦有两个方面,一是死者的痛苦,另一是亲友和相关人对死者去世的痛苦。死者的痛苦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死亡过程中的痛苦,再一是对死后世界未知的恐惧。

前者是生理上的痛苦,后者是精神上的痛苦。无疾而终,如在睡梦中逝去,那是一种福分。但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绝大多数人临终前都会有程度不同的生理的痛苦。现代医学和医学伦理的进展及麻醉药物的使用,已可极大地降低这种痛苦。

精神的痛苦是由“不舍”和对死后世界未知的恐惧而产生的。人死后去往哪里?有无彼岸?未死的人不知道,死了的人即使知道了也无法告诉生者。对生者而言,这是一个无解的终极问题。

临终的痛苦程度与人们对死亡的态度相关。有信仰的人往往能坦然地对待自己的死亡,没有精神的负担,大大地减少了死亡的痛苦。

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不死,身体的死亡其实是一种解脱。他在被判死刑后学生劝他逃走,他因不愿违背自己的信仰而拒绝逃亡,平静地接受死亡。

有很多高僧大德在享有长寿后安详地离去。他们之所以安详,一是看破了红尘,什么都舍了,另一是对死后去往西天极乐世界的信仰。我相信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会减少死亡时的痛苦。这也是讨论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03 - 如何对待死亡 -

死亡有正常的死亡和非正常的死亡,崇高的死亡和卑贱的死亡之分。

正常的死亡是自然的死亡,亦即由衰老和难以避免的疾病引起的死亡。非正常的死亡是由于自然灾祸或意外事故、斗殴、犯罪等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本可避免的死亡。疾病也有原可避免的或难以避免的之分。前者如吸烟、酗酒、纵欲、毒品、污染等引致的疾病,后者如衰老、感染、细胞变异和基因缺陷等引致的疾病等。

对于正常的死亡,我们不应恐惧而应平静地接受,如老话的说“这是命”。因为,你不接受也丝毫不能改变它,只能增加自己的痛苦。无疾而终的老死是为福,丧事称为喜丧。

老年人由于难以避免的现代医学尚不能治愈的疾病引致的死亡,也是自然的死亡,是寿命已尽。年轻人由于现代医学尚不能治愈的疾病引致的死亡令人痛惜,但也无可奈何。我们只能接受它。对于非正常死亡,我们应该害怕,并因害怕而努力避免它。世上有很多诱惑,如吸烟、酗酒、纵欲、毒品等。它们都能给人带来即时的快感,而这种快感却是以损害健康、缩短寿命为代价的。

为了履行职责或为拯救其他人生命的死是一种崇高的死,如911事件中冲上世贸中心的消防员、与犯罪分子搏斗的警察、泰坦尼克号的船长与船员,又如为救落水的人或为制止行凶的暴徒的见义勇者等。

再有一种崇高的死是为自己的理想为正义而死,如岳飞、文天祥、张志新等人的死。他们的死为世人崇敬,并长久地活在人们的记忆中,鼓舞着活着的人。

总之,对于正常的死亡我们应该平静地接受它;对于非正常死亡我们应尽力避免它。对于崇高的死亡,我们应当尊敬它。

当我们从事一项有危险性的职业时,我们应当忠于职守,哪怕面临生命的危险。在需要见义勇为的时候,我们应该根据情况和自身条件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的下列一段话,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向导!

请上天赐给我一颗平静的心

让我可以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

请上天赐给我勇气

让我可以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

请上天赐给我智慧

让我可以分清这两者。

04 - 死亡的意义 -

死亡的意义是新陈代谢。

人活着就需要有生存的空间和消耗自然的资源,如果只有生没有死,地球将会拥挤不堪、资源将会耗尽,结果不是人类的灭亡就是地球的毁灭。

老的不死,新的难以出生。秦始皇不死,我们至今也许还生活在他的暴政之下;慈禧死了,才有清末的新政和民国的诞生。

因此,乔布斯说“死亡也许是生命中最好的发明。它是生命改变的媒介。它清理老的,给新的让出路。”个体的死亡是人类的发展和前进所必须的。

讨论死亡有助于正确地对待死亡,避免死亡的恐惧,平静地接受自然的死亡。但主要的目的不在此,我们讨论死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是要珍惜生命,过有意义的生活。

也就是说“向死而生”——“死亡引导我们思考,思考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尔)”

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是一段时间,从出生到死亡的几十年,只有少数幸运儿能活到一百多岁。生命的意义就是如何过好这一段时间。

生命又是脆弱的。我们经常读到事业有成、风华正茂的企业家、科学家和文体明星早逝或意外死亡的新闻(普通人的早逝和意外死亡一般成不了新闻)。威胁我们生命的危险因素很多,意外事件也难以完全防止。不幸的事件尽管是小概率,但总是存在。死神总是藏在我们的身后,威胁着我们。

