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名人(植树节的前世今生)

春染大地,生机勃发。今天,是我国第42个植树节。追溯植树节的来历,从它的倡设和更改,都与南京林业大学几位重要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林,留名植树节历史

我国的植树节最初是与清明节重叠,即每年4月5日为植树节。1915年清明节,时任南京林业大学前身金陵大学林科创始人的美籍教授裴义理(Joseph Bailie)乘火车从南京前往上海,沿途看见各地村民都在自家的坟地上移栽树木,他感到很奇怪,便问身边的旅伴是怎么回事,对方告诉他:"不树者,无椁",这是中国的一个习俗,即不种树的人死后连口棺材都没有。

回到南京后,裴义理在心中反复琢磨这件事,"既然要种树,他们为什么不在其他地方也种上呢?"于是,他和同为金陵大学教授的凌道扬等一同上书北洋政府农商部长,建议政府让老百姓于清明节前后,在荒山、河堤以及房前、屋后等处种植树苗,以防水土流失并增加收入。该建议后被采纳,北洋政府于1915年7月21日通令全国,规定了以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于是,1916年的清明节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植树节。

金陵大学林科创始人裴义理倡导设立植树节

1928年3月12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3周年,中山陵园建设者们在紫金山上举行了一个简朴的仪式,通过植树来纪念孙中山先生。此时,变更植树节日期的想法在大家心中萌发。作为陵园园林规划者之一的金陵大学森林系教授陈嵘受大家委托,即向傅焕光和政府递交了报告。

1928年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逝世植树式",即该定位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这一变动,一方面是为了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另一方面,陈嵘作为林学家,通过日照、季风、光照等分析,3月12号前后植树最为合适,成活率也最高

金陵大学植树造林宣传队

1979年2月,我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作出决定,再次明确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南林,开国内高等林业教育之先河

因树而立,以树而兴。南京林业大学学统端庄,是中国近代林业高等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百余年前,南林开国内高等林业教育之先河,前身为中央大学森林系和金陵大学森林系,1952年合并组建的南京林学院,是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高等林业院校之一。1955年华中农学院林学系(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和湖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并入,1985年更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梁希——南京林业大学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中国近现代林学和林业事业的杰出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他的建设现代林业思想和建国初期制定的林业方针和规划,拉开了新中国林业发展的序幕。"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也是新中国的艺人",梁希提出林人的使命和愿景,已成为南林精神文化的根基,镌刻在代代南林人的心中。

南京林业大学学子在学校梁希广场,向梁希铜像敬献鲜花,缅怀梁希先生伟业,立兴林报国志向

南京林业大学以"诚朴雄伟、树木树人"为校训。"诚朴雄伟"源自中央大学校训。"树木"、"树人"语出《管子·权修第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世纪多以来,南林人始终耐得寂寞、守得初心,广泛汲取营养,让"树木树人"的文化基因在每一代南林人心中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的期刊《林钟》

南林,林业工程和林学两个学科全国第一

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学术实力雄厚。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林业工程"和"林学"获评A+,位列全国第一,"风景园林学"获评A-,位列全国第三。得A学科数位列全国林业高校和江苏省属高校第一。工程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和材料科学等4个学科成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全球前1%。此外,林业工程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重视科研平台建设,现有"机电产品包装生物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的林产化学与材料国际创新高地"、"江苏省速生木材及农作物秸秆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林业局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等50余个省、部级研究开发机构。

南林,用科研成果装点祖国大地

坚持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南京林业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在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江苏从30多年前的"无林"省份、林产值"零起点",成为一个冲进全国林产值第四的林业大省、林业强省,以全国0.7%的林地面积实现了7%的林业产值。这其中,由南京林业大学王明庥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培植了一个杨树产业奇迹可谓是功不可没,也让苏北老百姓生活中多了这样的顺口溜:"要想富、种杨树,种杨树、发杨财"。更重要的是,他的科研成果带来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一排排高大挺拔的杨树是老百姓的"经济银行",更是社会发展的"绿色银行"。

王明庥教授

"政府、企业、人民的需要就是我的课题!"张齐生院士以服务百姓的需要作为自己科学研究最重要的追求。为了让家乡青青翠竹有更广阔的应用市场,他在42岁时把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木材转向竹材,破解了"竹子高温软化展平"的世界难题,研究开发了竹木复合板,先后在南方竹区建设多家工厂。在张齐生教授研究的课题中,有90%是直接面向民生、解决实际问题的。

张齐生教授

现代林业如何才能做优做精,一直是南林人致力研究的课题。多年来,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与全国多地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开拓林业发展实验基地,助力地方林业致富。以曹福亮教授为首的银杏研究团队围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两大主题,培育了一条完整的从银杏种植、加工到文化"三产联动"的产业链,积极打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齐升"的银杏产业生态圈。

曹福亮教授

"给我一个细胞,还你一片森林!"这不是神话,也不是豪言壮语,这是南林施季森教授带领的团队创造的奇迹。这个奇迹学名叫"林木良种细胞工程繁育技术"。 2013年7月,该技术成功投产于福建将乐县万安镇的细胞种苗繁育中心,年产2000万株绿苗,成为国内首个应用细胞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林木种苗的、大项目,也成为福建省科技和人才强县示范基地。2017年1月,该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施季森教授

这一项项科研成果,成为南林人传承"碧水青山"使命的鲜明见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南京林业大学将努力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关注"南京林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林业大学的精彩资讯!

部分素材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官网、官微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南京林业大学招生办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7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