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墓下葬(八宝山公墓中)

在全国成千上万的烈士陵园中,八宝山革命公墓一直是非常特殊的存在,能在这里安息的人几乎都对党和国家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与贡献。

每当人们自发地来到这里祭扫、参观时,总是会被先辈们无数动人的事迹所震撼。

其中,有两座墓葬格外受人关注,一座是著名的“八十一号墓”,它的外形看上去与别的墓地并无二致。

但这块墓地的建设与改造都是经过我国领导人亲自批示的,当初在建设这块墓地时,周总理还专门做出过指示,这在整个“八宝山革命公墓”中非常罕见。

还有一座墓地在众多的墓地里也显得格外不同。

因为,这块墓地前的墓碑上居然没有名字,如果人们不仔细了解,根本不知道这块墓地里埋葬着什么人。

以至于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块“无名墓地”成了八宝山革命公墓里最神秘的一处地点。

于是,前来八宝山公墓祭拜的人们总是会产生几个疑问,八十一号墓与无名墓地里到底埋葬着什么人?

而这么多年以来,八宝山里受人们祭拜最多的墓地又是那一块呢?

下面,且让我们一一道来。

一 八宝山公墓的“前世今生”

北京的八宝山盛产修建墓葬所使用的红土、耐火土,而且,根据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这里也是一块难得的宝地。

因此,这一带很早以前就是人们理想的“葬身之所”,明清两代的有钱人都喜欢在八宝山一带为自己修建墓地和陵园。

1946年,国民政府计划在八宝山地区修建一座忠烈祠,用来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这也算是八宝山这个地方第一次与“烈士”联系到了一起。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家经过讨论,认为可以将八宝山继续作为公墓保存下去。

为了彰显新中国对待革命烈士的态度,我党特地邀请了著名的建筑设计家林徽因女士,参与了公墓的设计工作,经过林徽因女士的一番设计之后,整个八宝山革命公墓都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景象。

自此,八宝山革命公墓正式成为了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号墓园”。

不过,八宝山公墓建成之初常被人们称为“北京市革命公墓”,直到1970年,相关部门报请周恩来总理批准以后才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始,这里就成为了无数名人、烈士埋骨地点,最先被葬进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是17具烈士的遗骸。

这十七名烈士曾经是北平地区的地下党,但后来在“白色恐怖”期间被捕就义,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工人和城市底层居民。

本来他们投身革命,都拥有大好的前途,最终却被叛徒出卖,惨死于敌人的枪下,八宝山革命公墓建成以后,中央决定为这十七名英勇牺牲的烈士举行“安葬仪式”。

这次仪式由周恩来同志主持,彭真、李立三等同志参加,大家全程神情严肃,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与这些牺牲的烈士相比,能够走到新中国成立的同志是多么的幸运啊!

1950年,曾经在革命战争年代参与了我党领导和建设工作的任弼时同志因病去世,根据中央的指示,任弼时同志的遗骨被安葬在了八宝山东部坡顶的一块空地上。

后来,人们又陆陆续续在这里建上了墓园和纪念设施。

因此,任弼时同志的墓地也被人们称为“八宝山第一号墓”。

1955年,著名的民主党派人士张澜去世,中央批准将其安葬于任弼时墓的右侧,仅仅四个月后,人们又把瞿秋白烈士的遗骨从南方地区移葬到了任弼时墓的左侧。

至此,这三块墓地所组成的区域便被人们称为“第一墓区”。

在随后的许多年里,八宝山公墓的规模被不断扩大,在这里人们的墓碑都是用上好的汉白玉雕琢而成的,象征着烈士们白璧无瑕的品质,道路两旁还栽种着松柏,象征着烈士们的精神永垂不朽、代代相传。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里安葬的,不仅有我国的烈士和名人,还有许多知名的国际友人。

比如著名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她曾在革命战争年代采访过朱德总司令,为八路军的抗日宣传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还有美国记者斯特朗女士,她曾经用自己的文章和声音向全世界宣传“毛泽东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后,斯特朗不顾美国国内某些人的阻碍,执意访问中国,来到中国以后,她与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展开了长时间的会谈。

最后,斯特朗女士被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从此与中国结下了极深的缘分。

不得不说,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里,每一块墓碑的背后都有一段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

而其中最受人关注的便是“第八十一号墓”了。

那么,这块墓地里到底埋葬着谁,它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二 庄严的“八十一号墓地”

八十一号墓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贺龙元帅”,作为共和国的元勋,贺龙元帅的一生也颇为传奇。

他曾经在最危险的时刻加入了党组织,后来在革命战争年代也多次得到过主席的盛赞。

“贺老总有三条法宝,一是坚持对敌斗争,二是对党忠诚,三是联系群众。”在谈及贺龙元帅的时候,毛主席曾经给出过这样的评价。

这也使得贺龙元帅的墓地成为了人们不断瞻仰、祭奠的对象,而贺龙元帅的安葬经过也可谓是极尽哀荣。

1969年6月,贺龙元帅因为重病缠身在北京离世,在这期间,贺龙的家人们为了不引起大家的注意,给国家添麻烦,将他的遗骨草草地掩埋了起来。

直到1975年的年初,才有人提出要“重新安葬贺龙元帅的遗骨”。

当时,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许多人的热烈回应,有些人认为,贺龙同志生前为党和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又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

