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名人(3月12日)
今天是3月12日。相信在大多数人的日历上,这一天日期的下面都被标注了“植树节”三个字。那么问题来了:
植树节应该怎么过?
在最爱君看来,与我国其他体现在日历上的节日相比,过植树节的方式无疑是最尴尬的:
除夕放鞭炮,清明扫墓祭祖,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就连国外传进来的“节日”,母亲节、父亲节什么的,好歹还有句“节日快乐”。
然而各位可有谁听过祝“植树节快乐”的?
有朋友说了,植树节嘛,自当是以“种树”作为庆祝咯。
那么近二十年来,各路最爱粉们又有多少人曾经在3月12日这一天“种过树”呢?哪怕一棵也好。
所以这个节到底是怎么回事?“植树节”何以成为一个节日呢?
1
说起种树,这传统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
据《北史·卷六十四》记载,西魏废帝二年,韦孝宽调任雍州刺史。从前时候,每经过一里路就会有一个土台作为距离的标记。土台就是用土堆起来的,风吹日晒的很容易被损毁,尤其一下雨,土台便被冲得不成样子,以致总是需要有人维护。
韦孝宽到任之后,便下令州内所有的土台,每个皆种上槐树。这样“既免修复,行旅又得庇阴”。不久后这种好方法被推广到西魏全境,“当令天下同之”。于是所有的州夹道种树,每过一里路种一棵,每过十里种三棵,每过百里种五棵。
西魏的这次“绿化道路运动”是史上第一次国家主持的“植树”运动。而在民间,所谓“清明插柳”的习俗则更加久远了。
一方面由于清明前后黄河流域气温回暖,水热充足,本就利于树苗生长发育,另一方面则由于“取柳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人们纷纷在门前插柳辟邪。
所以,如果按照这个路子一直走下去,“植树”在当代人的记忆中,将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之一。而像3月12日这样对黄河流域而言尚为轻寒的早春时节,在古代是绝无可能成为统治阶层,抑或平民大众上山下地种树苗的时节的。
直到那一年的3月12日,一个人的去世改变了这一切。
2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于北京逝世。举国哀痛。
虽然当时北京尚在奉系军阀的掌控之下,但在北京中央公园(即社稷坛)人们还是举行了为期长达10天的公祭仪式。这10天里,社会各界前往吊唁孙中山的人络绎不绝,仅签字留名者就达746823人。在公祭仪式上,前来悼念孙中山的人,不知不觉间就受了一次三民主义的洗礼。许多人甚至在追悼仪式上当场表示加入国民党。
此后,每年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国民党均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然而有个问题却出现了:
孙中山本人的纪念日,太!多!了!
与人们习以为常的国庆节不同,作为民国领袖的孙中山,他的诞辰日、逝世日、蒙难日、起义日、就职日……这些孙中山生命中的“特殊日期”,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都被定为“纪念日”,用以表达对领袖的崇敬之情。
可是,如果纪念日太多,而纪念的形式又彼此雷同的话,难免会让人心里产生疲惫感。就好比一年365天,其中300天都是“节日”,如此大家对“节日”恐怕也就不稀罕了。
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表达对孙中山的尊敬和缅怀,也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孙中山的思想和精神感染到更多民众,发挥更大的社会动员和政治宣传作用,一个史无前例的“造节计划”被炮制了出来。
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植树节”就在这时被当时的民国政府看上,拿来做了改造。
3
为什么孙中山会与“植树节”联系在一起呢?这个说起来的确有些渊源: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倡导植树造林的政治家。
早在1893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就提出“急兴农学,讲求树畜”,以强国家。
1915年,孙中山又向当时的北洋政府提议,以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向社会大众提倡植树造林。当年7月,北洋政府便通过了孙中山这一提议,规定清明节为中国的植树节。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的时候,又特别地提出:
“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
因此,对当时民国政府,尤其是国民党来说,孙总理关于“植树造林”的种种指示,堪称是“遗教”,是国家建设层面的重大战略。植树造林,是纪念孙中山由单纯纪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最好的途径。
孙中山逝世后,1928年廖仲恺的夫人,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人物何香凝女士就曾说:
“我们在此地所种的树木,将来要接受大地的培育蔚成森林,好比我们同志接受总理三民主义及遗教来造成簇新良好的中华民国一样。”
一方面孙中山生前与“植树造林”颇有渊源,另一方面,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长寿的树木亦成为“睹物思人”“继承总理精神”的不二之选。
1928年3月12日的《申报》中,就曾写道:“人去树存,睹树思人,而人亦垂留于千载后世。”而当人们看到“路树青葱”,自然会想到受到的荫泽。植树,可以使“总理虽死,总理之精神当永久留存于千载后世之市民脑海中矣”。
