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时制时间(我国为省电曾实行夏时制)
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绝对是一个巨大的飞跃。电能早就成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我们很难想象这个整个世界停电一分钟,会造成多大的损失。由此,“节能”一直都是国家层面非常重视的问题。除了“限电”、“阶梯电费”、“限电令”这样的方式外,世界上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节能方式——夏时制(或夏时令)。
“夏时制”据说是美国人富兰克林想出来的,但他的本意是为了约束人们早睡早起。现代意义上的“夏时制”概念,是1907年英国人构想的,他首次提出了“节能”的想法。但直到9年后,德国才率先使用夏时制,这项举措为德国节约了大约15%的能源。美国自1918年首次使用夏时制,一战结束后立刻取消,二战开始时有实行,结束时再度取消。直到1966年,美国才第三次恢复夏时制。
而欧洲的很多国家,是在1976年中东战争所引发的石油危机后,才开始逐步实行夏时制的。
这听起来似乎与中国好像没什么关系,但我国实行夏时制的时间其实很早,1919年民国政府在天津和上海就开始推行,不过时间很短。到了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实行了长达6年的夏时制,“节能”是我们的主要目的之一。
据当时的专家推算,实行夏时制后每人每天节约1度电是很正常的,节约2度电也不是不可能,那一年保守估计就能省出3个三峡的发电量。“夏时制能抵3个三峡”,这样的传闻很快就不胫而走,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神奇的夏时制到底是什么呢,为何我国仅仅实行6年后就取消了呢?本期内容,将为您介绍发源于西方的夏时制在进入我国后,是如何水土不服的。
夏时制能抵3个三峡
1983年春节前,北京的能源学会就召开了关于“推行夏时制”的会议,当时很多科学家和院士都参与到了讨论中。他们一致认为这样的时制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当时电能短缺的窘境,改革开放以后的新中国用电量猛增,当时我国的基础建设还无法跟上工业化的进程。停电对于国民的生产生活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不方便,也会造成很多方面的损失。
但电能的建设不是一个小问题,它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资源,经过缜密的调研和长期的统筹才能逐步完善。“远水解不了近渴”,即便大家都对我国的能源事业有着很大的信心,但迫在眉睫必须要解决的是当下的问题。于是,我们的科学家在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以后,发现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普遍都使用夏时制。
美国没到战争的时候,就利用夏时制来调整内耗,以达到节能的目的。而欧洲的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在石油危机爆发后不遗余力地推行夏时制,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我国的专家经过计算以后,得出了“夏时制能抵3个三峡”的预期效果,便联名将相关的研究报告递交到了有关部门。
“所谓的夏时制,其实就是指在天亮早的夏季将时间调快1个小时,秋冬季节又将时间调回来,但人们又按照原有的作息时间作息,那这样就能够减少一个小时的照明时间。比如有人原本每天晚上10点睡觉,他在夏时制看到按钟表的时间依旧是10点睡觉,但实际睡觉时间是9点,这样一来就节省了1个小时的用电量。”
在得到了科学家们一致的支持后,国务院的相关同志就“夏时制”一事举行了会议,与会人员在1986年4月7日纷纷赞同这项构思。于是,从当年的5月4日开始,中国正式实行了夏时制,钟表的时间在凌晨2点被拨到了3点。从那一天开始,所有的广播电台、电视播报时间都不再是以“北京时间”为开头了,而是直接播报“夏令时某时某分某秒”。
“每年四月中旬的第一个周日凌晨2点(北京时间),将钟表拨快1个小时;每年九月中旬的第一个凌晨2点(夏令时),再将时间拨回1个小时。”
不过,由于1986年是首次实行夏时制,我国实际上执行的时间是从5月4日开始到9月14日结束。除此之外,往后的5年我国都严格按照夏时制的规定进行调整,在此之前的好几天新闻报纸会专门腾出版面向全社会通告夏时制的到来。
这项被国务院寄予厚望的新举措,其效果到底如何呢?实际上,在夏时制被推行的第一年,它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很多老百姓都没能适应过来。其原因主要是这项举措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作息,而且不符合中国人的实际作息习惯。
比如,在乡下生活的人可能晚上七八点就睡觉了,他一天能用上电的时候就那么一小会儿。突然时钟被拨快了一个小时,不仅没能起到“节能”的作用,反而让无法理解夏时制的人将自己的生物钟打乱了。
而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他可能每天中午才起床,深夜才睡觉,夏时制也很难对这些人起到“节能”的作用。相反,由于时钟被拨快了整整一个小时,导致这些人以往的作息规律都乱了套,他们很可能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
真正被“夏时制”约束的,是那些每天起早贪黑上班的人,他们的上班时间被提前了,所以为了第二天不迟到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作息时间,晚上提前一个小时睡觉。但作息时间的猛然改变,对一个人的伤害是非常大的,这些人对于夏时制并不太欢迎。