因此将贺龙元帅的遗骨移葬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简直再合适不过了,但也有人认为,贺龙元帅的遗骨既然已经入土为安,那就不便再移葬了。

如果要移葬既会耗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也会有一种“不尊敬贺龙元帅”的感觉。

最后,大家的这番颇具争议的言论一种被送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案头,彼时的周总理也是身患重病,国务院里的一般性事务都交由其他同志处理。

但一听说是关于老战友贺龙的事情,周总理立刻就从病床上爬了起来。

当初在南昌城里,如果不是贺龙和朱德等同志的紧密配合,周总理又怎么会成功发起“南昌起义”呢?

每每想到这些,周总理的心里都会感觉五味杂陈,看着关于“贺龙同志移葬八宝山”的建议,周总理露出了无比坚定的眼神。

周总理告诉大家,贺龙同志的遗骨必须要移葬到八宝山,这既是党和人民对他的一份肯定,也是后世人们对他的一种纪念与缅怀。

同时,周恩来还立刻指示相关的同志们,要为贺龙元帅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安葬仪式”。

安葬仪式的举办日期就定在1975年的6月9日,这一天也正好就是贺龙同志去世六周年的日子。

当天上午,八宝山公墓外的广场上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仪式,巨大的横幅上用工整的字体写着十个大字:“贺龙同志骨灰安放仪式”,无数的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来到现场,朝着贺龙同志的遗像鞠躬致敬,现场充满了一片严肃、庄重的氛围。

不一会儿,周恩来总理也穿着黑色的大衣来到了现场,他微微弯下腰去,将自己手中的鲜花放在墓地前面。

看着昔日老战友的骨灰,他不禁潸然泪下。

此时的总理身形消瘦,需要几个人搀扶着才能勉强行走,但他依旧坚持参加完了整场“安葬仪式”。

贺龙同志的墓地被设置在了“罗荣桓元帅墓地”的旁边,生前他们两人就是非常要好的同志,在死后他们的灵魂也可以交织在一起。

周总理走到贺龙同志的墓碑前深深地三鞠躬,然后慰问了贺龙同志的家人。

根据周总理的安排,贺龙同志的墓地在外形上与其他的墓地并无不同。

但考虑到贺龙家庭的实际情况,八宝山公墓的管理人员每年都会对贺龙元帅的墓地进行清理和修缮。

而且,这块编号为“八十一号”的墓地也成为了整个元帅墓地群的一个代表性地点。

每年来八宝山祭奠烈士的人们,在路过八十一号墓地的时候都会献上敬佩的目光。

在人们看来,贺龙元帅的英魂并没有走远,而是与祖国的山川江河交汇在了一起,他的精神和故事也将永远在这片天地间流传和回荡。

除了“八十一号墓地”以外,八宝山革命公墓里还有一处奇特的“无名墓地”。

每当人们路过这里时都会感到疑惑,这块墓地里到底埋葬了什么人,为何他的墓碑上没有名字呢?

三 无名的墓地 隐蔽的英雄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八宝山无名墓地的主人并不是某位将军或是高级领导人,它的主人是我党的优秀地下党员阎又文同志。

提起阎又文的名字,或许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但其实他在解放全国的过程中所立下的功勋却一点不比别人少。

1934年,阎又文以优异的成绩从山西大学法学院毕业,当时的阎又文长得英俊帅气,做事也非常利落,还有极强的政治头脑。

对于这样的人才,国民政府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因此,阎又文一毕业就被先后安排到了马鸿逵和傅作义的身边工作。

此时的阎又文表面上是一个刚刚毕业的“优秀大学生”,但他的真实身份却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在傅作义身边工作时,阎又文几乎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大量国民政府内部的机密文件。

由于阎又文为人仗义,深受傅作义的喜爱。

所以,傅作义一有什么新的想法也总是愿意找阎又文一起商量,一来二去,傅作义的军事秘密几乎全部都暴露在了阎又文的目光之下。

但由于当时国共两党名义上还处在合作的时期,所以我党指示阎又文暂时按兵不动。

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只是接受阎又文传回来的情报,并没有进一步的其他行动,等到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阎又文这枚棋子的作用才真正显露了出来。

1948年,我军在华中一带打响了“淮海战役”,为了全歼这一地区的敌人,我军动用了两大野战军,摆出了一副决战的架势。

但当时的傅作义正手握几十万部队的指挥权坐镇北平,这股力量在当时足以改变整个“淮海战役”的发展态势。

因此,党中央命令阎又文,必须弄清楚傅作义的真实意图,尽量不要让其带兵南下。

后来,阎又文果然传回了情报:傅作义并没有带兵南下支援徐蚌战场的打算。

消息传到了我军的指挥部,大家立刻抓住时机一举全歼了被围困的敌人。

经历过这一战后,杜聿明被我军活捉,华北地区也只剩下了傅作义这一股敌人了,因此,阎又文所在的平津地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军的下一个目标。

