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浅谈中国道教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文 | 史谈a
编辑 | 史谈a
前言
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在两千年的历史中,其形成了自身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在道教创立之初,就以“道”为最高信仰和最高崇拜。
道法自然,“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变化发展的根据。
道教是以道为核心,以《道德经》为经典的宗教,道家学说由老子所创立。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作了最早、最系统地论述,其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是道即自然、无为、无我。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既有融合了佛教、儒家思想的特点;又有融合了原始道教哲学特色的特点。
中国道教文化包含三个方面:道家思想、道教教义及道教组织形式。
道教文化的源头
道教文化的源头是老子,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如《老子》《庄子》等著作中都有涉及到关于道的论述,更有后世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对“道”的发挥和阐述。
但最重要的还是《道德经》,也就是道教理论的核心,作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作,《道德经》代表了道家思想的最高成就。
《道德经》作为道家学派的经典,其涵盖的内容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中对“道”的阐述占了很大一部分。
具体涉及到道的产生、本质、特征、规律以及与万物的关系等,还涉及到“道”是宇宙万物本原以及“道”与万物之间的关系等。
其中关于道的描述,使其成为后世道家学派理论中一个重要哲学命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同时对“道”的含义也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对整个道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秦道教的基本特点
先秦道教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
其一,以“道”为核心,对“道”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发挥。这是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出现的重要标志。
其二,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对“道”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阐发。老子、庄子、列子、吕不韦等人在道教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三,原始道教哲学与原始儒学密切相关。
老子和庄子分别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既是道家思想的理论家,又是儒家思想的实践家,而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
其四,对神仙信仰的崇拜和追求。神仙崇拜是先秦道教一个极为显著的特征。
其五,以道为宗教信仰的最高信仰。“道”为宇宙万物生成与变化发展的根据道既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本源,也是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其“道”为万物的本体,并对万物起着支配作用,同时,老子对道作了最早、最系统的阐述和发挥,在《道德经》中共出现了64个“道”字。
其六,由“无”向“有”的发展。道教在创立之初就提出了无为思想,其核心是“无为”。东汉末学者张道陵提出“六字真言”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六个字具有深刻的哲学和宗教内涵:第一,六字真言是一个完整的哲学概念体系,包括宇宙生成论、本体论、方法论和伦理学。
第二,六字真言具有独立的思想体系,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秦汉时期道教的发展与影响
道教的形成,和早期道教在社会上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秦汉之际,由于统治者的推崇,道教获得了迅速发展。
西汉末年,王充写出了《论衡》一书,对道教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促进了道教思想的形成。
汉顺帝、汉桓帝时曾两度尊奉五斗米道教主张陵为“天师”,张陵五斗米道也因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而得到迅速发展。
道徒与统治者的斗争而日趋衰落,张陵去世后,其弟子将其遗骸埋葬于山东琅琊之灵谷寺附近,东汉初年,刘向整理《五经定义》一书,并将张陵五斗米道奉为正教。
从此,张陵的“天师”称号被世袭。此后,刘向又整理了《列仙传》等书,使天师称号成为固定的称谓。
东汉中期,统治阶级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大力宣扬儒家思想和道家学说。同时,汉光武帝刘秀也对道教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崇道”、“存真”的主张。这一时期道
教思想进入鼎盛时期。《太平经》就是这一时期道教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它既是道教经典著作之一,又是天师道思想的重要传播工具。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政治黑暗,社会动荡,道教徒利用乱世的机遇积极活动、传播教义。
此时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统治者的昏庸腐败以及玄学的兴起,道教内部各派之间又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形成了以天师道为首、正一道为主流的新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发展至鼎盛时期,它在吸收佛、道两教思想的基础上,又丰富和发展了原始道教的思想体系,展了一些新的思想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由早期的自然崇拜过渡到人格化,从自然神崇拜向人格化自然神崇拜转变。
由于当时统治阶级采取的是“重儒轻道”的政策,道教内部对神仙理论也产生了分化。
早期道教学者把神仙看作是有生命、有灵魂的生命体,把它看作是客观世界在人心中的反映,是具有人的性格特点的人格化了的“神人”。
