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朱)

公元1402年6月的一天,太阳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的热浪闷得人喘不过气来,南京明皇宫城内的一场大火使得原本就闷热的天气更加让人觉得窒息。

这一天,燕王朱棣率领大军攻入了南京金川门,建文帝朱允炆见大势已去,便在皇宫之中放了一把大火,宫内瞬时陷入了一片火海。

而这场大火则宣示了: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的“靖难之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与此同时,这场大火也掩埋了一段历史真相:建文帝朱允炆在大火中失去了踪迹,他的下落也自此成为了千古之谜。

有人说,朱允炆南下出家当了僧人;也有人说,朱允炆乘船出海去了欧洲。

据说,朱棣后来还曾派遣“三宝太监”郑和几次下西洋,除了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在河南商丘的周口地区,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建文帝朱允炆其实并没有南下,也没有去欧洲,而是悄悄带着自己的随从来到了中原河南。

在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大仵乡的朱堌寺前,有一棵据说是朱允炆亲自种植的皂角树,使得他的下落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那么,仅仅因为一棵皂角树,我们就可以追寻到朱允炆的踪迹,从而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吗?

朱堌寺位于柘城县大仵乡朱贡寺村的西北角,是明朝成化年间修建的一座寺庙,同时也是“朱”姓始祖之一朱襄氏的墓冢所在地,而在朱堌寺的寺院中央,大殿上供奉着的正是朱襄氏的塑像。

关于朱襄氏,历史上曾有这样的记载——

根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陈有株邑,盖朱襄之地。

根据《路史·后纪》记载:朱襄氏都于朱。(“朱”通“株”,株地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柘城县)

据传,朱襄氏为伏羲氏之后,也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个部落中的酋长,他刚开始在株地施政时,由于有恶魔作怪、常刮阴风,每当大风起时都是一片天昏地暗、天干地裂、草木枯黄、五谷不收的景象。

朱襄氏对此忧心如焚,决定要降伏恶魔,拯救株地子孙。

于是,朱襄氏命令大臣士达制作了一把五弦瑟,当怪风再次刮起的时候,他就坐在高处拨动瑟弦,瑟声瞬时响彻天际,怪风也开始渐渐平息,天空下起了大雨,继而百草萌发、万物复苏。

自此之后,株地一直风调雨顺,群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根据大仵乡朱堌寺的庙主李松林介绍:

朱襄氏谋政一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一直活到了109岁,深受老百姓的尊重和喜爱,死后便葬于柘城东15里的朱堌寺。

当时,老百姓为了纪念朱襄氏,每年都会来到朱堌寺祭祖,人人添土,为其封起了一座大坟,就像山丘一样。

根据《辞源》记载: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

于是,历史上又有了朱襄氏是炎帝神农氏之别号的说法。

因此,在河南商丘的柘城县,大家都称朱襄氏为“炎帝朱襄氏”,来此烧香祭拜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根据朱堌寺的庙主李松林介绍:

正因为有“朱”姓的伟大先祖在这里,所以建文帝朱允炆在避难的途中,发现自己老家安徽凤阳县到处都是官兵之后,就带着自己的13位随从转向西北方向,来到了河南境内,以寻求先祖的庇佑。

据说,朱允炆在河南定居之后,将自己居住的村子命名为“仵家村”,并商定将“朱”字埋头改为“仵”姓,寓意为:(朱允炆)已经下野,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

风波逐渐平息之后,朱允炆时常去朱襄氏墓前祭拜,而且还在墓地的西南方位亲手栽种了一棵皂角树,以此来纪念自己的先祖。

如今,这棵皂角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如同一位士兵一样,寸步不离地守护着这座陵园,而其六百多岁的树龄也恰恰与朱允炆逃离的时间相吻合。

除此以外,在河南商丘与周口两个地区,如今还有很多“仵”姓人聚集的村落,相传他们都是建文帝朱允炆以及他那13个随从的后人。

如今,在河南周口郸城县的文化馆内,收藏的一柄明代“宫廷龙枪”就是“仵”姓家族祖辈流传下来的。

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附近的村民和朱氏子孙在来此祭拜的时候,都会在这里歇一歇脚,顺便感受一下朱氏前人为后人留下的丰厚遗产。

皂角树、仵姓后人、宫廷龙枪……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印证着建文帝朱允炆定居河南的传说。

然而,经过了解与调查之后,我们发现:传闻建文帝朱允炆在河南,也和其他猜想一样,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也许,建文帝朱允炆的生死与下落,真的就像其它历史之谜一样,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解开的千古悬案。

