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978年邓小平视察大庆油田)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庆这座城市闻名遐迩,“工业学大庆”的口号曾响彻大江南北。
大庆是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石油之城。石油工人通过三年奋战,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大庆油田是我国第一大油田,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更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大庆的建设和发展,邓小平曾经三次视察大庆油田。
在1978年的视察中,邓小平感慨万分,对大家说:“要涨工资,住楼房!”给这次视察赋予了更多深层次的涵义。
大庆油田初期的生活环境
1959年9月26日,在黑龙江省西部的松嫩平原上,石油勘探者们在松辽盆地找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随着“松基三井”成功出油,新中国一举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为即将举行的建国10周年大庆献上了一份厚礼,“大庆油田”也因此而得名。
1960年3月,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地质工作者及数万名退伍转业官兵奔赴大庆,开始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石油大会战。
三个月后,第一辆石油专列就驶出了大庆。
莽莽平原上一片荒芜,数万人的队伍面临着极为艰难的生活环境。
刚开始,职工们只能住在牛棚、羊圈或者地窨子中。到了天寒地冻之时,住房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
按原先的规划,如果在油田盖砖瓦房,需要一年时间,花费6000万元。这对于处于困难时期的国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还会耽误油田的开发进度。
指挥部决定建设“干打垒”来解决居住问题。
“干打垒”是东北的简易筑墙方法,在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筑墙盖房。有着造价低廉,就地取材,施工简单的优点。
从1960年6月起,大庆油田掀起了建筑“干打垒”的热潮。所有干部、工人上班采石油,下班盖“干打垒”,大家伙干得热火朝天。仅用四个月时间就盖成了65栋约3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
办公室、宿舍、食堂、小卖店等设施一应俱全。形成了群英村、解放村、友谊村等一个个“干打垒”建筑群。抢在入冬之前实现了“人进屋、车进库”的目标。基本满足了生活需要,保障了石油大会战的顺利进行,而且花费还不到900万元。
油田职工面临的第二个生活问题是吃饭问题。因为生活物资供应滞后,整个油田连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都买不到。
会战初期,每位职工一天的口粮只有五两米,这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石油工人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许多在野外作业的工人经常靠野菜充饥,四千多人因饥饿得了浮肿病,以至于大庆盖的第一座楼房就是职工医院。
但是油田职工不等不靠,1962年,以薛桂芳为代表的职工家属带头在平原上开荒种地,近3000名职工家属随后加入。
当年年底,收获粮食33万公斤,基本上解决了“饿肚子”的问题。
大庆石油的开采者们除了要克服生活上的困难,还须面对诸多技术瓶颈。比如产出的石油过于粘稠无法运输,被外国专家嘲笑。
大庆技术人员经过上千次实验,研制出了“糖葫芦”状的封隔器,解决了此工艺难题。针对油田原油含蜡高、固点高的问题,技术人员白手起家,编制出了“146”作业方案,有效地控制了原油的质量。
大庆共申请专利四千多项,取得了上万件科技成果,陆相油田开发水平世界领先。
在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三年会战,大庆油田探明了860平方公里的作业面积,我国基本实现了石油自给,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到2020年底,大庆油田累计产油24.33亿吨,上交利税3万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石化基地。大庆油田不仅创造了近40年稳产4000万吨的世界奇迹,还培育出了艰苦奋斗、产业报国的大庆精神。
邓小平三次视察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它的发展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中央领导人也一直在关心着油田的建设。
