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立事(气吞万里如虎)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因在其词作中大量用典、而且善于用典闻名,被称为“稼轩词中第一”(《词品》明·杨慎)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当然不能例外。而且在全词短短22句、104字中就用了5个典故(当然比不上《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116字用10典),我们今天要讲到的这个人物便位列其中: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如果有朋友还没搞明白其所以然,那我就再引用一段古籍:
“宋高祖武皇帝讳裕,字德舆,小字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姓刘氏,汉楚元王交之二十一世孙也……晋氏东迁,刘氏移居晋陵丹徒之京口里。”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
——寄奴、京口。我显摆完了,您也搞懂了吧?
两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偏冷门,主要原因在于中原四分五裂,国兴朝灭如走马灯般变幻无穷,无数英雄或是狗熊你方唱罢我登场,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比如说从秦始皇称帝到溥仪退位,在中国2132年的王朝史中,共出现了422个皇帝(与以前文章的统计数字不符),仅两晋南北朝300余年间便蹿出来186个皇帝(不完全统计,不含追谥及因篡位等原因未被正史承认的),可见乱到了什么程度。
别看皇帝出了小二百,但其中昏君、暴君、奇葩之君迭出,连傻子白痴都能称孤道寡。能称得上、或者更确切的说曾经称得上“贤明”二字的君主十不存一——排除掉最终一统的杨坚,也就拓跋焘、拓跋宏、苻坚、萧衍、姚兴、宇文邕等寥寥数人而已。要论文治武功堪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也就一个刘裕勉强能拿得出手。
刘裕,南北朝时期刘宋的开国皇帝。他出身低贱寒微,一出生就因父母养不起差点被遗弃。长大后刘裕种过地、打过柴、编过草鞋,后来受到了出身顶级门阀——琅琊王谧的赏识:
“初,刘裕为布衣,惟谧独奇贵之,尝谓裕曰:‘卿当为一代英雄。’”(《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
要知道在当时的风气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要不是有王谧的推荐,像刘裕这样连流品都不入的小人物,注定一辈子连芝麻官的门边儿都摸不着。可即便如此,刘裕能得到的官职也无非是书吏和小军官。如果就这么在仕途中蹉跎下去,以刘裕的家世最多混到个七品官致仕,皇图霸业什么的根本连想都不敢想。
可是时势造英雄,东晋末年的大乱局给了刘裕一飞冲天化成龙的大好机会。
背景:司马道子乱政和桓玄、孙恩之乱。
因为太元八年淝水之战的惨败,使得本已一统北方的前秦大乱。十年内苻坚被杀、前秦灭亡,北方再度回到四分五裂的状态,这本是东晋再接再厉、北伐实现一统的大好机会。可惜淝水之战两年后,谢安病逝,孝武帝司马曜诏命其弟司马道子总揽军政。东晋由此非但未能中兴,反而接连陷入内乱,终至灭国。
那司马道子又是一副什么德性呢:
“于时孝武帝不亲万机,但与道子酣歌为务,姏姆尼僧,尤为亲暱,并窃弄其权。凡所幸接,皆出自小竖。郡守长吏,多为道子所树立……中书令王国宝性卑佞,特为道子所宠昵。官以贿迁,政刑谬乱。又崇信浮屠之学,用度奢侈,下不堪命。”(《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孝武帝整天就知道喝,终于因酒而暴亡,其子司马德宗继位,是为晋安帝。晋安帝是个智商堪比晋惠帝司马衷的著名白痴,辅政的司马道子和其子司马元显治国水平比白痴也好不到哪儿去,于是朝政日乱,两次逼反了本是忠臣的王恭。君子可欺之以方,司马道子尚能搞定王恭,但等到枭雄和小人作乱,他就只有一翻两瞪眼的本事了。