在第一年的时候,号称能抵得上3个三峡大坝的夏时制,只为我国节约了6.72亿度的电力,而三峡大坝的年发电量为846.8亿度。换句话说,1986年夏时制实行以后,实际节约的电能还不到三峡发电量的百分之一,遑论能抵得上3个三峡这样的构想了。
但是,夏时制就没有一点好处吗?难道它在实行一年后就要黯淡收场吗?当然不是这样,逐渐习惯了夏时制的人们开始接受它,中国人民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这方面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可是,尽量配合夏时制的中国人民,最终还是无法适应它。
无法适应夏时制的中国人
在夏时制实行一年以后,第二年再实行的时候,它就不再有那么大的阻力了。人们再也不像第一年那样,要非常费力地去调整自己多年来的生物钟,以适应被拨快了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钟。
这就意味着,人们要比以往早一个小时起床,然后早一个小时睡觉。这样的早睡早起有利于国民的身体健康,同时还能为节能做出一定的贡献,何乐而不为呢?同时,还有部分人认为它对预防夜盲症有很大的好处,因为能减少看电视的时间。由此,全国各地的人民都十分积极地配合国家的方针,在作息方面尽量顺着夏时制来。
生物钟和作息时间的确是能够调整的,但有一些东西却无法被调整过来,其中最据代表性的就是火车、汽车、飞机的班次。
在每年夏时制实行的那几天,总是有很多人实在搞不懂复杂的夏时制,出现迟到误车的情况。更严重一些的事情,就是部分地区的铁路部门工作人员也搞不懂夏时制,或者说很难在夏时制实行的头几天转换过来,比如明明看着天色是上午11点左右,按夏时制来讲却到了中午12点。这样,工作人员在调度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失误,屡次出现十分严重的交通事故。
“仅仅是广州市区,在开始实行夏时制的一个月,交通事故率就提升了20%以上,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当然,还有一些人喜欢晚上出去娱乐放松,但玩起来就无法控制自己,结果导致第二天睡眠不足而发生事故。”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孩子的出生时间,大家就非常容易搞混。近代以来,中国人在习惯上采用两套方式去计时,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阴历”和“阳历”。阳历在生活中使用得非常普遍,在报纸等媒体出版物或者电视新闻中也都采用这种计时方式,所以夏时制对它的影响不是很大。
但“阴历”就不同了,因为它与中国人的文化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岁数方面,我们有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叫“生辰八字”。原来,中国人好不容易将“阳历”的“一二三四五六点”与“阴历”“子丑寅卯时”转换过来。但突然出现了一个夏时制,很多人又倒算不过来了,所以显得非常麻烦。
“我的孩子是夏令时某时某分出生的。”
这样的说法虽然很是别扭,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碰到一些会换算的人,还能准确地讲出你的生辰八字,但碰到一些搞不懂夏时制的人,这简直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所以,这对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中国人来说,无论是婚丧嫁娶、择日选时都非常不方便,很多时候会闹出大笑话。
“明明按照传统来讲是吉时,但搞不懂夏时制就又变成不吉利了!”
除了交通和计时上的不方便外,我国广袤的领土上不同的省份地区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比如,我国实际上是横跨东五区、东六区、东七区、东八区、东九区这五个时区的,但标准的“北京时间”其实是东八区的时间。平时我们按照东八区的时间计时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因为大家会根据平时的生活习惯去调整,但一下子将时钟拨快一个小时,就造成了很多不便。
要是算早饭的话,按午饭时间就是下午2点多。”
这是新疆地区的朋友的牢骚,因为他们的作息与东八区的作息很不一样。与新疆地区类似的例子,还有我国最东端的的黑龙江地区,他们的作息也与大部分的中国人很不一样,因为他们当地的天亮天黑的时间与我们的认知很不同。贸然地将时钟拨快一个小时,可以说极大地影响了这些群众,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而且,中国的国情与美国这些西方国家很不同,可以说当时的我们与他们几乎生活在两个时代。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或许能够很清楚地知道,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绝大部分家庭,是没有几件像样的家用电器的。甚至很多家庭如小品中所说的那样,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手电筒”,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以当时的上海市为例,那时绝大多数人的家里是没有空调的,电风扇是他们夏天唯一的纳凉方式。那么,夏时制的省电效果实际上并不太大,因为电风扇的功率本来就不高,而且白天的上海更为酷热,大家早上起来后一样要开电风扇。
对于普通人来讲,“风扇”、“电灯”几乎就是为数不多的几种耗电电器, 既然白天起来也要开风扇,那实行夏时制的意义在哪里呢?
