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号改成什么节日了(天安门毛主席画像)
“敢叫日月同争辉,敢叫山河换新颜。”
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也丛这一天起中国人民终于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站了起来。
至此,天安门城楼便成了我国重要的政治活动场所,每逢国庆大典或是举办其他大型庆典,都会以天安门城楼为中心,一代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登临城楼,宣示着东方巨龙的重要声音。
天安门城楼不仅有建筑上的突出特征,有几处特殊标志,毛主席画像、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标语、红旗等,更是代表着中国的内涵,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
毛主席,作为新中国的主要创立者,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建设者,中国人民心中的崇高敬仰者,他的画像无疑成为天安门城楼的灵魂!
那么,毛主席画像是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被才第一次悬挂的吗?毛主席画像到底有几个版本?为什么毛主席画像每年都要更换呢?悬挂频率为什么要以1966年8月为分界呢?
毛主席画像第一次悬挂天安门城楼
尽管毛主席是近现代对新中国建设和发展做出最伟大贡献的人物,但在天安门城楼悬挂画像的可以不止他一人。
其实,从中华民国开始,天安门城楼悬挂人物画像,便是每个时期、不同时代的一种象征。早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窃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便将自己的画像挂在了天安门的城楼上,直到1928年张作霖退出北京。
此外,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也曾短暂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说短暂是因为,这次悬挂画像不是因为时代变化,而仅仅为了祭奠他。后来,便是国民政府时期悬挂着蒋介石的画像。
1949年1月15日,天津的国民党守军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北平的国民党守军已经陷入绝境。经过会谈,北平傅作义部25万守军撤出市区,接受解放军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为了庆祝北平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解放,让驰名世界的文化古都免于战火,中共决定举行北平和平解放庆祝大会。
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20多万军民踊跃参加,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军民惊喜地发现,天安门上挂着毛主席、朱德、周恩来、刘少奇、林彪、聂荣臻、叶剑英的画像。
毛主席的画像挂在天安门城楼的正中间最高处,其他领导人的画像则依次悬挂在两侧,这也是毛主席画像第一次悬挂在天安门城楼。
活动后,天安门城楼的画像很快就被撤了下来,直到1949年的7月7日,为了纪念“七七”抗战十二周年,毛主席和朱老总的画像,才再一次悬挂在天安门城楼。这一次,毛主席和朱老总的画像是并排悬挂在天安门中央的城墙上。
这两次的毛主席画像均出自时任北平艺专讲师、副教授的董希文之手。
此后,便是开国大典上挂在天安门城楼正中间的毛主席画像,因为之前毛主席画像中的领口是敞开的,这一次由周令钊主笔的画像中领口则不再敞开。
毛主席画像共经历了八个版本、5位主笔
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一共经历了八次更迭,前两次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六次在新中国成立后。
前两版上文已经讲过,分别是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7月7日纪念“七七”抗战十二周年,主笔的都是董希文,这两次悬挂的画像也都不止毛主席一人。
第三版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主笔的是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三市镇托田村的周令钊。当时9月新中国开国大典准备工作的时候,周恩来点名周令钊负责悬挂在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的绘制工作。
于是,周令钊便带着妻子兼助手陈若菊两人,在天安门城墙外面搭起了脚手架开始了绘制工作,这一次毛主席的“风纪扣”也被扣上了。
第四版是在1950年的国际劳动节,主笔的是出生在广东省合浦县的辛莽。时任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副主任、北京市文艺工作委员会委员的辛莽接到命令后,立即开始画像的创作,这一次毛主席画像中身穿草绿色呢子制服、面部偏左,但由于有人反映毛主席的眼睛没有看向群众,眼神中也没有群众,所以被悬挂了一天就撤了下来。
第五版的主笔仍然是辛莽,这一次为了庆祝1950年的国庆一周年,辛莽吸取了上一次画像眼神偏左的教训,直接让毛主席脱下戎装,以的新形象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
第六版则是1952年国庆节的时候,主笔时画家张振仕。当时,张先生是从全国美院的30位大师中选拔出来的,经过了层层筛选,可谓万里挑一。这一次的画像也从1950年一直沿用到60时年代中期。
第七版、第八版毛主席画像的主笔都是北京美术公司的王国栋,第七版是在1963年国庆悬挂的,而第八版则悬挂于1967年的国庆,这一版的画像毛主席也是沿用至今的最终版本,画像中毛主席半侧面、双眼平视,无论站在那个角度,伟人的眼睛都能看得到,而且是正视,仿佛一直注视着望着他的人,也更突显了伟大领袖的风度和神采。
以1966年8月为界,之前节日挂,之后天天挂,每年国庆前夕更换
如今,每年国庆节前夕,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都会换成新的,工作人员会小心翼翼地将旧画像取下,再将最新绘画的毛主席画像悬挂上去,整个工作过程一般都在一个小时以上。
对于毛主席画像的悬挂频次,并不是一开始就天天挂的。根据曾经担任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副主任的贾英廷的撰文《百年天安门》中所述:
以1966年8月为分界点,之前,每逢重大节假日,天安门城楼上会悬挂毛泽东画像;之后,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天天悬挂,每年国庆节前要更换一幅新的。
1966年对于新中国进程来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中共中央1966年5月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8月召开的八届一中全会后,十年“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
为了让更多人瞻仰伟大领袖毛主席,所以中央决定从1966年的8月起,毛主席画像在天安门城楼上天天挂,让每一个心中有领袖的人都能一睹伟人的风采。
那么为什么毛主席的画像需要每年都更换呢?
这与毛主席画像本身特点有关系,画像高6米,宽4.6米,加上像框,总重量达到了1.5吨。
由于毛泽东画像是用纯油画颜料绘制,在广场上风吹日晒雨淋,颜料很容易褪色,为了保证画像的效果,所以才需要每年都换新的。
当年,负责最后一版画像的王国栋为了让画像褪色慢一点,于是采用了一种被叫着“中国银珠”的高档颜料,当时一般的颜料三四角一支,而“中国银珠”的价格则达到了六角以上,成本很高。
1977年以后,王国栋的徒弟葛小光便接过了师傅的画笔,成为了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画像的主笔,由于各种原因,成立于60年代的领袖肖像组已经撤销,很多人都转了行,只留下葛小光一人坚守,每年画一次,年复一年。
曾经有记者采访邓小平,问到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曾换下来?邓小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毛主席的画像会一直挂下去,因为这代表了新中国的开拓创新。”
是啊,毛主席作为最伟大的领袖,最让人难以忘记的人,在艰苦的岁月中领导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面对苦难,不屈不挠,临危不惧,他的画像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中国特有的精神,他的画像就是中国的魂,天安门城楼的灵魂!
文/ 轩羲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