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1960年美国总统窜访台湾)
1960年6月16日下午五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司令部发表了《告台、澎、金、马军民同胞书》。
在这份通告中,我们向当地的居民预告了解放军将在17日与19日两天,对大小金门岛进行猛烈的炮击。
炮击金门的历史事件大多数人都熟知,而这次的炮击是长达十年的炮击金门军事行动中的一部分。
而解放军之所以在开始炮击前发布这样一份通知,是因这一次的炮击行动是毛主席亲自拍板的,用于“迎接”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窜访台湾这一恶劣行为的军事武装示威。
那么,这一次炮击金门带来了什么影响?艾森豪威尔为何选择在此时访问台湾?整个事件又会朝着何处发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往事。
一、艾森豪威尔的野心与蒋介石的阴谋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解放军就曾在朝鲜半岛和美军展开数年激战,虽然最终美国人碍于面子称朝鲜战争是一场平局。
但世界各国都心知肚明,这一场战役,美国人是带着失败的阴影离开了东亚大陆。
但他们并不会就此罢休,因为美国人时刻想着如何遏制中国和苏联这两个大国的发展,所以他们时刻关切着欧亚大陆上的动向。
在欧罗巴大陆上,他们用著名的马歇尔计划牢牢掌握着欧洲各国的经济命脉,使得几个欧洲大国不得不在北约中成为其附庸。
而在东亚,美国人选中的“前哨站”,自然就是被国民党蒋介石强行占据的台湾等岛屿了。
艾森豪威尔上台后,更是加紧了对于中国的封锁和限制,用各种手段帮助蒋介石反动当局,军事援助、政治资源、经济支援,无所不用其极。
他把这种对台政策形象地称为“放蒋出笼”,即让他眼中的“猛虎”蒋介石出笼,咬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一口。
而蒋介石在失败逃到台湾岛上后,一直没有对自己和国民党过去的行径进行反思,他只认为是时运不济,所以他时刻妄想着“反攻大陆”。
但是蒋介石的军事实力有限,自知无法正面与我们对抗,只能找一些比较隐蔽的手段,比如安排特务和间谍潜入大陆,暗中进行破坏。
起初他蛊惑人心的思想还是收到了一些反动分子应和的,他把“反攻复国”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迷惑了一些海内外不明真相的人士。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发现蒋介石的主张是空喊,其本人也并无实力,这下子,他的政治攻势也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于是美国人的帮助对他来说就至关重要了,也正是依靠着美国的第七舰队在台湾海峡的横行霸道,才阻挡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金门各岛屿的进程。
而另一方面,艾森豪威尔为首的美国人,也只是想将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反动政权当做政治和外交工具使用。
所以艾森豪威尔不同意蒋介石直接对中国大陆采取进攻的措施,以此来避免可能再一次发生的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
毕竟美国人在朝鲜战场已经领教到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可以爆发出何等强大的力量。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艾森豪威尔虽然没有直接进行军事行动的企图,但他授意蒋介石对中国东南沿海的边民以及来往贸易的船只进行骚扰破坏。
这对我们同胞的生命安全,以及经济利益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954年,台湾的海军在蒋介石的安排下,对过往的英国和苏联商船进行了劫持,并把安全责任“甩锅”给了大陆,对我们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现在大家谈起炮击金门,想起的大概都是在1958年开始的军事行动。
但事实上,在1954年,我们就曾对金门岛发起过炮击,其目的正是为了震慑国民党军队和美国人在台湾周围的胡作非为。
1954年9月3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前线部队就对大小金门进行了猛烈的炮击,一下子打出去5000多发炮弹。
当即击毙了两名美军军官,摧毁了国民党的数个炮兵阵地和各式的军舰。
国民党当局也不示弱,组织军队进行了反击,而美国人为了支持这个自己在东亚的“代理人”,也展开了相应的行动。
国务卿杜勒斯甚至在9月9日这天访问了台湾,以此来政治支持蒋介石的行动。
见此情景,在毛主席的授意下,人民解放军加大了火力,对敌人进行了又一次的军事打击。
毛主席有个很著名的论断,那便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所谓纸老虎,那便是看起来凶狠,实际上外强中干,一戳就破。
而此番猛烈的炮击也是打醒了艾森豪威尔,他意识到,如果再与台湾当局这样斡旋下去,损害的会是自己的利益和名声。
此时的美国外交重点还是放在苏联和欧洲大陆上,实在没有更多的精力在台湾上浪费。