邓小平就曾三次视察过大庆油田。
他不仅注重石油的生产,还非常关心职工的生活、待遇等细节,指示要将大庆油田建设成美丽的油田。大庆油田处于勘探阶段时,邓小平任国务院副总理,分管石油工业。
1958年初,他在听取石油工业情况汇报时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要下决心搞天然油……石油勘探工作要选择突击方向,按松辽、华北、华东排出个先后次序。请地质专家们花精力论证一下,确定个方案。”
事实证明邓小平战略的正确性,19个月后,大庆油田喷油,中国石油工业掀开了新的篇章。
大庆油田三年会战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邓小平要求各部委和黑龙江省委要全力以赴,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全力支援大会战。
1961年7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首次视察大庆。邓小平察看了1203钻井队、干打垒和注水站等设施。邓小平来到北1—58井,详细地询问了产油情况。
得知这口井每天最高能产原油80吨时,他高兴地说:“每年产量就是2.8万多吨,这是好井。”
在干打垒工地视察时,邓小平问到建设进展。陪同视察的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回答道:“去年搞了30万平方米,今年再干20万平方米。”
邓小平心中盘算了一下,说道:“人均差不多有10平米了。”
随即转头对一旁的黑龙江省委书记李剑白说:“哈尔滨人均住房面积才1.8平方米,还是干打垒效率高。”
邓小平看到油井旁边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地,心情十分舒畅。他认为大庆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是种粮食的好地方。还可以多种些树,尤其是核桃树,既有经济效益,又能固定水分。
家属们可以多养些猪、牛等牲畜,争取实现蔬菜和副食品自给自足。
下午,邓小平召开座谈会,提出了大庆下一步的勘探目标,要求尽快探明10亿吨石油储量。同时要想办法解决油田注水推进不均匀,形成单层突进的问题。
邓小平高度重视天然气的开发,他说:“气能解决大问题,你们要搞快一点!”
会后,邓小平专门谈到了油田职工的生活问题。他详细了解了油田日用品供应、食堂伙食及冬季服装等后勤保障工作。
对职工的收入及家属的安排也做出了指示。视察结束后,邓小平对大庆油田的进展比较满意,称赞道:“建设速度是快的。”
回去后,邓小平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给大庆拨款5000万元,上马了炼油厂一期工程。
而大庆油田职工也不负重望,胜利完成了三年的石油大会战。
1964年7月17日,邓小平、李富春、杨尚昆一行人在东北局书记宋任穷的陪同下第二次视察大庆。邓小平视察了钻井队、炼油厂等地方。
在1205钻井队,邓小平与铁人王进喜亲切握手、交谈,鼓励他多打井、多出油。同时要求油田搞好原油运输及产品标准化工作。
对于副业方面,邓小平的观点有了些许变化,他认为要控制一下开荒,多种树,保护好草原环境。
不过对于职工的生活,他依然十分关心。他对油田领导强调:“工人们夏天工作紧张,冬天又冷,总是苦战,绷得太紧了也不行。”
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中央工作,对各行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大庆油田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
1976年,大庆油田创造了年产5000万吨原油的历史纪录。
1977年7月21日,邓小平在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表扬了大庆“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的“三老精神”。
1978年9月14日,邓小平第三次来到大庆视察。
早上8点,专列到达大庆车站。74岁高龄的邓小平依然精神矍铄,他下车后没有休息,直接前往油田视察。
时隔14年,再次来到这片黑土地,大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耳闻目睹了这一切,心情非常高兴。
邓小平对大庆的生产有两点指示:一是要保持高产稳产。大庆党委书记陈烈民保证5000万吨的年产量能稳定到1985年;二是要加快外围勘探和深部勘探,找到更多的油气田。
他说:“要打七千米深井,加快找油、找气,能有五亿吨油就好了!”
他专门来到我国第一个30万吨乙烯工程指挥部,详细了解生产准备情况,要求尽快掌握进口设备,以形成产能,同时要注意处理好“三废”问题。
民生问题依然是邓小平视察的重点。他详细地询问了居民肉食、蔬菜供应情况。他对陈烈民说:“要改造干打垒,要盖楼房,房子盖得好一点,职工才会长期安心工作”。
当问到职工的平均工资时,邓小平说道:“大庆贡献大,应该涨工资!”