琅琊人孙泰父子以妖术惑众,并利用王恭之叛趁火打劫,被司马道子诛杀。其侄孙恩纠集亡命之徒,誓言报复。隆安三年,孙恩率众攻陷吴郡、永嘉、新安等八郡,聚众数十万人,锋芒直指晋都建康,司马道子不得不派遣大将刘牢之和谢琰讨伐。
孙恩之乱尚未平息,桓玄又来凑了个热闹。
桓玄之父桓温手握重兵,独揽朝政十几年可以操纵废立、逼迫皇帝为其加九锡(九锡,锡通“赐”——是古代皇帝赐予的九种礼器,受此赐者皆有篡逆之嫌),本可篡国。但老桓脱裤子放屁、非要北伐以养望,结果三战皆北,郁郁而终。
像桓玄这样的逆臣之子,司马道子父子非但不加以戒备,反而授予其高官重兵,妄图使其与另一权臣殷仲堪互相牵制、互相伤害。结果桓玄很轻易的干掉了殷仲堪,并与桓伟控制了长江上游,密谋作乱。于是晋廷以司马元显为帅讨伐,结果桓玄俘司马尚之、诱刘牢之叛变,大军长驱直入建康,斩司马元显、鸩杀司马道子。元兴二年,桓玄迫晋安帝禅位称帝,史称桓楚。
就在东晋政局混乱不堪的时节,刘裕脱颖而出。
崛起:拿命拼出来的前程。
古之帝王号称勇武者不在少数,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唐太宗李世民每逢战阵必甘冒矢石冲锋在前、宋太祖赵匡胤曾凭一杆哨棒闯荡江湖并由太祖长拳遗世、明成祖朱棣也屡屡冲锋陷阵。相反倒是以布衣王天下的刘邦、朱元璋没听说过有多能打。
项羽之辈出身高贵,即便身陷敌阵一有重甲神兵护体,二有虎狼亲卫护身,其实并不需要冒多大风险。而刘裕就不一样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战就险些挂掉:
“刘牢之击孙恩,引裕参军事,使将数十人觇贼。遇贼数千人,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坠岸下。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甚众。刘敬宣(刘牢之之子)怪裕久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息。因进击贼,大破之,斩获千馀人。”(《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一·晋纪三十三》)
“裕独驱数千人”——第一次上阵便强悍若斯,堪称古今第一砍人王,有不服的没?
刘裕一战成名,逐渐受到重视。此后数年,他率军转战三吴之地,不但勇猛依旧,而且富有谋略,尤其难得的是军纪严明,故此每战必败孙恩。终于在元兴元年,迫其投海而死。
此后桓玄篡国,刘裕的恩主刘牢之被迫自缢。此时刘裕实力不足,表面臣服桓玄、受彭城内史之职,实则暗结北府将士筹谋反桓。元兴三年,刘裕杀死桓弘、桓崤,据京口起兵讨伐桓玄,并大败其于覆舟山,桓玄挟晋安帝亡走寻阳。刘裕率军追击,与桓玄两战峥嵘州、江陵,均大败之,桓玄身死。到义熙元年,桓玄残部尽被剿灭,刘裕迎晋安帝还都建康,东晋于是复辟。刘裕以再造之功,拜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军事,入掌朝政大权。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何止“四大功”?
这里的“武功盖世”可不是说刘裕练成了葵花宝典或是九阴真经,而是指刘裕为东晋(或刘宋)开疆拓土立下的赫赫武功:
“宋武既诛桓氏,收遗晋而封植之,又克谯纵,执慕容超,逐卢循,擒姚泓,立四大功,天下莫能抗。”(《栾城后集·卷十》宋·苏辙)
四大功之一:灭南燕之战。
刘裕之前,祖逖、庾亮、褚裒、殷浩、桓温先后北伐,无一事成,东晋的北疆始终被限制在淮河流域不得寸进。义熙元年,南燕慕容德卒,其子慕容超继位,昏暴无道,国政大乱。义熙五年,慕容超又作死入寇淮北,大掠而还,于是刘裕上表征燕,继而举兵北伐。
刘裕首战大破慕容超于临朐,并将其围困在广固。慕容超求援于后秦,姚兴陈兵示威,刘裕不为所动,终使后秦退兵。到义熙六年,广固城破,刘裕杀鲜卑王公以下3000人泄愤,并将慕容超押送建康斩首,南燕亡国。
刘裕伐燕成功,使得东晋的北疆首次突破淮河流域,光复了沦陷多年的青州,取得了历次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
