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龙有关的成语(古代有龙吗)
如果用一种生物形象来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性的话,那么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龙,因为我们是“龙的传人”!龙的传说由来已久,它不但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精神信仰,而且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生物。
古代的龙形象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当时已把玉器最简单的“原龙”了。夏商时期龙的形象已经经常能在玉器和青铜器上看到了,当时的龙形象被称为“夔龙”。汉朝时期“四象文化”发展至鼎峰,作为四象中排名第一的“青龙”就被广大民众所信仰。汉代以后龙的形象就出现了各种动物的身体部位,古语云“龙有九似”,角似鹿、头似驼(马)、眼似兔(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而在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中的蛇和蛟与龙有着密切的联系,传说中蛇能够通过修炼进化为蛟,蛟通过修炼可以进化为龙。其实从各个神话版本来看蛟和龙的关系比蛇与龙的关系近多了。蛟外形与龙近似,只是无足,且在能力上已能腾云驾雾。南朝时期的《述异记》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
一、古代的蛇形象
在民间故事中,蛇既有着邪恶、丑陋、狠毒的形象,又有着美丽、善良、知恩图报的形象。古代关于蛇的故事中蛇多是反面的形象,人们对其多是畏惧、害怕的心理。中外人类的文明史中,就有很多的族群把蛇当做图腾和崇拜的对象。如今的缅甸、泰国、印度等地还有训蛇的习俗。
古代作品中的蛇形象有很多。战国时期的《庄子·达生》中的委蛇,《山海经》中的蠕蛇和长蛇,汉代《论衡》中的两头蛇,清代《子不语》中的九尾蛇等等,不胜枚举。关于蛇的典故也有很多:汉高祖刘邦斩白蛇、《晋书》中流传下来的成语“杯弓蛇影”,民间谚语中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这些故事和典故中,蛇的形象是邪恶的,但在一些民间传说里蛇也有好的一面。
最经典的莫过于《白蛇传》的故事了,这个故事里的白蛇有着善良、知恩图报、美丽、神通广大的优点。自清朝中期到现在的两百多年里,各个版本白蛇故事的流传的和改编。白素贞被塑造成了乐善好施、忠于爱情、美丽温柔的形象。再比如传说故事中的女娲,便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二、古代的蛟形象
蛟是最接近龙的形象,也被成为“蛟龙”,在神话故事里蛟有着龙的血脉,能够行云布雨。在古人心中,蛟是水属性,有着接近龙的能力。但龙是神物,蛟只是灵物。至于蛟的形象,不同古文中也大有差异。《墨客挥犀》中记载“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抱朴子》中认为母龙就是蛟,还有一种说法为蛟是龙和鲲鹏杂交的产物。
古代朝廷把各种动物的形象纹在官员衣服上以表示区别。皇帝的衣服上绘的是五爪金龙,明朝和清朝的书中记载五爪金龙是皇帝专属使用的,官员的衣服上纹的则是四爪蟒,在五爪的基础上减去一爪,这里的蟒就指的就是蛟了,明代严格规定了职官的常服为蟒袍。清朝《大清会典》中记载,如果有官员或平民被皇帝赏赐了带有五爪龙纹的布缎,则必须挑去一爪后才能穿用。蟒服又具体分为行蟒服和坐蟒服,坐蟒则更加尊贵一些。
蛟在传说中多扮演反面角色,比如南朝《世说新语》中的《周处除三害》篇章,说的就是周处杀害为祸一方的蛟和虎,并改过自新的故事。古代蛟的灾害形象从直接攻击人类到引发水灾破坏人民生活,从历史上人们对蛟形象的塑造可以了解到古人对自然灾害的理解。
三、古人心中的龙形象
自中华民族历史上龙的形象出现以来,龙的形象遍布社会中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更是从朝堂到民间各个方面都有所波及。古代帝王自命为真龙天子,代表龙在人间行使管理权力,有关龙的饰品和雕饰只能在皇宫使用,把很多皇帝使用的东西与龙挂钩,比如龙床、龙椅、龙袍等等。民间一旦出现龙袍、龙符、龙形饰品往往被定为谋逆的罪行。
不过这种限制并不妨碍龙成为民间百姓的精神崇拜对象,反而更加衬托了龙的神秘和无所不能。一些朝代的初代皇帝为了使自己的上位更加具有说服力,也经常会编造一些出生之时的异相,比如天上云中有龙翻腾或者嘴里叼着龙形玉佩出生之类的典故。
在神话传说里,龙的种类有很多,应龙、晴龙、虬龙、螭龙、蟠龙、蛟龙等等。但这些龙的形象并没有被严格的流传下来,比如刚开始称有翼为应龙,有麟为蛟龙,但在宋元时期,应龙又变成有翼、有麟又有角了。
在古代传说文化里,龙生九子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分支体系。《中国吉祥图说》和《怀麓堂集》中都有记载,龙生九子,九子不成龙。意思是龙生了九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外形和性格都各不相同,后也用这个成语比喻同胞兄弟之间各有所长。龙的九个儿子在不同版本中有不同的形象,并在民间社会中多有使用。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仅正史中记载的龙事件就有三百多起,在其他的野史、民间故事、戏曲中的记载更多。在各个层面的影响下,龙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而绚烂丰富的龙文化,也将继续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龙文化》
2、《中国龙形象的起源与发展》
3、《龙形象简史》
4、《试论民间文学中的蛇形象》
5、《从古代帝王将相服饰来分辨蛟与龙的不同》
6、《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