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九逢闰(为什么说)
七年难逢九月闰,意思七个闰年中,也难有一次闰九月,可见闰九月的年份很少,很难遇到。
为什么会有闰月?哪年置闰月?置闰的月份有什么规律?为什么很少闰九月?为什么要说七年难逢,而不说十年、八年难逢?
为什么会有闰月?
我国古代使用的历法叫太阴历,俗称阴历、农历,它是以月相为周期,以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但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准确时间并不是30天,而是29.53天,所以,农历每个月的天数,月大为30天,月小29天。
为什么有些月是30天,而有些月只有29天呢?
这是根据朔望月来安排的,通俗地讲,就是保证每个月的十五,月亮最圆(望月),而每个月的初一,看不见月亮(朔月)。
因为农历每个月的天数是29.53天,在没有置闰月的情况下,农历的一年约为354.36天,少则354天,多则355天。
但每年实际的天数,约为365.24天,比农历的12个月平均多出约10.9天,公历的19年,会比不置闰月的农历19年大约多出7个月,所以,一般以每19年为一个周期,置7个闰月。
正因为每个周期有七年需要置闰月,所以才说七年难逢,而不说十年、八年难逢。
哪年置闰月?
闰月的月份,取决于24节气。
现行置闰月的方法,是在两个冬至之间,如果只有12个月,则不置闰月,或果有13个月,则置闰月。
例如:2019年的冬至日到2020年的冬至日,农历总共有13个月份数,2019年冬至为农历十一月廿七,如果2020年不置闰月,冬至则为农历十二月初七,置闰月后,2020年冬至为十一月初七,所以,2020年需要置闰月。
置闰的月份有什么规律?
我们平常所说的24节气,在历法上,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单数的节气称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双数的节气称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农历的月份以12个中气为标志,即正月必须含雨水,二月必须含春分,三月必须含谷雨……,腊月必须含大寒,在需要置闰年的年份,以第一个没有中气月份为闰月,月序采用上一个月的数字。
如:公历2020年5月23日至2020年6月20日,为农历闰四月,这一时间跨度,为2020年第一个没有中气月份,所以将该月置为闰月,采用上个月的数字,故称闰四月。
为什么很少闰九月?
古代节气是将一年(365.24天)平分为24等份,来安排节气。
现代农历则以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为标准,简单地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15度为一个节气,在冬至日时,地球离太阳近,公转15度所需要的时间不到15天,而夏至日时,地球离太阳远,公转15度需要的时间甚至超过16天。
从概率上讲,越接近夏至日的月份,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份的可能性最大,越接近冬至日的月份,出现没有中气的月份的可能性最小。
根据这个规律,闰月以四、五、六最多,二、三、七、八次之,九、十月较少,十一、十二、一月则非常罕见。
最不容易出现闰月的月份,并非九月,上次出现闰九月是在2014年,下次出现闰九月是在2109年,可谓百年难遇。
最罕见的闰月是十二月,这才是真正的千年不遇,如果以现代农历置闰月的法则往前推,上一个闰十二月应在1403年,而下一个闰十二月则在3358年。
百年难逢初一春
也叫“百年难逢岁交春”,这句俗语,说的是在春节刚好与立春同一天的情况,极其少见。
这句本没什么稀奇可言,农历的日期与公历的日期,最短可以相差约20天,最多可以相差约50天。
以公历而言,每个节气的时间,都相对比较固定,立春的时间在2月3日至5日。而农历每个节气的时间就不太好确定,最早的立春时间可以在腊月十五,而最晚的立春时间可以在正月十五。
从平均的角度讲,从腊月十五到正月十五这一个月的时间跨度,任意一个日期,成为立春日的可能性只有约3%,所以,大年初一与立春日很难刚好是同一天,这实在太正常不过了。
上一次大年初一立春是在1992年,下次大年初一立春是在2038年,相隔不到50年,并非百年不遇。
个人认为,大年初一正好立春,不过是人们认为双春相逢比较喜庆,无非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无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