四大功之二:平定卢循之乱。
卢循本为孙恩从党,元兴二年被刘裕击败,泛海南逃后自称平南将军,与徐道覆等聚众占据番禺、始兴。此后东晋遭桓玄之乱,对其只能安抚,遂使其野心更盛。义熙六年,刘裕北上伐燕,朝中空虚,卢循以为时机已到,于是发兵作乱并攻陷江州、桑落州,拥兵10余万,舟船千艘,兵锋直指建康。
刘裕闻讯后匆忙赶回建康,虽然兵力不足,但是他坚拒奉帝北归广陵避敌的建议,就地募兵并筑石头城固守。卢循屡攻不下,又因军资不足只得撤军。刘裕趁势追击,并遣大将孙处、沈田子率水军从海路直取番禺,尽屠卢循亲党,收复了岭南。刘裕则亲率大军西进,于义熙六年冬先后大败卢循于大雷、寻阳左里。次年,刘裕部将孟怀玉杀徐道覆于始兴、杜慧度杀卢循于交州,于是卢循之乱终被平定。
四大功之三:灭谯蜀之战。
桓玄篡国时,益州刺史毛璩第一个出来讨伐,并攻占汉中。待到桓玄兵败身死,遂命其弟毛瑾、毛瑗与参军谯纵东征讨伐其残部。途中发生兵变,乱兵杀毛瑾拥立谯纵为主,并杀回成都弑毛璩。此后谯纵称成都王,据梁、益二州之地,是为后蜀。
义熙三年,刘裕曾遣其弟刘道规讨伐谯蜀,失利而归。
义熙七年,刘裕携北灭南燕、南平卢循之威,再遣朱龄石讨伐谯蜀。谯纵畏惧刘裕之威,弃成都而逃,并在途中自缢,于是益州重归东晋。
因此三大功,刘裕在太尉衔上再加太傅、扬州牧,赐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四大功之四:灭后秦之战。
南方的东晋因刘裕而再呈中兴之相时,北方则乱作一团——后燕被北燕所篡,国势最强的魏国也因拓跋珪被弑暂时失去了扩张能力。而在中原霸主后秦的北方,赫连勃勃崛起,屡破秦兵,使其国力日衰。在后秦的西方,南凉和西秦也相继反叛,而且与西凉、北凉彼此间征战不休。至义熙十年,后秦的西方只剩下西秦、北凉和西凉三国,西秦又与赫连勃勃联盟夹攻后秦,使得后秦难以招架。姚兴因此病卒,又引得诸子争位,一度内乱。虽然姚泓继位后一度平灭羌胡叛乱并击败赫连勃勃,但后秦已是大厦将倾,非独木可支。
这样的大好时机刘裕当然不肯错过。义熙十二年,刘裕进驻彭城,遣王镇恶、檀道济引军为东路,胡藩、朱超石为中路,沈田子、傅弘之为西路,另遣沈林子、刘尊考引水军自汴入黄河,四路齐头并进,沿途后秦军皆不战而降,檀道济遂于十月收复洛阳。
刘裕因此升相国、封宋公,备九锡之礼。
义熙十三年春,刘裕发兵西进,前锋王镇恶、檀道济击败姚绍,攻占潼关。之后王镇恶、沈田子兵分两路、刘裕督军继进,先后于武关、蓝田、霸上、渭桥四败秦军。八月刘裕率军攻破长安,俘姚泓至建康斩首,后秦灭国。
而关中也终于在沦陷百年后重回晋人之手。
不过此时刘裕的谋主、坐镇建康为其稳固后方的刘穆之病逝。刘裕唯恐朝中有变,留下儿子刘义真坐镇长安,自己急忙赶回建康救火。不过刘裕手下的骄兵悍将,又岂是刘义真这个刚满12岁的黄口孺子能压得住的?于是内讧很快爆发,先是沈田子杀王镇恶,又有王脩杀沈田子,刘义真又杀王脩以平众怒,于是关中大乱。赫连勃勃趁机南下,刚光复的郡县又纷纷投降,刘裕只得召回刘义真,以朱龄石坐镇长安。谁知朱龄石先是被长安百姓撵走,又被赫连勃勃击败,连同朱超石、王敬先等均被赫连昌所杀。
至此,关中仅光复一年后又全部沦陷,而且刘裕手下的精兵猛将几乎损失殆尽。
四大功之外:平刘毅、降氐王、杀司马休之、征林邑,将南方归为一统。
桓玄篡国,使得东晋局势大乱,各大势力纷纷割据一方,实同独立。其时,荆州刺史刘毅伙同其弟刘藩割据了豫州、江州、兖州,势力包括了长江中上游的大部分地区;宗室司马休之割据了号称健康门户的荆、扬二州;而仇池国氐王杨盛则占据了汉中;林邑国屡犯交州。
义熙八年,刘裕出兵讨伐刘毅,将其困于江陵。大将王镇恶攻克江陵外城,并射书入内城招降。刘毅部下因此士气丧尽,四散逃亡,刘毅也在逃亡途中自缢身亡。江陵城破之后,刘裕又诛除了郗僧施等刘毅余党,并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减免税役、释放奴隶,一时人望大增。
义熙九年,刘裕在平灭谯蜀之后,顺手再征仇池,氐王杨盛完全不能抵抗,一溃千里,被迫撤出汉中,并递降表向东晋称臣。
义熙十一年,刘裕杀司马休之的子侄司马文宝和司马文祖,并自领荆州刺史,讨伐司马休之。此战刘裕先败后胜,攻克江陵、襄阳,将荆、扬二州纳收复,司马休之被迫北逃投奔后秦。
刘裕称帝后,为免交州(仅两广和越南中北部)之患,曾远征林邑(今越南南部),尽灭其兵,迫使林邑国王请降,并接受刘裕册封。