中华姓氏——“朱”姓传奇

“朱”姓是中国姓氏中起源比较多的姓氏之一,源于“炎帝朱襄氏”,是朱姓中最古老的一支,其他起源说还有好几种,其中以出自邾国曹侠为主流,历史上称之为“曹姓朱氏”。

早在远古时代,山东半岛生活着一支氏族,他们崇拜蜘蛛,并将蜘蛛作为自己族群的图腾和标志,称其为“邾”。

公元11世纪,周武王封曹侠于邾,而他自此就带着族人迁徙至山东半岛,继承了邾氏族的蜘蛛图腾,并在此建立了历史上的“邾国”,其后代也以邾为氏,后改为“朱”。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起源说,出自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以先祖的名字为氏。

而出自舜臣朱虎之后,与出自宋国微子启之后,也是众多起源说中支持者比较多的。

如此多的起源,如同河流汇入大海一般,构成了庞大的朱氏家族。

在中国封建王朝中,朱氏家族一共出了21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个乞丐白手起家,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大一统的明王朝,可谓非常了不起的一代帝王。

作为朱元璋的儿子,朱棣虽说是夺位登基,但在他的统治之下,也算得上是国泰民安、百姓富足,将其称为传奇性的帝王也不为过。

而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载堉,同样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朱载堉56岁,他的父亲朱厚烷(郑恭王)病逝了。

按照常理来讲,朱载堉应嗣爵位,但他却没有接受爵位,而是将爵位让给了朱祐橏的孙子,而这个人还曾经让朱载堉的父亲蒙受了不白之冤。

朱载堉的辞爵之举与让国行为,一时间使得朝野上下为之震惊,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他的大气度,但他的辞爵无疑是对传统明祖制的大叛逆,自然没有得到皇帝的恩准。

只不过,朱载堉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经过十五年的坚持,他终于获得了神宗皇帝的批准。

当年,父亲被诬陷时,朱载堉只有15岁,年少的他却表现出了大男儿的气魄,他不愿再住在腐朽的宫门里,于是便在宫外建了一个小土屋,而且一住就是十九年。

15岁被贬为庶民,直到34岁时,穆宗皇帝大赦天下,朱载堉的父亲才被平反昭雪,而他也才得以重新恢复了王爷身份。

整整十九年的席蒿独处,让朱载堉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也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朱载堉不平凡的人生。

其中,“十二平均律”的创造更是让后人对朱载堉在音乐上的成就为之侧目:明代朱载堉所创造的十二平均律是被后来的人列为“国际通行”的标准音调。

可以说,钢琴是由西方人发明的,但它的灵魂却在我们中国,世界上没有一架钢琴不是用他的方式来定律的!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将巴赫称为“世界钢琴之父”的话,那么朱载堉就应当被称为“世界钢琴之祖”了!

虽说,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它也确实从侧面反映出了“十二平均律”在我们近代音乐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旷世之作,却被当时的学者束之高阁雪藏了几百年之久。

到了明朝末期,朱载堉作为王位的继承人,他所有的学术著作都要经过皇帝的御批才可以发行问世,因此他将自己所有的著作都上奏朝廷,但却被搁置箱底,一直都无人问津,仿佛被打入了冷宫。

而此时,正是清军入关、明朝灭亡的时局混乱之时,同时这也是令许多后人都将朱载堉淡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得不说,朱载堉是一个大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不仅在音律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还创作了舞学,此外他在数学、天文学,以及文学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

——《醒世词》朱载堉(摘选)——

世间人睁眼观看,论英雄钱是好汉。

有了钱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

拐子有钱,走歪步合款。

哑巴有钱,打手势好看。

如今人敬的是有钱,蒯文通无钱也说不过潼关。

实言,人为铜钱,游遍世间。

实言,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上述乃朱载堉的散曲集《醒世词》中的一篇,在大起大落的人生中,他看透了很多事情,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醒世词》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散曲就像警钟一样,时刻警醒着世人。

朱载堉的一生中,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文化遗产,我们也很难在历史上找出另外一个他。

然而,这样一位不一样的王子,他的墓冢却与平常百姓家的墓冢没什么区别,周围是一片繁茂的玉米地,坟头开着淡淡的小花,就像一幅简简单单的画,如墓的主人一般,淡泊名利、远离世俗。

而与这朴素的画面截然相反,在据沁阳一百公里之外的另一块墓地,那就是位于新乡凤凰山南麓的潞王陵——潞简王朱翊镠。

朱翊镠是朱元璋的十世孙,也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亲弟弟,他的王爷身份注定了一生的荣华富贵。

