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晨(关于我为什么中断梦晨学习绘画的思考)

#爱是个动词#我记得大概梦晨3岁左右,她的绘画敏感期到来了,从那天起,她每天都画好多多画,累积到现在,我估计得有个好几箱子了,画的内容多以小女孩为主,另外还会涉及到小动物之类的,看到她每天都这样孜孜不倦,陶醉其中,我心里不免有些憧憬了,后来给她报了绘画班,每个星期六或者星期天上2个小时的课程,那段时间里,孩子也挺开心的,她每次画的作品也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我对老师的教学风格也挺满意的,(因为绘本班和幼儿园每次画完之后,老师都会让孩子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孩子在两种环境下的状态区别之大,在幼儿园介绍的时候眼神游离,站在那里好像给人束缚住了一样,一动不动,每个孩子讲话似乎都有固定的模板,而绘画班不同,孩子非常开心,非常地自由,思维活跃不僵硬)

不过后来发生了2件事情,让我对兴趣班有了更深的认识,绘画班会举办一些绘画比赛,然后颁发奖品,邀请我的孩子去参加,我对这个事情有着自己的看法所以拒绝了。

还有一件事是一年的学期的后半段,绘画班让孩子学习画画的同时加进了一些阅读和简单算术之类的内容,这让我有些不耐烦了,再后来,第二年学期将要来临的时候,我果断中断了绘画班的学习(当然这里面也有钱因素)

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这两件事情的看法:

我虽然针对孩子有画画兴趣有过美好的期望,但是我也深知,这是因为孩子处于绘画敏感期,我不能因为孩子绘画敏感期到来,让自己迷失在幻想之中,实际上敏感期并不代表孩子有这样的天赋,天赋毕竟是极少数,所以当初我还是对此保有清晰认识的,我之所以让孩子学习绘画,是想让孩子通过兴趣的引导找到她自己,由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等会融入到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当中,会使其一生受益。


但是,孩子如果让过早踏入到成人世界中的功利圈,她的兴趣会被渐渐磨灭掉,那种创作给予自己的满足感会被外在物质奖励所替代,在此之下的能力是培养不出来的,兴趣就被当做成了工具,工具意味着认知自我的能力被取代了,这是非常可怕的,尤其是越小的孩子踏入功利圈其风险系数越大,所以,这个风险我还是不冒的好,况且孩子在家照样可以画画,只要兴趣在,环境都无所谓。


我看到周围太多父母把孩子送进去了兴趣班,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也学习着小学内容,我看到太多孩子上了小学后家长在其身上付出的精力,我也看到了太多孩子在父母的监督之下完成作业,强迫之下拿得高的分数…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非要家长跟在孩子屁股后面,孩子才能出成绩?家长们为什么针对孩子的事情上总是焦虑呢?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就是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被剥夺掉了兴趣,丧失掉了自我学习的能力,上学之后,由于这种能力的丧失,学习就变成了负担,成为了一种功利行为,所以我们看到太多父母在逼迫孩子学习的时候,孩子累的跟狗一样还要苦苦坚持,追其根源还不是父母过早把孩子兴趣给剥掉了,功利行为加剧这种恶性循环,父母与孩子都陷入漩涡。


如果孩子自我的认知能力没有被干扰,他会自己主动去学习,会找到学习回馈给自己的兴趣,所以与其给孩子一个现成的东西不如引导其具备这种能力。


兴趣这个东西是不能被划分等级的,兴趣并不是用来衡量成就高低的,它是用来引导孩子认识世界认知自我的,一旦被压制或者被当成一种功利行为,那上天赐予人类发现本质最直接的秉性就被吞噬了,丧失掉这种东西就会使天性自由发展蜕变为了应试工具,而且它还会在孩子原有的学习压力之下给其增添了新的负担。


我看到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之下催生好多技能考级,太多焦虑的父母更是助长了教育机构的歪风邪气,考级只是为了满足成人世界的虚荣而已,对于大多数没有天赋的孩子来讲,这种现象在当前教育体制之下存在有极为可怕的风险,因为应试教育在培养技能的同时忽略掉了孩子全面素质的发展,这就像给孩子的内在筑上一堵密不透风的墙,而兴趣恰恰是这堵墙上的一扇窗,把这扇窗给孩子关上了,孩子甚至在黑暗中都找不到这扇窗的位置,何谈再试图去打开它呢?