1929年3月12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农工商周刊·植树特刊》的首篇文章即为《孙总理精神不死》。
当时有对联写道:
“十年树木增长滋荣,总理精神万古不朽。”
还有标语声称:
“植树是追思总理最好的纪念品。”
就这样,从前春日种树的习俗在此时渐渐变成了“孙中山精神不死”“总理虽死犹生”的一种象征。
1928年3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各地需举行植树活动以示纪念。次日国民党中央发出通电:
“本党秉承遗志,努力为革命的建设,当此海宇将清,国基大定,益切追念国父之诚……每岁三月十二日,全国各地一致举行植树典礼,以为全国造中山林之提倡,务期蔚成大观,昭布无极。”
次年,民国政府正式颁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规定“各省应于每年三月十二日总理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及造林运动,以资唤起民众注意林业”。
3月12日植树节,全称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就这样被确定下来了。
4
当时的民国政府对植树节,那是相当上心的。
比如在颁布的条例中,除了宣布“植树节”的确定之外,还规定:
“举行植树式时各机关长官、职员,各学校师生及地方各团体民众,均应一律参加躬亲栽植”
并且,所需经费由各级政府承担。
1928年3月12日,民国政府举行首届植树仪式。蒋介石等国民党要人与南京各界代表数万人齐至尚未竣工的中山陵谒陵,然后至中山林举行植树典礼。在恭读总理遗嘱后,由主席报告,各代表致词。李烈钧代表民国政府致辞,称植树之意义是为“奉行总理遗教,既可纪念总理,又可勉励同志,开辟富源,利国利民。”
自1929年3月12日始,上自中央下至全国各地,均严格按照一定程序举行植树仪式,基本程序如下:
1、奏乐;2、全体肃立;3、向党国旗及总理遗像行致敬礼;4、主席恭读总理遗嘱;5、静默三分钟;6、主席报告开会宗旨;7、演说;8、唱植树歌;9、呼口号;10、摄影;11、散会。
1930年2月,民国政府又下令,自3月9至15日一周间为“造林运动宣传周”。进一步强化孙中山与植树节之间的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3月12日国内南北气候条件差异巨大,各地的植树节并不是都在这一天大规模植树。比如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的绥远,其植树的日期就推迟到谷雨;地处东三省地界的辽宁则照旧放在清明。而云南蒙自、建水等地则更是将植树推迟到更晚的夏至左右。
虽说植树的日期可以推迟,但纪念的仪式却必须在3月12日这一天举行。1936年北平市政府擅自于4月5日进行纪念仪式并植树,结果就遭到了中央的严肃批评。
自“植树节”确定之后,一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每一年的3月12日,民国政府都会大张旗鼓地举行植树活动,纪念孙中山。而抗战爆发后,3月12日的植树节在未沦陷区大多照例举行,而且则更具仪式感,不仅缅怀、追思孙中山,还要激发人们的抗战激情。如1939年,在“纪念会与造林运动大会”上,当时的行政院长所做的报告,标题便是《纪念总理要坚持抗战》。
抗战胜利后,每年3月12日植树节,纪念孙中山的活动依然照例举行。民国政府甚至在台北也设立了中山堂,在台湾进行植树节相关的纪念活动。
1949年3月12日,是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个植树节,也是最后一次在大陆以植树的形式祭奠孙中山。
5
民国时期的植树节,从当时的民众参与来看,其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
每次活动举办时,在一些城市“各机关皆停止办公,商业界停止营业”。典礼上鸣礼炮、政要演讲、植树等内容一项也不少。如苏州、济南这样的城市,植树节典礼皆有1.5到2万人参加活动,种植树木3万余株。
在进行植树活动的同时,许多学校也纷纷组织学生进行三民主义宣传,到处举办演讲会,分发纪念刊物,“意在使民众认识三民主义。纪念孙先生须要继孙先生未竟之志。以实现新中国之再造”,而“听者甚形踊跃”。
在“1933年安徽省全省植树节报告书”中,记载着当时安徽省各县植树节的情况,如当涂县便印制了宣传册5000余份;涡阳县连续六天组织演讲,宣传植树造林和“总理遗志”;铜陵县不仅散发宣传品,还到处教人传唱《造林运动歌》,其中歌词写道“遵守遗教,共同植树,纪念千万年!”而曲调竟源自著名古曲《苏武牧羊》!
在当时植树节散发的宣传册,或者张贴的标语,呼喊的口号中,几乎都有鼓吹国民党以及三民主义的字眼。甚至有“秉承总理遗志,实现造林救国”这样看似离奇夸张的说法。
九一八事变后,标语和口号中加入了激发民族情绪的字眼,如“誓复东北失地,洗雪国耻”“勿忘国难”等。而每讲到这些话题,常常“听众拥挤异常,均为之感动”。其植树节活动的盛况可见一斑。
总之在民国时期,植树节在广泛“植树造林”的同时,俨然成为一个政治节日:
既通过缅怀孙中山进而鼓吹国民党和三民主义,又与当时的时事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动员和政治宣传的作用。
6
新中国成立后,“旧的植树节”一去不复返,“新的植树节”应运而生。
1956年,在“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号召下,历时12年的绿化运动开展了。
1979年,国家正式确定植树节为3月12日。
虽然时间没有变,但其内容相比民国时期却“去政治化”:不再为了纪念谁,或宣传什么“植树造林”之外的理念而“过植树节”了。
不过,也正因当今大部分人没有参与过植树节所谓“挖坑种树苗”的活动,仪式感的缺失使得这个“节”越来越不像“节”。对学生而言,也许还会有演讲或征文比赛,但主题大多是“爱护环境”“绿色生活”之类了。
至于近百年前的“植树节”是个什么样?也就此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