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颖(46岁男子半夜被憋醒摔下床)
酣睡中突然憋醒是一种什么滋味?46岁的模具工何丁有绝对的发言权。
寒冬夜深露重,肉体跟随大脑一起进入梦乡游向深处,“突然好像有人用手掐着我的气管,捏得死死的,氧气进不来,二氧化碳出不去,每一口气都要从身体里面死命往外挖。”意识在挣扎中猛地清醒过来,何丁坐直身子倒吸一口凉气“真怕就这样憋死过去”,此时方觉惊出了一身冷汗。
“戴呼吸机一年多了,但上班依然会打瞌睡,头痛厉害,且脾气越发古怪,经常被人嫌弃”,他告诉39健康·仁心栏目组,这次专程从高州赶来看张湘民一周一次的门诊,就是希望彻底解决睡眠呼吸暂停问题。
下午两点半还不到,耳鼻喉头颈外科候诊区已经满座。62岁的张湘民在助手帮忙下穿上隔离衣、戴好N95口罩,一切准备就绪,马上开诊。
◎张湘民一面听病人诉说病情,一面在病历本上做记录。
挂号抢到首位的何丁快步走进诊室,刚坐下就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诉求,其昏黄带血丝的双眼透露着疲惫。
“你也别太着急,呼吸暂停综合征(英文简称OSAHS)得讲究综合治疗,现在每晚睡觉是戴呼吸机吧?”张湘民一边宽解眼前这位浓眉大眼的中年患者,一边拿起压舌板伸到其嘴里查看咽喉,结束后建议先完善检查,主要是X光、鼻咽喉镜、睡眠监测。
看诊过程中,不时有病人推门进来要求加号,温和的张湘民有求必应,回头跟何丁详细交待:是什么检查、多少钱、去哪缴费、到几楼做检查、新冠常态下的住院须知等。了解到何丁目前正在待业中,他又热心主动告知:“如果做手术经济有困难的话,我们可以给你申请扶贫基金。”
对于检测结果,他比病人还着急,主动让何丁添加微信,“因为我明天不在这儿上班,检测完你明天就把结果发到我微信上,到时再联系办住院”。
◎看诊完,张湘民仔细交待注意事项,并主动让病人添加微信。
继承父母衣钵,曾在兵团当护士卫生兵
作为广东知名的睡眠呼吸障碍诊疗专家,现在是退休返聘,张湘民很珍惜每周一次的出诊时间。但他告诉39健康·仁心栏目组,这份干了近四十年的工作,其实并不是他当初的兴趣。出生于医学世家,从爷爷辈开始行医,父亲母亲也都是医生,但学生时代的他从未曾想过要承父母衣钵。
“我的理想是当工人,如果有机会去当兵也不错!”
当理想遇上现实,张湘民的两个愿望都落空了,命运那只无形的大手把他一点点拽向医学。
文革期间,张湘民跟随父母到广东汕头农村上山下乡。15岁读完初中,他获得了一个去海南参加生产建设兵团的宝贵机会。在建设兵团什么重活脏活都干,种种经历虽苦,但也积累下了格外宝贵的人生经验。
天真知足的张湘民,当时觉得在兵团一直这么干下去也不错,没想到人生再次出现转折——被选派到兵团四师医院护士训练班学习,并留院当护士。
◎张湘民和助手在讨论病人的诊治情况。
后来,兵团解散改建为农场,他面临转行有了自主选择的机会,“我喜欢动手,还是去学习医疗器械修理吧”。他每天如饥似渴学习修理技能,关键是感觉离工科梦不那么遥远了。
“年龄渐长,也经历多了,我意识到光拼命工作是不行的,”当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张湘民通过自身努力拼搏成为首届大学生,第一志愿填报了心爱的工学院,然而命运捉弄使他与工科失之交臂,与医学再续前缘,被海南医学院录取了。
既来之则安之,何况在双亲的影响下,他对医学并非没有好感——医生很辛苦,但很受社会尊重。
◎张湘民在给病人检查耳朵。
“每天病人排着长队找父亲看诊,治好的病人对父亲的医术赞口不绝,甚至一些病人跟我们家的关系就像亲戚一样。”回忆起父母的行医点滴,张湘民的脸上不禁露出了笑容,他说:“母亲常常在半夜被叫去接生,处理棘手的难产成功迎接新生命,感激不已的产妇一定要认她做孩子的干妈。”
在学医过程中,师长们潜心努力做科研,悉心给病人诊治,张湘民耳濡目染,不断坚定从医方向。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动手能力强,他这匹千里马终于遇到伯乐,被当时的院长兼耳鼻喉科主任,推荐去动手机会较多的耳鼻喉科。
考上研究生继续在耳鼻喉科专业深造,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张湘民快速成长,医术不断精进,把德艺双馨作为毕生追求。
病人眼中的杏林圣者,拥有侠骨仁心