把神视为现实中有情有灵、善恶分明、可支配自我行为的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思想的这一变化,使道教由早期自然神崇拜发展到人格化自然神崇拜,使道教神仙体系逐渐形成,进一步丰富了原始道教思想体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宣扬忠孝仁义,维护正统地位,对道教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造。
通过神化王权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对道教神性进行改造,使其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又利用道教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用来维护封建秩序和伦理纲常。
在这一时期内,道教内部出现了多种神学思潮:
一是宣扬神仙信仰,并进行神仙思想改造。
二是神化皇帝形象。
三是宣扬佛教思想。
四是宣扬儒家学说。
五是宣传老庄思想。
六是利用道教宣传其政治主张与治国方案。
隋唐时期的神仙思想
隋唐时期,道教逐渐向神学方向发展,尤其在唐代,道教的神学色彩更加浓厚。道家思想中的神仙思想依然是道教的一大主题。
神仙思想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经验总结中形成的一种朴素的唯心主义思想,这种神仙思想认为:
世间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天地生成,日月运行,鬼神降灾,人类生活离不开阴阳二气;
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又因为某种原因而脱离了天地,因此也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人可以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死、成仙成神等目的,而且在修炼过程中还可以使人由凡人而升天、由凡人而成神;
清朝的帝王对道教是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并没有把它看做“异端”,而是看成是治国安民的“宝术”,加以扶持和利用。
康熙皇帝曾下诏:“嗣后道教一日不废,天下一日不宁。其令天下诸州,岁时祭祀,不可废弛”。
乾隆皇帝也是比较信奉道教的。他认为道教在过去“以孝治国”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他对道教的理论也作了深入的研究。
道光皇帝则是完全不信奉道教,他认为道教只不过是“异端”、“妖术”、“邪说”,并极力加以打击。道经中讲到了太上老君之道,如果一个人信仰道教就是违背了大道。
其实,不管是什么时代的统治者都不会对道教采取高压政策,也不会限制它的发展与传播。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明清时期,民间道教开始复兴
道教在中国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在清朝却受到了最大的冲击和摧残,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道教受到严重打击。
与此同时,由于清政府实行“文字狱”政策,使得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变得压抑,民间宗教也开始逐渐僵化,社会风气日益颓废,人们对现实世界充满了不满和怨恨。
因此,人们开始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寄托,而道教则是人们进行精神寄托的最好选择。
因此,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道教开始复兴并逐步走向繁荣。明清时期的道教,主要受到佛教、儒教及民间宗教的影响。
此时,在道教内部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流派,即全真派和正一派。
全真派主要信仰是全真祖师丘处机所创立,主张“内炼”;正一派则信奉“三教同源”思想,主张“外炼”。
由于两个教派在宗教理论、修行方法及修炼目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了矛盾和冲突。
到了清末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一些宗教组织和一些宗教团体。在经济上他们以救济贫苦民众和慈善事业为主。
在政治上他们也希望能够有一个政治上的出路。
在思想上则是以追求自然、清静为主。由于这些原因,使得道教的民间组织和民间信众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民国时期的道教组织主要有天主教会、善男信女、居士、安济会、净明会等。
在民国时期,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也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宗教组织及团体。如:基督教、天主教、基督教青年会等。
他们大多以慈善事业为主,并且也出现了一些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这些新兴的宗教组织和团体对道教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得道教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道教恰好满足了人们这一需求。在现代社会中,道教作为一个比较神秘的宗教,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道教主要分为四大派系:全真派、正一派和灵宝派。
结语
道教发展至今,其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将人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宗教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它发展的两千多年历程中,既吸取了其他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等的有益成分。
又吸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这样就形成了道教既具有自身特点又与其他宗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独特现象。
在道教发展过程中,既有其教义教理的变化、也有其教派和教规设置的变迁。
作为宗教活动场所之一的道观,作为道教信徒修身养性之所、文化交流之所、政治活动之所、道德教化之所,它们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天,在世界各个角落仍然可以看到道教在传道授业、行善济世、造福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付出的努力。
在现代社会中道教仍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道教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为现代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参考文献
《中国道教史》
《道教史概论》
《简明中国道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