自此,桓玄作乱后东晋国内的割据势力全部被刘裕削平,南方归为一统。
文治之功:以铁腕加持的义熙改革。
刘裕秉政之后,针对东晋末年的国内乱局,他下手极其狠辣。先是诛灭了不肯服顺的士族虞亮——这一手杀鸡儆猴非常有效,门阀豪强们从此对他极其恭顺,再不敢违背法纪。同时刘裕还严格人才选拔、唯才是举,对于滥竽充数和名不副实者严加惩处,使得朝中纲纪为之一振。
义熙十年,刘裕又下令减轻税役、与民休息。同时采取措施限制了土地兼并状况的恶化。刘裕还下令整顿户籍,厉行土断之法。魏晋以来,统治阶层崇尚奢华,而刘裕因为出身原因,甚至民间疾苦,因而平时清简寡欲,生活节俭,不喜奢侈。
经过刘裕的努力,自司马道子乱政后的东晋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刘裕大举出兵征战和后期篡晋建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尾声:篡晋称帝后不久病亡以及虎父犬子。
刘裕光复关中后,受封宋公及九锡之礼。不过随即关中失陷,使得刘裕颜面全无,为了维护权威,便行废立之事,使人缢杀晋安帝,立司马德文为帝,是为晋恭帝。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权臣欺凌君权如家常便饭一般常见。权臣若是功高无以封赏,通常会行废立事以耀其威;若是权力基础受到动摇,更要弑君以震慑政敌。反正无论如何,君主往往成为权臣上位的祭品,刘裕也不能免俗。晋恭帝继位后,刘裕晋为宋王,次年便迫其禅位,立国号为宋,改元永初。于是东晋灭亡,刘宋立国。
刘宋元嘉十六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统一北方。至此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两晋十六国时代结束,进入了南北朝对峙之局。
永初三年,刘裕打算再度北伐完成华夏一统,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于五月癸亥日崩逝,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
若能向天再借十年之命,刘裕也许能一脚踹翻后辈杨坚、抢先一统南北。如果此事成真,那么刘裕的头上少不得要加上一顶“千古一帝”的大帽子,从而与秦皇、唐宗同列。
刘裕死后,太子刘义符继位。不过刘裕的这位继承人完全没有乃父之才略,相反倒像是两晋的司马家后人——除了正经事啥事都干。时值北魏南侵,刘宋在内忧外患之下,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和檀道济废刘义符为营阳王,拥立刘裕第三子刘义隆为帝,史称宋文帝,改元元嘉。
因为刘裕打下的基础,再加上刘义隆不像刘义符那样不靠谱,因此在元嘉年间,刘宋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百姓安享太平,史称“元嘉之治”:
“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宋书·卷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二》)
不过虎父多犬子,刘裕的七个儿子没一个能继承他的优良基因。长子刘义符和次子刘义真有多不靠谱前边说过,刘义隆稍好,搞出了个“元嘉之治”。不过他也是空有其父的雄心,却无其父之大略,三次北伐都因为他的胡乱指挥而失败,而且将元嘉之治取得的成果消耗殆尽。自此刘宋由盛转衰,刘义隆也被太子刘劭所杀,在历史上首开子弑父夺位的恶例。
同样是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也提到了刘义隆。不过相比其父刘裕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义隆是作为反面教材被老辛拿出来让后人引以为戒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老子英雄儿狗熊——古今数千年,莫出刘裕父子之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