孩子身处应试教育体系之下就没有了一点点认知自我的出口,他就完全暴露在世俗眼光之下,与世俗为伍,与世俗为榜样,扎根到麻痹不仁不再有独立思考的环境之中。


还有一点更为可怕,我甚至对此有些悲观,我们当前这个时代的年轻父母大多数是80后90后,而这个年龄段的父母的成长过程中恰恰是时代变迁极为快速的阶段,同时也是人人逐利,道德沦丧,人性极为扭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成长起来的父母思维活跃但是也极为缺乏认知自我及认知世界的能力,要不人人随大流而去,没有个性,要不甘愿与世俗为伍,做着自我的走狗。


这种现象并不在少数,它已经成为了时代共性,只是还没有被大多数觉察得到,而最近几年各类娱乐软件等快消品的诞生,更是加剧使人麻痹,使其沉沦在表层快乐之中,太多父母在外人面前用所谓的“热闹”掩盖内在的空虚,而往往孩子就成为其空虚发泄的对象,极度焦虑及空虚之下的父母连自己都顾及不到,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用心与孩子沟通呢?


过于重视实利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使人丧失自我,孩子便深受其害,现在我们未必能看出,或许10几年20几年之后隐藏在孩子身上的诸多风险就会显现出来了,到那个时候我们悔之晚矣!


尼采关于兴趣这个话题在哲学角度做过分析:如何协调全力发展独特天赋与和谐发展全部能力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原则,他指出了一个理想的方向,就是一方面使独特天赋成为一个活的强有力的中心,另一方面使其余能力成为其支配的圆周,从而把那个整体的人培养成一个活的运动着的太阳和行星的系统。


我读了他上段话后醍醐灌顶,事实上世间万物不都是以类似太阳系这样的形态存在着吗?以地球生物为例,动物和植物的生命都遵循着个体形态和周围环境的规则,而人类的精神属性是随生命而来,自然也遵循这一规则,我们的自我就好比太阳,而自我之外的被尊重,被理解,亦或者是爱他人,尊重别人就好比自我之外的行星系统,因为自我的强大性,这些附带的行星系统被吸纳在它的周围,使其更为强大。包括物质层面的金钱其实都是为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而服务的,更确切的说,自我之外的东西就是一种获取认知的工具而已,如果我们发现不了自我或者坚守不住自我,那我们的自我很容易被行星系统带离到别人的自我世界之中去,被他人或世俗驾驭就成为了我们生长之常态。


当然尼采讲的这个方法比较理想化,不过他确实印证了万物有规这一自然法则,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知自我的切入点。


我们知道太阳与行星轨道一旦发生偏离的严重后果,那我们肯定也能预见一旦我们的自我被世俗吞噬掉,那意味着什么呢?如果孩子自己不可节制的兴趣被阻碍,那又意味着什么呢?


幸福和苦难是自我认知是后天的能量,而兴趣是自我认知的天生能量,我们必须依赖他们找到自我,现实中,太多父母不会给予孩子真实的爱,不让孩子吃苦,节制孩子兴趣的发展,等于剥夺掉了孩子认知自我的能力和精神生命,太多父母把关注点放在生存层面,实际上注重孩子内在成长才能使生存具有持久和稳定性,金钱同样是获取幸福生活的工具,但是我们在追逐金钱的同时要时常提醒自己不要被这个工具所驾驭,要提醒自己真正的能量是什么?我们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晨爸育儿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8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