杜勒斯本人也认为,如果继续帮助蒋介石守卫金门、马祖等岛屿,那就会在解放军已经展开军事行动的情况下和我们发生正面冲突,这是美国人不愿意看到的。
与此同时,周总理致电联合国大会,要求美国人在台湾、澎湖列岛和其他岛屿的武装力量和军事力量马上离开。
虽然美国有着一票否决权,但在苏联的帮助下,这个提案也让与会的大部分国家认识到了美国才是制造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罪魁祸首。
外交、政治和军事上的压力一齐袭来,艾森豪威尔和他的得力助手杜勒斯也意识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开始想办法和蒋介石的利益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切割。
杜勒斯做出了让步,将台湾岛屿的问题提交联合国进行斡旋,并宣布愿意实现在周边地区的停火。
这让蒋介石大为恼火,在那时蒋介石领导的所谓“中华民国”在联合国还有着代表权,而新中国却没有获得一席之地,这是他在外交战线上的重要砝码。
但是杜勒斯此举无疑是给了我们在联合国上一定的话语权,这就威胁到了蒋介石的切身利益,因此在这个时期,蒋美双方之间也爆发了激烈的矛盾。
这说明,毛主席等党中央的领导人下令炮击金门的行动起到了效果。
失去了庇护的蒋介石仿佛一下子丢失了底气和力量,我军也在1955年2月完全解放了浙东沿海的岛屿。
但艾森豪威尔和蒋介石并不会就此承认失败,很快他又会展开新的行动。
二、1958炮击金门
正如我们上文所述,如今大家谈起的金门炮击,是从1958年8月23日开始的。
而在这次炮击的背后,隐含的依然是我们与艾森豪威尔和蒋介石之间的斗智斗勇。
这一年的7月,为了加强对欧洲和亚洲的控制,实行自己在新时代的殖民政策,美国人悍然出兵,对中东国家黎巴嫩进行了军事行动。
但苏联对此却没有明显的反应,赫鲁晓夫上台后不像之前的斯大林那样采取十分强硬的政策,他寻求的是和平的发展与竞争。
而英国和法国等国家作为北约中重要的成员国,自然也不会对美国此举有什么意见。
毛主席在这时敏锐地意识到,黎巴嫩等中东国家的阿拉伯人民,反抗美国的举动正是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最好实践。
所以我们应当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直接出兵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毕竟中东离我们有相当的距离,且这也不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
于是毛泽东便把目光投向了金门、马祖等岛屿,几年前的战斗还历历在目,我们的炮击给了美国人和蒋介石一个好看。
但蒋介石并没有就此罢手,从1957年开始,他又再次叫嚣起了自己“反攻大陆”的计划,甚至派出军机对我国的内陆地区进行轰炸。
所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决定再一次对金门进行炮击,一来震慑蒋介石在这周边进行的活动,二来可以牵扯美国人的注意力,影响他们在中东进行的军事行动。
毛主席在命令中指出“直接对蒋,间接对美”。
这一主张和判断是十分准确且巧妙的,由于我们在1954年及其之后进行的军事行动,美国人意识到不能完全将自己的利益和蒋介石进行捆绑。
所以在美国和国民党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中,没有对金门和马祖等岛屿是否属于美国帮助台湾进行防卫的范围进行明确规定。
所以我们对金门岛进行炮击,一来美国人可能因为不涉及条约的责任而没有反应,二来也可以探究一下美国人的态度究竟如何。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出兵,将金门等岛屿完全解放呢?
关于这一点,如果把周边的岛屿收回,那么与台湾在地理上的联系将会完全割裂开来,给了美国人兴风作浪的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和权衡下,我军于1958年的8月23日正式发起了对金门的炮击作战。
此时的新中国,在军事上的强大程度与建国之初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战斗刚刚开始,国民党就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我们的部队接连炸毁了金门国民党军指挥机构、炮兵阵地、仓库等重要军事目标。
虽然他们也展开了一定程度上的还击,但很快被压制下去。只此两个小时的炮击,就一举击毙了600多敌军和一艘大型的货轮。
战斗持续了几天,我军不断取得战果,用猛烈的进攻基本达到了完全封锁金门岛的战略目标。
这时蒋介石坐不住了,他马上向美国请求了援助,而美国人也在短时间内派出了几百架飞机和几十艘舰艇,帮助国民党进行防御和运送物资。
由于之前定下的原则,执行战斗的部队有些犯了难,之前都说我们直接的目标是蒋介石,这下美国人的部队来了,是打还是不打?
而毛泽东此时非常果断,军事才能出众的他迅速做出了判断,照打不误。因为他深知,美国人此举只是做做样子,不会真的为了蒋介石和我们开战。
果然,在解放军猛烈的炮火面前,美军舰退缩了,他们只是行驶到了距离金门5-12海里的区域,远远地观望着,始终不敢靠近战场,更别提开炮了。
这令蒋介石大发雷霆,自己一直深深信任的美国盟友,在战场面前却是如此的软弱,这不让自己“反攻大陆”的口号成了笑柄吗?