因此,我们要珍惜时间。苹果公司的乔布斯说,他年轻时读到一句话——把你生活的每一天都好象是你生命的最后一天那样活着。“从那之后的33年里,我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还会去做我今天将要做的事情吗?而每当连续几天我的回答总是‘不’时,我知道我需要做些改变。”乔布斯正是由于珍惜时间,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并勇于改变,才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使亿万人的生活因为他而变得更加美好。

至于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政治家、宗教家、思想家有很多说教,普通人也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自由,只要不违法,任何选择都是允许的。人各有志,不必强求一致,也不可能都一致。

当然,志有燕雀与鸿鹄、高尚与平庸之分。我们尊敬彭德怀、张志新那样的英雄,尊敬修女特蕾萨那样高尚的人,但不能对所有的人都提出这样高的要求。

人生在世,不必过于看重物质、财富等,也不要为虚名所累。清朝人项逸云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身。”

无益之事,就是不为利害打算的事,就是由感情、意气、趣味要求而做的事。很多老年人在回顾一生时常常后悔为追求名声和物质财富而抛弃了自己的兴趣和理想,也有很多人为了追求世俗的成功失去了健康或自由,才感到后悔和空虚,转身投入空门。

在死亡面前,荣华富贵、声名利禄等等转眼成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乔布斯说的好,“记住很快我将离开人世,这是帮助我做重大决定的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几乎任何事情——所有外界的期望,所有的自尊,所有对失败或丢脸的恐惧——在死亡面前都会烟消云散,只剩下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记住你会死去,这是我所知的避免陷入患得患失的陷阱的最好的方式。你已经赤条条无牵挂。你没有任何原因不去追随你的内心。”

05 - 死亡与宗教 -

畏惧死亡和需要精神安慰是宗教出现和存在的重要原因。

生命是美好的。热爱生命、希望生命延续是人与动物都有的本能。人因为热爱生命、不愿生命消逝而希望长生和畏惧死亡。

人从生活经验知道,长生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美好愿望,所有人都终有一死。为了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获得精神的安慰,产生了宗教。

各种宗教信仰的神和教义有所不同,但所有的宗教都有来世和灵魂不灭的信仰。按照这种信仰,人死了,只是从一个“此岸”的世界去到另一个“彼岸”的世界,死亡不是消失,只是从一个空间旅行到另一个空间。而人的灵魂是永生不灭的。

这样,死亡就变得容易接受得多。埃及法老的金字塔,中国皇帝的陵墓,都是活着的人对死后生活的安排。祭祀的冥币、食物和纸人纸马纸房纸车,则是活着的人对死者的奉献,希望死者在彼岸能够享用。

人对彼岸世界的想象离不开现世生活的经验。现在祭祀物也与时俱进,增加了手机和汽车。

在苦难挫折或孤独空虚时,人们往往会质疑人生的目的和人生的意义,他们需要人生的指引。宗教提供了这种指引。

佛家教导要在现世修行,以求得一个好的来世,超脱六道轮回的痛苦。基督教教导要遵从上帝的旨意,使自己能够通过末日的审判,得以进入天堂。伊斯兰教也继承了犹太教复生日审判和天堂的教义。

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也是社会的存在。维持社会秩序需要法律和道德。所有的宗教都有戒律或圣训。

佛教有“五戒十善”,基督教有十戒,伊斯兰教也有很多关于禁忌和限制的圣训。这些戒律和圣训提供了生活的道德规范。

这些道德规范都以来世的奖惩来规劝和警告现世人们的行为。对现世人们行为的善与恶都有对应的奖赏和惩罚。遵守戒律或圣训者死后进入天堂,违反者则进入地狱。除开宗教法庭外,这些奖惩不是在现世而要到来世兑现。

唯物论者不信宗教、不信鬼神、不信来世,没有来自于宗教信仰的道德约束。唯物论者以主义信仰代替宗教信仰。当主义信仰式微时,社会的道德危机就会出现,这正是当前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文|毛立本



【此念】福利

喜马拉雅携手“此念课堂”特邀婚姻与亲子问题专家,心理学家贺岭峰博士,为单亲育儿家长推出公益音频《单亲挚爱——摆脱一个人带孩子的焦虑》,「链接」从专业角度分析和解决单亲家长的育儿疑问和焦虑。

阅读推荐

TED|科学家揭示性别的秘密:究竟什么是女人?

水墨画家林曦|给父母的美育建议:坚持不是一个天然的本事

专栏|贺岭峰问答:跟孩子聊成绩之前,先准备10个问题吧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此念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9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