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回礼送什么(人情世故里的随礼习俗)
风俗习惯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农村有句土话所说:“蠹虫蛀烂衣服,坏风俗败坏心灵。”当衣服破了,我们可以修补它,但当人情关系破裂时,损害的是内心,难以修复。
我们都明白风俗的重要性,然而风俗却是非常复杂的,甚至在相邻的地方也可能有着不同的习俗。
在日常社交中,很多人对于风俗习惯并不在意,在赠送礼物时显得漫不经心。结果是,礼物虽然送出去了,但却无法保留情谊,甚至还可能招致别人的厌恶。
有句古训说:“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补礼。”这句古训告诉我们,在特定场合下,我们可以找到相应的随礼习俗,根据现代特点进行创新,从中获得灵感。
在亲戚朋友之间的随礼中,本质上是给予金钱,或者用金钱购买一些东西,是金钱和情谊的结合。只有把金钱用在关键的地方,才能加深情感。
01
“喜不送伞”:随礼要让人感到喜悦,希望对方过得更好。
“伞”的谐音与“散”相近。
例如,对于一对恋人来说,如果他们互相赠送伞,或者其中一方送出伞,就意味着一个不好的情况:“我们要分手了。”
在某些地方,人们认为送鞋是不吉利的,因为送鞋意味着让对方“离开”。
看似荒谬的习俗实际上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期望,他们真心希望能够与某人牵手,一生幸福。
如果在别人的婚礼上,你却送了“伞”,肯定会被嫌弃,甚至可能被驱逐出去。
通过观察婚礼红包,我们可以发现上面都写着“双喜”,而且“喜”字连在一起。
延伸开来,我们还会发现在订婚、回门酒、年轻人第一次带对象回家拜访以及某人升职加薪、考上理想大学等喜事中,我们都应该思考如何能够寓意美好,让人们倍感喜悦。
表演艺术家休姆曾说:“习俗是人生伟大的指南。”
我们应该多做一些引导向美好方向的事情,避免引导人们产生消极的思维。
正确的做法是,在得知喜事消息后,购买一个喜气洋洋的红包,在上面写下相应的祝福语。
在参加喜宴时,一边赠送红包,一边表达祝福。
对于非常亲近的朋友和亲戚,我们还可以带上寓意美好的礼物,比如鲜花或首饰。
02
“寿不送烟”:随礼要注重健康,考虑长期的交往。
赠送寿星礼物,本意是希望对方健康长寿,就像对联中所说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有些人在寿星面前随手递上一支烟或一瓶酒。这样做虽然热情,但意味着送出去的礼物与健康无关。
即使你明知道寿星是个烟酒爱好者,也不应该为其购买烟酒,因为他的子女可能会心生嫌弃。
一些年纪较大的人本身身体状况不佳,抽烟绝对是不合适的。对于与你交往已久的人来说,也许他们在某个时刻已经戒烟了。
“烟”代表着对健康有害的东西。然而,我们的钱并不标明是为了给老人买烟的。我们需要变通一下来看待这个问题——在给老人红包的同时,还应该赠送一些与健康相关的礼物。
对于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们彼此了解透彻,可以通过赠送健康礼包来表达祝福。例如,对于年迈的兄弟姐妹,可以考虑送一些治疗设备或健康康养费用。
此外,在赠送礼物时,还要选择适合的对象。
一些年纪较大、精神状态较差、不能独立处理金钱的老人,应该将礼金交给他们的子女,或者看看是否有代收礼金的人。
对于有赌博问题的老人,你应该把红包给他们的伴侣。当然,最好事先打听清楚或进行沟通。
对于一些孤寡老人或没有子女陪伴的老人,你去祝寿时不一定要给很大的红包,而是注重平时的关爱,经常去探望。
03
“丧不补礼”:随礼要及时,把对方的事情放在心上。
当有人去世后,喜事变成了悲事。
也许你收到了消息,然后忘记了随礼;或者亲戚朋友没有及时联系你,过后你才得知消息;或者你在外地,无法及时赶到现场。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错过了随礼的机会,就不要再补送礼物了,提起这件事只会显得多余。
最重要的是,对方好不容易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走出来,你却唤起了对方的痛苦,这无疑是不礼貌的。如果对方心思细腻,可能会认为你是在揭开他们的伤口。
悲伤逐渐过去,就应该渐渐淡忘。对于没有随礼的事情,你将其放在心里,记得在平时对人友好一些就足够了。
04
“吃亏是福”:随礼要慷慨大度,不要期望对方同等回报。
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礼尚往来固然重要,但是礼金无法完全对等。
即使是相同金额的钱,在不同年份,其价值也不同。过去五年的一百元与后五年的一百元相比,价值差别很大。
当你遇到有困难的人时,应该通过多随礼来帮助对方;对于亲人和真正的朋友,在给予随礼后,不要期待对方同等回报。
在对方回礼不够多的情况下,你应该明白,真诚的情感远比任何东西都更重要。
拥有主动吃亏的心态,你的人生将变得通透,社交也会更顺畅。随礼的目的是让双方开心,不必计较得失,避免损害自己的心情。
05
当然,习俗是不断变化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说法;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习俗的认知也不同。
在社交场合中,要时刻记住“入乡随俗”,根据对方所在地区的习俗调整自己,而不是强求对方适应自己的习俗。
如果对方过得很好,你应该希望他们过得更好;如果对方处境不好,你应该给予帮助;如果对方正在经历痛苦,你应该帮助他们忘记痛苦。
怀着慈悲之心,与每个人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