但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这一次的炮击无疑是一次十分成功的行动。
如果说1954年的炮击是把美国人打醒了,那么这一次,美国人就不得不站起来正视这个在东方大地上的对手了。
从这一年开始,美国与中国的大使级会谈再一次开启,而蒋介石在与美国的共同声明中也不得不写道:“达成(统一中国)此一使命之主要途径为实行孙中山先生之三民主义,而非凭借武力。”
与蒋介石一样“认怂了”的,还有有着“反共急先锋”之称的杜勒斯也不得不承认:“看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中国,并说这个国家确实存在,美国愿意同他们打交道。”
对此,毛泽东笑着评价道“谢天谢地,我们这个国家总算是被一位美国老爷看见了”。
但在遥远的美洲大陆上,还有一位“老爷”,他并不打算放下自己的成见和偏执——艾森豪威尔很快就要亲自踏上台湾的土地了。
三、用炮火迎接艾森豪威尔
炮击金门的行动进行一段时间后,考虑到岛上居民的生命安全,我们放缓了攻击的频率。
一开始改成了单日打双日不打,后来又加上了节假日也不打。
单日打,是证明我们与台湾的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应该关起门来自己解决,其他国家无权干涉;
而节假日和双日不打,是给蒋介石一些希望,不至于放弃金门,以此来牵制他们的行动。
但远在美国的艾森豪威尔眼见台海的局势有所缓和,却会错了意,认为我们是在给他还有蒋介石台阶下,便又开始动起了歪脑筋,在1960年,他发布了自己将在6月18日亲自访问台湾的声明。
其实在这一年的1月20日,他就已经结束了自己的总统任期,但他并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对于一个政客来说,最重要的便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存在感。
访问台湾一来是要宣示一下自己的影响力和地位并没有因为从总统任上离开而削弱,二来也是要在卸任之际对自己认为的“光荣”的外交事业做个总结。
但这样的举动显然是不符合国际规范的,国际上普遍有“一个中国”的共识,绕开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共而私下与台湾当局接触,显然是不符合外交规矩的行为。
因此,毛主席迅速做出了反应,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他笑着对与会的同志说:“礼尚往来嘛,艾森豪威尔要来,就让他去宝岛做个客好了,我们也送点礼物硬壳,我看就送七万发炮弹吧。”
这也就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司令部在同年6月16日发表的即将对金门等岛屿进行炮击的声明。
“按照单日打炮的惯例,于17日、19日两日艾森豪威尔到达台湾和离台时,在金门前线举行反美武装示威,打炮“迎送”。”
同月16日晚20时05分,两组红色的信号弹在莲河和厦门的上空升起,标志着我们的行动正式开始。
为了这次行动,我们特意调动了35个炮兵营和420门大炮参与,规模之大火力之猛也是之前所不能及,显示了对艾森豪威尔这位美国前总统的“尊重”。
炮击开始后,国民党在金门的守军自知不敌,便也无心抵抗,只是早早的发了几枚炮弹,进行象征意义的“还击”。
此时艾森豪威尔乘坐的“圣保罗号”正在驶向台湾的过程中,得知炮击已经开始,自知脸面上过不去,因为他此前还叫嚣着中共是决意不敢开炮的。
他只得扫兴地说道:“中共不加选择地炮击,这是对自由世界的挑衅。”
但是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他的台湾之行,在同月18日这天,我们也按照约定停止了炮击,保证其人身安全不受到威胁。
艾森豪威尔到达台湾后,和蒋介石陈诚等人发表了台美《联合公报》,赞扬台湾取得的成就是各国的典范,并且称要加强团结,协同“防御”中共的进攻。
但这样的声明除了口号喊得响亮外,并无法真正欺骗到世人。
因为在同月19日艾森豪威尔的船队已经差不多行驶出台湾海峡之际,我们又按照预告的时间,准时发动了两次炮击,国民党军队依然只有零星的礼貌性的“回击”。
为期两天的炮击最终发射了88000枚左右的炮弹,全都落到了预定的地点,没有造成任何的人员伤亡。
几天后,一篇名为《请看今日之远东,竟是谁家之天下》的社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中提到
“今日之远东已经不是美帝国主义横行霸道的远东,而是远东各国人民起来反对美国侵略的远东。”
事情到了这个程度,艾森豪威尔一开始宣示政治存在和政治地位的意图便是完全宣告失败了。
回国后的艾森豪威尔也不再有之前的斗志和精神,很快就大病一场,晚年也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最终在1969年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时间进入七十年代后,尤其是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由于苏联在全球的扩张,中美关系逐渐破冰。
而炮击金门的军事行动也最终在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在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的《关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中宣告正式结束,成为一段尘封的往事。
结语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国际社会上普遍的“一个中国”的共识。
近年来却依然有西方政客公然违反外交和政治规矩,窜访台湾的行径。
但正如毛主席所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几十年前刚刚起步的新中国不会畏惧和理会跳梁小丑的威胁与挑衅,今日强大之中华民族更不会在这个问题上退缩。
虽然台湾问题依然没有一个完全妥善合理的解决方案,但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在两岸同胞和爱好和平的人们共同努力下,团聚的那一天终将到来。
也让我们向这几十年来为台湾问题而奋斗的伟大领袖、革命战士们致敬!
参考资料:
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台援助决策研究 洪驰 华东师范大学 2022-05-01
6月18日至19日 艾森豪威尔访台 龚育之 中国二十世纪通鉴 1960/01/01
炮击金门的前因后果 夏明星; 党史纵横 2016-02-01
试论中国对艾森豪威尔主义的认识与反应 许志远 外交学院 2022-05-28
炮击金门的历史意义及其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 林斌 历史教学 1998-05-15
编辑:师渂
责编: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