耳鼻喉科既不是外科,也不是内科,但随着学科发展,越来越多涉及到外科治疗手段。睡眠呼吸暂停障碍综合征、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鼻颅底及侧颅底(听神经瘤等)肿瘤、鼻咽喉气管肿瘤等疑难病,经保守治疗无效往往需要手术。
在其他雷厉风行的外科医生面前,张湘民是一种另类的温润如玉。“慈祥,好脾气”、“杏林圣者”、“侠骨仁心”、“医术高明”……都是病人给他贴的标签。
◎张湘民对待病人温润如玉,认真倾听。
走进张湘民的诊室,一眼就看到那幅大得近乎夸张的牌匾,竟是一封患者家属“感谢信”。这背后的故事得从六年前说起:
朱伯5岁的孙子小辉不幸感染了乳头状瘤病,肿瘤长在声带上。手术切除原本是治愈的希望,无奈这个肿瘤太顽强,就像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地复发。而治疗的速度似乎永远跟不上肿瘤野蛮生长的速度。
2014年肿瘤又复发了,巨大的瘤子堵塞气道让小辉呼吸困难,不得不切开气管。如此一来,呼吸得到了改善,却给了狡猾的肿瘤可趁之机,它将魔爪伸到气管切开的瘘口去,还继续往下疯狂生长。
因病情十分棘手,小辉的爸妈带着孩子跑了全国知名的多家大医院求医未果,屡屡被婉拒,小辉生命危在旦夕,亲爸亲妈也打算忍痛放弃。但是,固执的朱伯不死心,坚持为孙子寻医,也正是老人把小辉带到张湘民面前。张湘民被爷孙俩感动了,欣然答应收下病危的小辉,并尽全力去救治。
◎张湘民在给病人看诊。
“治疗最大的难度在于肿瘤易复发,必须彻底斩草除根”,张湘民反复试验比较了多种方法,决定采用新技术内窥镜切除+电凝治疗, 内窥镜从气管一路深入到肺里,然后一点一点地切除肿瘤,再进行电凝处理防止复发。如此反复做了三次手术,终于成功阻断肿瘤,没有再复发。
这让朱伯喜出望外,他说,“张教授细心地诊断,科学地分析,合理地安排,精心地治疗,三年时间里为孙子小辉进行了六次摘除手术,使孙子获得了重生。现在小辉身体健康,就读初中二年级,成绩优秀。”
这位朴素的老人不知道拿什么感谢医生,唯有以书信聊表感激,他写道:张教授及全体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诠释着当代医生的职责操守和医道本色,尤其是张教授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堪称医者楷模。
◎张湘民细看病人的各项检查结果。
为试验新手术,亲自动手给自己做手术
张湘民不仅是一位秉持仁心救死扶伤的医者,同时也是一名资深的OSAHS病人,随着年龄增大,症状逐渐加重。对于门诊病人何丁描述的鼾症之苦,以及对猝死的恐惧,他完全能够感同身受。在退休前的十余年时间,其主要精力也是花在攻克这一顽疾上面。每次出诊,过半病人都是打鼾患者,不乏三四岁的幼童。
◎几岁的孩子睡觉打呼噜,张湘民仔细检查咽喉颈部状况。
呼吸机治疗是目前OSAHS患者首选的保守治疗手段;对于呼吸机疗效不佳的重度患者,手术是唯一希望。现在的手术方法很多,但仍存在许多缺陷,疗效较好的手术创伤大,创伤小的手术则疗效差。
试用业界常用的口腔矫治器和CPAP治疗手段后,张湘民对普通患者无法耐受、难以坚持的情况更加感同身受,这更加坚定了他要探讨更微创更有效的OSAHS治疗方法的决心。
◎张湘民在做手术。(受访者供图)
人体内最灵活的那块肌肉“舌头”,由于睡眠时松弛“失重下坠”在阻塞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张湘民说,从“舌头”出发的手术方法不少,临床上开展最多的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但手术风险较大且远期手术成功率仅为40%左右。经长期临床和实验观察研究,他改良设计出一种舌背弹性牵拉手术方法。
为了验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他自告奋勇甘当“小白鼠”,自己给自己做手术。在麻醉医师和助手的协助下,采用局麻,利用3D显微摄像系统和高清电视进行低温等离子舌痛隧道成型术,耗时40分钟成功完成。
◎张湘民教授给自己做手术。(受访者供图)
“我既是医生又是病人,可以冷静且理性进行转换角色,自己给自己做手术不是在冒险,也不是在作秀,而是在继承先辈尝百草的精神。”张湘民谈起当年给自己动手术的初衷时如是说,“对这项新技术,我试了好了才可以更加放心地用在患者身上!”
