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为什么是祭祖大节(以中元节祭祖为例)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四大祭祖节日。中元节当天,每个家庭都要在先人的灵位前摆好丰富的祭品,并烧纸焚香,祭祀逝去的亲人,缅怀先祖等。那么中元节为什么又被称为鬼节呢?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简要总结,希望能帮大家认清这个节日。

一、道教

“中元”一词最早出再于北魏年间,古书有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郝罪日;十月十五为“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中元”是道教的说法。

按道教的逻辑,天、地、水三个基本元素滋养了世界万物,便将这三者神格化为天官、地官司、水官,三官被玉帝派下凡间,掌管三界府署,民间称之为“三界公”。

到了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总结前人思想,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以此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祈求平安。后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最终在唐代官方的大力提倡下,将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这以后,三元日便不只是道教的节日,而是普及化成了一种民俗节日。

那么,中元节当天会发生什么事?道教认为,在中元当天,地官会来到人间,拿出花名册,根据人物的表现,勾勾画画,品德好的,他们就会赐福,品德败坏的,他们就会施以惩罚。

《修行记》有关于此的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所以,中元节也是一种“忏悔节”或者"赎罪节"。因为道士们都会在这天日夜诵经,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所以又称“鬼节”。

二、佛教

与道教相似,讲求轮回的佛教也有一套追思祖先的度仪式,称之为“盂兰盆节”。这个节日更多的来源于一个故事。相传,佛祖的大弟子目连,他的母亲长得年轻漂亮,但却没有善德,不仅贪财吝啬,而且还瞧不起僧人,更不相信佛教宣扬的因果正法。于是,她死后被佛祖施以惩戒,打入阿鼻地狱,与恶鬼相伴,受尽倒悬之苦,形销骨立。

目连得知后,心中不忍,就用盆钵盛饭菜送给母亲,但母亲刚抓起饭要往嘴里送,饭就变成炭火。于是目连向佛祖祈求救母的办法。佛祖告诉他,只有在七月十五日拿百味珍肴、鲜果供养十方僧众,通过大家的法力才能使母亲得到超度,升入天堂。超度母亲后,目连又请求佛祖,应该让天下佛徒都可通过这种方式超度逝世的父母,佛祖念其孝心,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目连救母这一天,就是七月十五。而且,佛教中,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日是神职人员的安居月,这段日子里,佛教徒都被关在寺庙里修行,一直到七月十五日才结束,也就是放假的意思。因此农历七月十五在佛教看来,也意义非凡。

此后,佛教为了消除人间的这种倒悬之苦,就需要不断诵经,并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而这又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儒家宣扬的“孝”道不谋而合,所以这才流传了下来。

三、民间

民间一直认为,每年七月一日开始,阎王爷就会打开地狱之门,让那些常年被关在地狱受苦的鬼魂来到人间,接受人间祭祀供奉,享受短暂的假期。因此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是不宜嫁娶,不宜搬家的。

而在七月十五的月圆之夜,先人的鬼魂就会回家与亲人团聚,检察后代们是善是恶,而活着的人就要焚烧冥纸,点燃香烛,以供奉先人之灵,同时也会招待一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

后来,佛教传入到中国,老百姓出于敬畏之心,便将佛、道及儒家理念整合,统将农历七月十五称为“鬼节”,而农历七月则称为“鬼月”。大家可不要一杆子打死,认为这是一种封建迷信,其实其中蕴涵的善恶观也曾经对中国道德偷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气候

农历的七月,处于阳历的八、九月之间,这个时间段正是夏天的阳盛向秋天的阴盛过渡的时期。七月居于其间,阴阳俱盛,相持不下,相当于阴阳交替的状态。

而且农历每个月的中旬,都是月亮最圆的时候,这时人体阳气最旺。而光是助阳的,热是散阴的。白天太阳光既有热度,又有亮度,对于人体是阴阳平衡的,但是月光只有亮度,却没有热度,提升的阳气就占了上风,这样人体就能抵抗阴气极重的鬼魂了。

同时,因为一过七月,就是农作物的秋收时节,民间也会借着祭祖仪式,向祖先报告秋成。

总之,不管是从道教,还是佛教,七月都是一个孝亲月、吉祥月,是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公认的祭祖节日。

当然,现在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都相信,世上根本就没有鬼,但又不可否认,人们仍然对死去的亲人怀有深切的思念之情,相信他们死后会到了不可捉摸的冥冥世界,每到冥门大开之日,就会来到人间与他们团聚,让活着的人可通过这种节日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参考文献:

1、李鹏亚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墨渡熊心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7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