再者,以我们国家的西南省份和西北省份为代表,他们在生活态度上又是相反的。西南地区的人民普遍热爱安逸享受,比如重庆、成都、贵阳、昆明这样的地方,他们的夜生活自古以来就是比较丰富的(当然,“安逸享受”这个词不存在贬义)。那么,夏时制就引起了这些地区的群众极大的抵抗,因为这样一来玩也玩不成,睡也睡不好。而我国的西北省份则相反,他们普遍都睡得比较早,夏时制起不到什么作用,
所以,在夏时制实行了几年以后,很多人都提出了反对意见,要求国家废除它。这并不是人民群众不支持国家的工作,而是照搬照抄西方的那一套,只能给大家的生活和生产添乱。
6年夏时制的最终废除
1987年的时候,广州地区就像国家呈送过书面报告,请求取消夏时制,因为当地的交通事故实在是过于频繁。到了1990年,关于取消夏时制的呼声越来越高,最后有关方面不得不开会商议这件事情。勤劳朴实的中国人民,实在是无力接受这套“洋东西”,它与我们的文化是格格不入的,而且基本不符合我国的客观条件。
最终,在1991年实行最后一次夏时制后,国家正式发文在1992年取消夏时制,恢复正常的计时方式。统计结果表明,夏时制对于我国的“省电节能”事业贡献并不大,它根本无法达到之前预计的“3个三峡”的宏伟目标。6年来,夏时制节省下的电力远远不及“3个三峡”的百分之一,但全国人民被它折腾得够呛。
好在国家及时叫停了它,不然大家真的受不了。那么,夏时制的最终废除,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那套经验,因为“拿来主义”很可能带来水土不服。以夏时制为例子,欧洲国家尤其是德国凭借着它的确获益很多,在节能方面的成就很是突出。但其背后是有着客观现实的条件的,那就是欧洲普遍是疆土不太大的小国,所以各个国家之间统筹起来并不算太难。
但中国作为幅员辽阔的大国,从东到西囊括了整整五个时区,这要做到全国人民都“拨快一小时”无疑是天方夜谭。其次,中国文化是属于“和而不同”的那种,我们拥有非常强大的包容性,但又有着极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由此,不同地区的人其实细分起来属于不同的文化聚落,比如楚文化、汉文化、粤文化、赣文化等等,大家从语言到生活习惯乃至是风俗上都不尽相同,很难做到统一不乏“拨快一个小时”。
其实美国与中国的情况很是类似,美国本土从东到西横跨4个时区,但包括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在内,一共有6个时区。他们按照经线和中心城市分为了6种计时方式,即太平洋时间、山地时间、中部时间、东部时间、夏威夷时间和阿拉斯加时间,这与我国只有一个“北京时间”又不一样了。所以,美国人能够搞“拨快一小时”的夏时制,因为大家使用的时间根本就不一样,尽管调整时间也不会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
但即便是如此,美国本土还是有四个地区不实行夏时制,因为这些地方实行夏时制非常不便或者根本无法达到节能的效果,比如著名的夏威夷。而在欧洲方面,由于各个国家的性格和文化不同,一些国家也开始或者已经取消了夏时制。比如以浪漫著称的法国和意大利,这两个过年这两个国家的人对夏时制可谓是深恶痛绝,这种强行调整作息的方式影响了他们的享乐生活。
而俄罗斯在2011年宣布永久实行夏时制,但遭到了大批民众的反对,不得不在3年后废除这一项决定。至于英国,它的的确确是实行了夏时制,但远达不到“省电节能”的目的,反而刺激了民众在白天的消费。在气温更高一些的低纬度地区,夏时制不仅没有降低人们的用电量,还无形中增加了人们使用空调的时间,这导致了电能更为严重的消耗。所以,夏时制是有着地域、文化以及经济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适合。
像我们这样一个情况复杂的大国,要想一刀切地希望通过夏时制来达到“省电节能”的目的,那无异于缘木而求鱼。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要“节能省电”,相反,中国人应当找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2000年,国家印发了《节约用电管理办法》,从更为宏观但又不失细致的角度,对我国的节能事业做出了具体的规划和安排,并且列出了十分详细的奖惩制度。我们的方向不再是从人民群众个人的角度去出发,而是在技术和管理的层次去鼓励国家和地方电网加大节约用电的力度。
同时,文件还给予了地方上的部门相当大的自主权,允许他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去规划当地工业和生活用电的方向。在一个总体的规范下,各个地方的部门都可以在细节方面存在自己的解释和具体的行为方法。对于一些耗电量高的行业,地方部门要及时予以疏导和调整,对于一些支持节能、改造流程工艺以达到节能目的的企业,地方政府也要予以表彰奖励。同时,加强宣传力度,正确合理地引导民众养成节约用电的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方式。
与以往的“夏时制”比起来,国家在方面是做出了反思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样的方式不仅避免了“一刀切”,而且还体现出了科学发展观与人性关怀。当然,我国的《节约用电管理办法》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优化和调整,以及时适应时代的变化,这也是我们在进入21世纪以来极为进步的体现。
可以讲,我们从以往的对西方国家的“亦步亦趋”,逐渐变得自信有主见起来,这与我国近年来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但这日新月异的发展背后,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敢想敢拼奋斗得来的。在这分奋斗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我们不能像百年前那样闭关锁国,但也绝对不能处处效仿西方而完全抛弃实际。相信在未来的奋斗旅途中,我们的节能事业会更上一层楼,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