多年来,张湘民孜孜不倦改进 OSAHS手术,发现改良舌背牵拉术的耐受性不佳后,果断弃用,转变思维研究改进,如今又设计出舌牵拉植入式手术方式。与此同时,探索热熔刀、冷冻治疗器械对于OSAHS的治疗。他说,手术方法有很多选择,适合病人的才是最好的。
爱搞发明造装备,手握近百项专利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在从事耳鼻咽喉专科的道路上,张湘民不仅用精湛的医术为病人解除痛苦,更活用自己的修理技术,潜心研发各种医疗器械,手握近百项专利,包括四十多项国际及国家级专利,成为名副其实的“发明达人”。
◎科室的很多仪器设备都经张湘民改良或修理过。
有一回,手术室护士小陈收集了一大筐已经用钝了的手术剪刀,正准备拿去按照规定程序销毁,路上遇到了刚下手术的张湘民。砂轮机一摆,教授化身“匠人”,他用娴熟的技巧,稍加打磨,钝刃重露锋芒。
不止在手术室“信手拈来”,张湘民还经常在自家厨房里“变废为宝”,研制改进了许多厉害的“秘密武器”。他告诉39健康·仁心栏目组,厨房里除了锅、碗、瓢、盆,还陈列了各式各样的外科器械,不用做手术的日子里,就窝在厨房里给各种器械做升级改造。
◎张湘民经常在厨房里搞发明创造。(受访者供图)
在新冠肺炎期间,张湘民在家捣鼓出8项国家专利,其中就有用于咽拭子采样及口咽检查的防护装置。
以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的新冠肺炎,同时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进行耳鼻喉头颈外科诊疗,病人的鼻咽喉等部位直接暴露,像内窥镜触碰鼻咽粘膜易引起患者打喷嚏或不由自主的咳嗽、干呕等情况,无疑增加了医患交叉感染的风险。
为此,张湘民设计出一种集“咽拭子采集、口咽检查、防护、照明摄像”多功能的防护装置。经测试,该装置能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为了共同抗击疫情,他还公开了该专利的相关资料。
◎张湘民发明的咽拭子采样及口咽检查的防护装置。
据统计,光是今年申请的专利就多达20项。
张湘民回忆,自己从小好动调皮,从观摩大人修理、做玩具,到慢慢学会自己动手造弹弓、鸟枪、铁圈,还会帮家里邻居修锁头、修闹钟。在《十万个为什么》等科学好书的滋养下,对工科越来越痴迷。后来参加建设兵团、去了医院工作,受到华罗庚黄金分割法的启发,又专门学习了医疗器械修理,张湘民磨炼出一手炉火纯青的修理技能。
◎张湘民用给自己发明的口咽检查装置,给病人做检查。
“铸剑更懂剑”这句话同样适用在张湘民身上。对外科医生而言,手中的器械便是真正的性命所系,正因为深谙器械脾性,才能更好为他所用驱除病魔。
这样的医者,也让患者愿意信赖。
通讯员:戴希安
摄影:陈家颖
*本文中患者及家属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