其实,大庆一线石油工人的工资和待遇并不低。《文汇报》曾报道过,一名上海小伙在1976年来到大庆油田。
仅工作了半年时间,他就给家里寄去了60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钱,比有几十年工龄的老父亲都挣得多。父亲以为钱的来路不正,还专门去派出所报案。
但是在邓小平看来,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其待遇还应提高。待遇与贡献相匹配,这在当时是一个新鲜的提法,突破了“平均主义”的框架。
当听说油田定期对15万职工进行文化科技培训时,邓小平很是赞赏,连连称好。
这次视察只有10来个小时,邓小平马不停蹄走访了9个地方,行程十分紧张。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深入基层上面。
他与800多名群众合影,同200多人亲切握手,和6万多名职工见了面。在大庆劳模耿玉亭家慰问时,耿玉亭因失去双臂而无法握手,邓小平还专门与其妻子握了手。
离开大庆前,邓小平殷切地嘱托大家:“一定要把大庆建设成美丽的大油田”。
第三次视察后,大庆油田的全体职工精神振奋。他们调整发展思路,开始了大庆油田的战略转移和产业升级,开启了第二次创业的新征程。
他们一方面在油气采掘方面进行技术创新,2019年1月,大庆油田隆平1号井实现每天产气11.5万方;2021年,大庆油田通过自主创新的复合驱技术,三次采油年产量突破千万吨;同时在油田地底下发现储量为12.68亿吨的页岩油。
可以说,大庆油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我国最大的油气开采基地。
另一方面,他们不断发展其他工业产业。打造汽车装备制造以及新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元化产业链条。
2021年11月,全球首个光伏、储能户外实验平台在大庆建成,成为国家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大庆领导班子一直把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放在心上。
1979年底,首批老职工就告别了“干打垒”搬进了新楼房。
随后,以每年上百万平米的速度增长,直至让广大职工都住上新楼房。 “干打垒”彻底成为了历史,只能在大庆博物馆内才能见到了。
如今的大庆道路宽广、绿树成荫。图书馆、体育馆、文化宫等配套设施齐全。随着商贸、科教、旅游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大庆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随之水涨船高。他们没有辜负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期望。
大庆油田与“北方谈话”
邓小平第三次来到大庆,远不是一次视察那么简单。他的这次大庆之行有着复杂的背景及深厚的历史意义。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正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十字路口。
谷牧率领代表团访问欧洲回来后,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报告的结论是:无论是工业技术还是百姓的生活水平,中国已经落后西方发达国家数十年,而且靠计划经济模式很难追上。
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深感忧虑,渐渐形成了“将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来”的共识。
1978年9月9日,邓小平赴平壤参加朝鲜建国30周年大庆。他发现朝鲜都跑在了中国的前面。朝鲜农业近7成实现了机械化,农村全部通电;工业门类齐全,工人工资大幅度上涨,并实现了福利分房;朝鲜还实行免费教育和免费医疗……
邓小平感到时不我待,回国后,他紧锣密鼓地对本溪、大庆、长春、沈阳等城市进行了考察。
邓小平告诫大家:“要实事求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将工作重心回到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轨道上来。”
他明确提出要解放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邓小平他在第三次视察大庆中的谈话是有针对性的。
“建设美丽大庆”,“让职工住楼房,给职工涨工资”等有关民生的指示都是有感而发。
东北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粮仓、工业重镇、能源基地,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邓小平一路视察下来,“四处点火”,就是想唤醒大家的意识,为下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吹风、做铺垫。
有学者把邓小平这次的“北方谈话”与1992年的“南巡讲话”相提并论。认为后者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转折点,而前者则是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大庆油田有幸成为这幕大戏的最早见证者和受益者。
如今,距邓小平1978年视察大庆已经有40多年。石油依然是大庆发展的主题,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是其永葆活力的源泉。
与当年相比,大庆人的生活水平已突飞猛进,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在为大庆的辉煌而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不禁对伟人当年的高瞻远瞩和心系群众的品格敬佩不已。
参考资料
《邓小平同志三次视察大庆油田》,人民网,2009年5月5日;
武娟,《1978年9月,邓小平在大庆视察》,广安在线,2019年11月21日;
《1978年邓小平“北方谈话”:我是到处点火》,人民网,2014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