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道法(中国古人从)
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的文化都是最先从认识到性的力量开始。人类祖先在领悟到性活动与生儿育女的关联后,便通过想象推测出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像人类生殖一样,是阴阳交合产生、创造出来的,于是便产生了性崇拜或者说是生殖崇拜。中国的古代典籍《易·系辞下》所说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 生动地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注重男女性事、生育,认为万物都是生于阴阳交合的思想。
从“食色性也”到“采阴补阳”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的性关系是以群婚杂交的模式存在的,但是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祖先们发现这种混乱的性关系不利于财富积累和后代的成长,也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逐步建立起了婚姻制度。婚姻,本质上是对人们性行为的限制和固定化。古代人在重视婚姻生育的同时,也并不反对和压抑性事。告子说“食、色,性也。”还有人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那时人们认为性和人类饮食一样,都是自然的需求和欲望,没有理由贬低、排斥和压制它。中国古人的“亲性”态度还源于中国道家宣扬的“性可以养生,性可以促进健康”的学说。
道家性学说到后来也有点走火入魔了,过分强调以男性为主体的男性中心主义,以增强男性的“阳”为目的,全然忽略女性的“阴”。把女性、性活动本身都作为一种养生手段而不是人类需求的目的,连生殖都不是目的了。不断强调“采阴益阳”、“还精补脑”,以及“保精”、“固精”的奇门道法。甚至提出了荒谬的“男子欲得大益……当御童女(处女)”的主张,绝口不提“采阳益阴”、“保阴”、“固阴”,好像女性只是男性的一种被动的、客体的养生修仙平台。
“饿死事小失节为大”针对哪个群体
到到宋朝,程朱理学开始推崇“明天理、去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性欲开始被认为是人欲中最危险的,所以要努力地去除消灭,或至少要设法限制、压制它,中国传统性伦理虚伪的一面由此逐渐形成。人为地把性与爱分离开来,把性单纯地看成完成生育,满足社会需求的途径。只有在延续子嗣这一点上,才对性有所考虑,古代读书人跟自己配偶发生关系也要声明是“为后也,而非色也”。似乎只有为家族传递香火才是崇高而神圣的,为男欢女爱就是卑鄙有罪的。
道学家强调“男女授受不亲”,还包括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不杂坐……《女论语》规定“内外各处,男女异群 ,不窥壁外,不出外庭,出必掩面,窥必藏行,男非眷属,互不通名。 ”中国妇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不独立,爱情上不自由。只能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一生跟着一个男人,无论好坏都得从一而终。宋代以来,贞操舆论盛行,鼓吹妇女寡居守节,把失贞与乱伦、乱宗相提并论,反对女性夫死再嫁,把妇女守节提到天经地义的高度。而男人却可以为了“养家承宗、祭祀继续”,在妻死之后有再娶之理,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性不但要严守妇道,被强暴凌辱后还要以自杀向世人昭示自己的贞洁。
“性规范”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性规范是统治阶级为普通民众制定的,他们自己向来都是可以恣意淫乐、声色犬马的。历代统治者都是性歌舞、性文学、性图画(春宫画)等各种性文艺作品的陶醉者与聚敛者。商纣王让乐师为他制作、演奏迷魂淫魄之曲,秦始皇则令俊男美女赤裸当中媾和,隋炀帝在迷楼里广置铜镜,存放大量春宫画。不仅封建帝王,连农民起义的太平天国,天王可以娶88个老婆,九千岁可以娶69个老婆,以下各王依次减少老婆的数目,可普通的太平天国战士却不允许有基本的家庭生活,实现严格的夫妻分居、男女分营。夫妻在分营居住期间同房,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封建礼教把性爱视为万恶之源,否定广大民众合理的性爱需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巩固封建宗法关系,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伦理。夫妻双方必须抑制人的“七情六欲”才能承担好家庭方面和社会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正统的“君子”之风。性爱是一种强烈的冲动力量,统治者意识到,如果任由其自由发展下去,必然会破坏社会的稳定性,统治阶级不但从道德伦理上,而且从思想文化上对性爱进行压抑和专制。传统性伦理观总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因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延续、沉淀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