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障是什么意思(了凡四训)


一、

世间万事有因必有果,什么样的状态塑造什么样的结局,同理,想要祈求一个良好的结局,就要匹配相应的状态。

让自己的言行、思想、心态,合乎这个方向所需要的状态,最终必然会塑造相应的结果。

世俗之人对于人生的夙愿有两种:一是富贵,二是平安,为了这两种目的,每一个人都耗尽心血,费尽心思,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企图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纵观古今,长久持守富贵与平安的人,都脱离不了两种基础素质:改过与行善

有因必有果,业障随自身,人生万事有因必有果,而且这个结果所影响的正是自己。

人生需要为自己的每一个错误付出代价,哪怕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是三十年前犯的一个错误,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展现结果。

就好像在生活中,有的人莫名经历了莫名的天灾横祸,觉得这完全是命运的不幸,其实并非如此,往之前的人生过往之中追溯,一定能找到些许蛛丝马迹,只不过这些前因后果容易被世俗之人忘却,所以大多数人就忽略了其中的因果关系。

而改过,就是保证自己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塑造合理人生的重要方式。

“改过”不仅是我们通俗理解的改正缺点,也涵盖了不同的层面,具体可分为三种:一从道理上明白,二从事理上改进,三从心念处修行。

《了凡四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

改正错误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自然也不同,“从事情上改”是在事情出现之时,临时改正自己的行为。

比如在情绪冲动之下,想要做出某种错误决定时,及时悬崖勒马,收敛自己的怒气,这就是从事上改,但是当情绪控制不住理智时,这种方法是难以奏效的。

“在事理上改”,则是提前察觉自己性格、行为存在的问题,并且逐渐修正。

“从心上改”,则是改正错误的根源。

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错误心性和繁杂心念对人生产生的伤害,体悟到杂念会生出人生业障的因果关系,当你想到自身存在的陋习时,就会生出一种负罪感,以此来去除繁杂心念产生的错误行为,才能更好的改正自己的问题。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修心概念,“知”是对一件事情的认识,而“行”是对一件事情产生的欲念,杂念存在的那一刻,“知和行”就已经完成了,而王阳明提出以“知行合一”修心,就是告诉我们从心念处修行,在内心起贪念之前就及时收敛,这才是修行的正确方式。

而且从心念处修行的智慧根本,就是保证自己的心念源头都是纯净的,正确的,善良的,三者相比,从心念处修行才是真正改过的智慧根本。

二、

改过的目的是为了去除自己的业障,那么行善的目的,则是增加自己的福德。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杯水的话,首先需要把这杯水的杂质去除,保证水是干净的,才能够添加茶叶,最后泡出一杯香浓的茶。

《易经》之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人生经历的祸福都和自己的所作所为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是福还是祸,要从自己本身去修行和积累。

行善能得福报,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由于善恶有报这个因果规律并不是表现在外的,甚至是在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总容易被人忽略,而善恶有报的因果规律也不像我们理解的那么高深莫测,反而容易察觉和体悟。

比如一个人有善念的时候,他的善良磁场会聚集相应善良的人,一些善良的人聚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向上的力量,你遇到问题或者事业需要帮助的时候,更容易得到多方助力。

而且一个善良的人必然会有一个好的名声,善良的人温和亲切,与人相处时会给人留下一个平和亲切的印象,这会拉近与人的距离,这样的状态会让自己的人生在某一天开花结果,这就是能够察觉的规律。

比如孔子的父亲,孔子母亲的父母把她嫁给孔子的父亲时,并不是因为孔子父亲家富贵或者有多么高深的文化,而是看上了祖祖辈辈积德行善的家风,才做了这个决定。

后来孔子的母亲嫁给孔子父亲之后,便生下了孔子,由此成就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在这世间没有无缘无故出现的事情,人生的好与坏都要自己去负责,更要自己去付出代价,所以人生福祸,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态度。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国学书舍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6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