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日是什么意思(老百姓常说)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春意盎然,清明将至,旅行计划也被许多人提上了日程。不过在欢乐之余,人们也不能忘了这一天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一次祭祖日。那些外出打工的人,纷纷回到家乡,为逝者送去祭品。一方面聊表内心的思念,另一方面固守自己的“孝心”,并祈求老祖宗的保佑。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逝者并不是真正的离去,而是去往了另一个世界。既然同另一个世界的人打交道,当然也是有着许多的说法和禁忌。比如流传的这句:“清明亲不归,秋后备寿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如今还有没有道理?
清明与祭祖
在这里品史君先纠正许多人的一个观点:清明在最初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和祭祖并没有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名叫介子推的大臣“割肉救主”,后来这位君主重耳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在论功行赏之际,介子推却悄然隐退深山。重耳先后派了很多人寻找,但都没有找到。
这时他身边的另一位大臣建议:三面放火烧山,留一条路让介子推逃生。这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但始终没能看到介子推的身影。人们为了纪念他,将这一天设立为寒食节。只吃冷食,不可以放火,在清明节前两日。
到了清朝时期,汤若望主持历法改革,将寒食节提前至清明节前一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渐渐发生了变化,二者合二为一。在这一天上坟祭祖,代表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
清明亲不归,秋后备寿衣
既然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对天气也是有些明显的划分。从腊月二十三立春之后,日短夜长也变为日长夜短,日向阳月向阴,阴盛阳衰也逐渐变为阳盛阴衰。从五行角度出发,木向阳春发,也就是说春分这一天,木是最旺的并开始不断减弱,直到夏至彻底木尽。
不仅如此,在立春、立夏、立秋等节气之前,都有这样的说法,所以在节气之前的那一天,人们也将其称为“绝日”。但是每当一个五行走向尽头时,另一个也开始变得旺盛,比如木尽之后,开始有了金的出现。所以这种情况也被称为“离日”,即代表五行另一种事物的新生。
在古代人的观念中,被认为是改过自新的机会,皇上也会大赦一些“犯人”。有时候一年就会有十多次赦免,让他们重新开始人生。从春分开始之后,开始昼长夜短,这个时期赦免的犯人最多。如果在接下来的清明节气前还没有等到,那就是要被砍头的,所以也准备寿衣吧。
品史君说
其实对于这些传统文化,品史君在最初是持中立态度的。因为一方面这是老百姓生活经验的总结,另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又站不住脚,所以信不信也完全在于自己。不过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条评论:什么时代了,还在这讲传统文化?早该过时了。
这位读者在说这句话之前,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过无数次外族入侵,为什么还能保持到今天?为什么一直被称之为中国?为什么重新屹立在了世界东方?特有的服装?特有的语言?
如果是汉服,那为什么现在只有少数人在穿?如果是汉语,那为什么英语成了学习生涯阶段的必考科目?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管时代如何演变,传统文化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蕴藏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是它的魅力。直到现在,它还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最后品史君想重申一点:我不反对过洋节,但诸位一定不能忘了传统文化的“根”。千百年来流传到了今天,为什么到我们这里就行不通了?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