事实上,朱翊镠也没有辜负自己的这个身份,即使在他四十七年的生命走到尽头之后,也是极尽所能地向世人诉说着他不凡的身世。

朱翊镠从出生开始就备受宠爱,而万历皇帝对这个亲弟弟也是关爱有加,几乎到了任其妄为、不加约束的地步,而这也是致使潞王朱翊镠飞扬跋扈的根本原因。

万历十年,朱翊镠14岁,按照皇家习俗准备完婚。

据说,为了准备潞王朱翊镠的婚礼,宫廷竟使用了各色金三千八百六十九两,青红宝石八千七百余颗,银十万两,珊瑚珍珠两万四千余颗。

与此同时,万历皇帝甚至还挪用了军款九十多万两,将整个京城的珠宝购买一空,为自己的宝贝皇弟筹备婚礼。

不过,这些与朱翊镠后来的贪淫和奢华相比,却仅仅只是个开始。

根据《明史》记载:潞王在其藩地时,时常强占民田、强占民女、滥用私刑、荒淫无度。

这是潞王陵神道旁的石兽,有獬豸、狻猊、麒麟、骆驼、象、羊、马等,一共十四种,而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的明孝陵也只有六种,早已大大超过了历代帝王陵寝镇墓瑞兽的规制。

另外,次妃墓、丫鬟墓的修建,乃至地宫门上九横九纵,八十一颗门钉等,潞王的僭越行为随处可见。

而他的这种行为,如果没有得到万历皇帝的默许,也是不可能发生的。

可以说,正是由于万历皇帝对潞王,以及对自己的放纵,才因此使得大明王朝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如今,这位骄奢淫逸的潞简王朱翊镠,也早已化作茫茫苍穹中的一粒尘埃了,而他留给我们的不止有历史的教训,还有这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文化遗迹。

事实上,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朱”姓族人就已经名震朝野,其中以吴郡(今江苏苏州)朱氏最为有名,而这支朱氏则以朱买臣为始祖。

朱买臣50岁的时候,官拜会稽太守,同时也使得吴郡朱氏烜赫一时。

据说,早年间的朱买臣家中清贫,一家人只是靠砍柴糊口,但他非常喜好读书,每次和妻子一同去山上砍柴的时候,他总是边走边大声朗读诗文。

朱买臣的妻子对此觉得很难为情,因此就劝他不要这样,可朱买臣非但不听,反而还读得更来劲儿了。

朱买臣的举动使得妻子越发觉得丢脸,终于有一天,妻子再也忍受不了这样穷困的生活,决定离他而去,于是就逼迫他写下了休书。

朱买臣想要挽留妻子,但妻子的意志坚决,非要离开,朱买臣无奈之余只得答应了妻子的要求。

几年之后,朱买臣经友人推荐,得到了汉武帝刘彻的赏识,当上了会稽太守,在回家乡赴任的时候,他的妻子见他已经升官发财,于是就跪在他的马车前面向他道歉,并想与其重修旧好。

面对妻子的跪求,朱买臣并没有心软,只是命人端来了一盆水,然后将盆里的水泼在了地上,对她说道:“如果你能将我刚刚泼出去的水收回来,我就带你回家!”

可想而知,朱买臣的妻子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将泼出去的水收回了。

而这个典故也就是京剧《马前泼水》中塑造的朱买臣与其妻子的形象,与史书中的记载有些区别。

根据史书记载:朱买臣在升官之后,还接了前妻与她的现任丈夫去自己的府中住了一段时间,在前妻死后,朱买臣还曾给了她的丈夫一笔钱,用来给前妻办理丧事。

可见,朱买臣的胸襟很是宽广!

魏晋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使得居于北方的百姓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朱”姓则相对集中于东南部的江浙地区,于是就形成了江南大族,在东晋时居江南四大望族之首。

隋唐五代时期,是“朱”姓发展的低潮期,这也是朱姓由汉晋的军事大家向宋、明文化和政治贵族转变的重要阶段。

当然,这个低潮期并没有持续很久,到了南宋时期,居住在江南的朱氏家族中,诞生了一个继孔子和孟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学家朱熹,而朱熹的成就也将朱姓重新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了北京,明朝自此灭亡。

受李自成农民军和清兵南下的打击,朱氏族人损失惨重,朱氏的发展再次跌入了低谷,但也有劫后余生的朱姓人在文化领域取得了成就,比如:书画家八大山人朱耷、文字学家朱骏声……

历史的推进,朝代的更迭,即使在清朝,“朱”姓族人也并没有因为是前朝的国姓而失去其应有的光环。

“朱”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了第一次大迁徙,由中原向四处发散;两晋南北朝时期,“朱”姓开始由华北转向东南地区;五代宋元时期,“朱”姓由于战乱再次向东南地区大规模移民;到了明清时期,“朱”姓开始向台湾地区,以及海外进行大规模的移民。

历史上的几次大迁徙,使得“朱”姓子孙的足迹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

时至今日,“朱”姓在全国姓氏排名中居第14位,拥有人口约16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26%,是超过中国人口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主要在今天的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发展繁衍,而在湖南、福建、广西、广东和台湾等南方地区,“朱”姓人口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

从“朱”姓起源伊始,朱姓家族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如同在浩瀚的大海当中一般,风浪接踵而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朱氏子孙以他们顽强的毅力与斗志向世界宣示着:无论路有多险,浪有多大,我们依旧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子墨文史斋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5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