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理发死舅舅(民俗)
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在北方还流行吃猪头肉,但民间二月二以后,才真正预示年已经过完年了。而二月二还有一个风俗,就是剃头。这一天在北方的美发馆爆满,甚至理发价格也上涨,人们蜂拥到理发馆理发,以其实现“龙抬头”。
但为什么人们都抢在二月二理发?这就是民间风俗“正月里剃头,死舅舅”说法,老百姓二月二之前不理发不剃头。古人认为有剃头就会死舅舅,因此剃头就是诅咒舅舅早死。那么“正月里剃头,死舅舅”有何来历,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呢?
01
查了很多资料,包括清朝等风俗大全,并没有关于二月二之前不剃头的说法。不过有民俗大全的书中记载了这一民俗的出处。
据说这个风俗起源于1644年清朝下达剃发令以后。清朝建立后,为了推行女真人的风俗,强行要求汉人“剃发易服”,清朝曾颁布一系列法令。
清朝统治者认为推行剃发令是巩固统治的一个重要手段。清朝特有发型就是把头前部四周头发剃光,只留中间一块,并留一个大辫子,也就是所说“金钱鼠尾”。
为了推行剃发令,清朝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给每人发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让他们走街串巷执行清朝的剃头令。当时清朝下了死命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江南士子认为剃头是对他们的侮辱,当时很多人聚众反对剃头。有一个意大利传教士叫卫匡国,在他的《鞑靼战纪》中记载:“为保卫他们的头发而拼死斗争……”。
但清朝推行剃发令是死命令,很多人因为反抗而掉了脑袋。但剃发令坚决推行下去,一些文人士大夫根本无法阻止这种趋势,不得不接受剃发令。毕竟朝代更替,谁反抗谁就是死路一条。
民众虽然表面上不敢违抗清朝剃发令,但据说为了表达对明朝怀念,一些人便集体在正月里不剃头,表示“思旧”。而当时不敢说思旧,就叫成谐音“死舅”。民俗资料认为这不是一种迷信,这是一种诅咒。也包含了下明朝遗民对朱姓王朝思念。
其实关于这一说法,也只是从民俗中记载才知道,但在清朝民俗里并不有具体记载。或许这是为避免清朝统治者发现。不过对于正月里剃头死舅舅说法,有人认为或许是一种巧合,认为巧合多了,人们对正月里剃头死舅舅就一传十,十传百,在民间传开了。
02
关于“正月里不剃头”的说法,我们没必要查找其真正的出处。其实从古代儒家文化中,也能找到出处。儒家强调“以孝治国”,古人关于孝的说法很多,《论语》里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为仁之本与?”
《孝经》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当年曹操为自己战败而自责,以割发谢罪,足以看出头发在古人中的地位。头发在古人中地位很高,是父母遗传一部分,是最珍贵的东西,保护自己的发,就是孝的表现。而清朝要求剃发,与当时儒家文化推崇的确有所冲突。
古人有“跪天跪地跪父母”之说,认为天地与父母同在,而发是父母所给,保留头发是孝的表现,剃发也只有父母才有决定权。在古代,父母去世后,有守孝三年的规矩,无论官员还是普通百姓三年孝期谁也不敢违反,但守孝不满的官员不予重用。守孝期间谁也不敢动头上的发。而清朝时官员是否在孝期剃发,另当别论。
03
对于“正月里剃头”与“死舅舅”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我们没必要探究是谐音,还是真有其事。但中医认为,正月不适合剃发是有根据的。
据《黄帝内经·素问》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这里认为春天万物复苏,是推陈出新的季节,不应该阻止新事物生长。头发也一样,不能剪断,应任由其生长,如果剪断,与春季生长之季相违背。
现在有些地区正月里不剃头风俗已经很淡了,有些地区还坚持这种风俗。不过风俗,作为一种传统可以,但不能与清朝挂钩。试问哪个中国人祖上没剃过发?!明朝灭亡是有原因的,不能因为北方游牧部落入主中原,就否定其地位。女真也是中华民族一部分,这种割裂中华民族说法,本身就很险恶。所以对风俗当作一种传统对待即可,那种带节奏的民俗不要也罢。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