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冬至到了)
前言:
导读:冬至节气到,农谚“冬至大如年”啥意思?为何冬至比“过年”大?
12月21日就是今年的最后一个节气——冬至。对于冬至节气,这在我国民间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
很多人可能对24节气不太了解,可是也应该听说过冬至节气,并且还知道冬至节气有吃汤圆,饺子的习俗。
冬至节气到了,在我国的南北方都有着“冬至大如年”的农谚。那这句老农谚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冬至节气究竟“大”在哪里?为何要比过年还要大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冬至节气的简介
冬至节气在古代也叫冬至节、冬节,甚至也被称之为“小年”、“亚岁”等。虽然在现代冬至节气已经没什么习俗了,一般也就是吃吃喝喝了。尤其是在北方地区,更是有冬至节气吃饺子的习俗,当然了北方地区任何的节气、节日都会吃饺子。
冬至节气作为我国传统的24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当太阳运行到黄经270°时就交冬至节气。其时间点是在每年公历的12月21-23日,前后相差不会超过2天。而今年的冬至交节时间是12月21日,农历的十一月十八日。
在冬至节气这天,北半球的太阳直射点已经南行到了极致,这个时候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所以这天北半球的各地白昼的时间是最短的,而黑夜则是最长的一天。
之后太阳的直射点就会开始走“回头路”,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北半球的白昼不断增长。这个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为何大如年?
而说起冬至节气,相信不少人就常听到别人说起“冬至大如年”的农谚,明明现在冬至只是很普通的一天,为何它却能和过年相提并论呢?甚至还要比过年“大”呢?其实这也是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冬至是24节气之首。冬至节气是我国24节气中最先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我国常说的“年”其实也是历法的产物,先有了历法,才能推算出年、月和日的具体长度。
而古人早在数千年前就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通过“立杆测影”的方法,即圭表测量日影长度分别推算出来了一年的长度和四季。而冬至节气就是最先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可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在古代的时候冬至节气的重要性和重视程度是可以和过年相提并论的,甚至要比过年还重要。
有些人可能不太相信,因为现在冬至节气就是很普通的节日,顶多在这一天吃吃饺子,或者是有些地方有冬至祭祖的习俗。
可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冬至是“大过年”的,比如先秦时期冬至就是“大过年”。而且从汉代到清末这数千年的时间里,冬至也曾“大如年”或“仅亚于年”。
只是在近现代以后,冬至节气才逐渐不受重视了,变成了一个普通的日子,在多数人的眼中冬至节气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年”。
另外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冬至节气的时候斗柄指向子方。而在古代是以天干地支来记录时间的,其中十二地支以子为首,这是时间的开始。
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从这个意义来讲,冬至也是“大过年”。
冬至节气的习俗
关于冬至节气的习俗,在南北方的区别也是比较大的,其中在广大的南方地区,就流传着冬至节气祭祖,或者是宴饮的习俗。
而在北方地区,自然是离不开吃饺子了,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当然了冬至节气这天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画九”,这在过去流传甚广。所谓的“画九”就是古人从冬至节气这天开始计算春暖日期的图。
因为冬至节气开始就要开始“数九”了,古人把冬至节气后每隔九天为“一九”,而等到过了九个“九”以后也就寒冬过去了,迎来了春暖花开的季节。
其中在数九期间,“三九”、“四九”期间是最冷的,正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一般都是在每年的春节前夕。
不过关于“数九”,有些专家却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是“冬至逢壬便数九”,也就是说冬至节气这天并没有开始数九,而是冬至节气后所遇到的第一个“壬日”才开始数九,照此来看今年的数九则要从12月30日开始,这天是农历冬月二十七日(壬子日)。
结束语
冬至节气已经到了,这一天可不要只顾着吃饺子。古人还发现了冬至节气的天气好坏,还能预测一下春节期间的冷暖和今冬雨雪多少。
而其依据就是古人传下来的一些农谚,比如“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甚至还有“冬至不冷,夏至不热”等农谚。
在我国各地都有类似的农谚,而这些都是古人长期观察之后总结出来的,在过去都是农民预测天气的参考依据。像农村很多会看天气的老人,对这些农谚就是深信不疑的。
冬至节气到了,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民间有着“冬至大如年”的农谚了吧,也清楚了冬至究竟“大”在哪里。
而且最后还要提醒一下大家,冬至节气到了,意味着“数九寒天”也正式拉开序幕了,希望大家都能平安过冬。
(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侵权可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