考虑到北平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本着“保护古迹、减少伤亡”的原则,我党计划与傅作义展开和平谈判。

当时,阎又文一接到“促进和平谈判”的指示,就开始源源不断地输送情报。

最后,傅作义在谈判桌上的底牌被我军了解得一清二楚,能够形成这样的局面,阎又文同志居功至伟。

在促成北平和平解放以后,阎又文的功绩并没有被大范围公开,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北平谈判的幕后还有着这么一个“地下英雄”。

阎又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被调到了经济生产部门继续干着平凡的工作。

1962年,阎又文因为食道癌在医院里去世,在他死后的很多年里,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曾经的事迹。

中央在1993年特意给阎又文的家人寄去了一封信,解开了他的身份谜团。

至此,当年阎又文所做的一切才被人们所逐渐知晓。

由于阎又文的工作内容属于“绝对机密”。

所以,除了两位直接负责的同志以外,根本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当阎又文被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时候,他没有享受豪华盛大的葬礼。

只有阎又文的家人前来与他道别,大家都对阎又文的生平知之甚少,在阎又文下葬之后,他的墓碑上也一直没有刻上名字,这便成为了今天八宝山公墓里的“无名墓地”。

对于阎又文来说,他从来没有奢望过在死后留下盛名,他所做的一切只是出于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担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阎又文的“无名墓地”,不只是为他一个人而建造的,而是为无数牺牲在革命战争中的地下工作者所建造的。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一直没有机会向世人展现自己的功勋,连他们的名字也未必被人们记得,但看着富强独立的新中国,他们也算是没有任何遗憾了,与八宝山公墓中的众多墓地相比,有一处墓地却显得格外清新素雅。

这里常年充满着鸟语莺啼,也是人们来到八宝山必去的墓地之一,根据数据显示,这块墓地的祭奠次数,位列所有墓地的第一位。

那么,这块与众不同的墓地里到底埋葬着什么人呢?

四 鲜花簇拥的“林徽因之墓”

这处独特的墓地,埋葬的正是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设计者——林徽因女士。

林徽因女士作为民国时期的上流名媛,直到今天依旧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林徽因女士也因为卓越的功勋被批准葬入了八宝山革命公墓。

在林徽因女士的墓地前没有庄严肃穆的人群,有的只是一番清新的景象。

这也和林徽因女士生前的喜好不谋而合,作为一名才女,能够安眠于鲜花丛中也是一种独特的浪漫,当人们路过林徽因的墓地时总会忍不住上前看一看。

为了表示对林徽因的敬意,来祭奠的人总会带上鲜花铺在她的墓前,作为整个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设计者,林徽因女士或许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安葬于此处。

1955年4月,林徽因病入膏肓,最后因为医治无效离开了这个世界,中央考虑到林徽因生前对党和国家所做的贡献,将她的骨灰葬入了八宝山内。

这时候,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却提出要给妻子设计墓碑,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前的感情甚好,大家经过商议还是同意了梁思成的要求。

根据林徽因生前的喜好,梁思成让人在妻子的墓前种上了许多康乃馨、白百合与菊花,梁思成为林徽因设计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墓碑,上面刻满了秀丽的花纹。

在整块墓碑的最上方写着几个大字:“建筑师林徽因之墓”。

林徽因的一生历经沧桑,拥有过无数个身份,但其实,她最喜爱的还是建筑师这个身份。

因为它可以让林徽因置身于静谧的图案当中,感受其中的文化与内涵,设计出优秀的作品,也是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一生的追求。

所以,最后在给林徽因打造墓碑的时候,梁思成特意加上了“建筑师”这个称谓。

1962年,梁思成因病去世,最终也被葬入了八宝山,在这里他终于能与自己的妻子相聚了,而他们的事业与功勋也必将会被后世的人们所铭记和传承。

时至今日,许多人来到八宝山公墓都会特意来看一看林徽因墓和梁思成墓。

大家族讨论他们的爱情时,也不会忘记他们二人作为建筑师光辉而又传奇的一生,林徽因墓能够成为整个八宝山公墓里祭奠人数最多的墓地,充分证明了人们对她的肯定。

在她柔弱文雅的外表之下,也藏着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

人们来到她的墓前祭奠不仅因为她是这片墓园的设计者,更是因为她是一个伟大的人民建筑师,一位伟大的女性。

每当人们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祭奠的时候总会忍不住沉思良久,因为在每一块墓碑的背后都有着一段动人心魄的传奇故事与光荣赞歌。

也许,这些身处此地的烈士、名人们所做的事情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毫无例外地将自己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和民族的事业。

他们的胸前或许没有金光闪闪的奖章,但能够进入“八宝山革命公墓”,这本身就是极大的荣耀了!

今天我们缅怀先烈和伟人并不仅仅只是在诉说当年的那些故事,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和责任。

在那个黑暗不堪的旧社会里,有一群人冲破了层层阻碍带领人民取得了胜利,他们的功勋将永垂于民族的史册。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定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出最自信、最自豪的声音!

编辑:浊酒

责编:林画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全民历史观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7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