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顾的名人(开国上将苏振华病逝)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2月7日,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的苏振华在北京病逝,享年67年。他不仅在抗战时期立下赫赫战功,还为建国后的海军建设贡献了巨大力量。
然而,苏振华的妻子陆迪伦却向组织提出一个要求:“苏振华将军的一生事迹不应被后世遗忘,希望我在撰写其生平事迹时,组织上能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陆迪伦为何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苏振华一生中有哪些坎坷的经历?他们之间又有哪些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呢?
革命决心永不悔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会涌现出很多英雄般的人物。即便是普通的农民,也能靠着决心,走上建功立业的道路。而苏振华无疑是就此得到重生。
1912年6月初,湖南地区的天气已经有些烦闷,但在岳阳市平阳县戴家铺村的一户贫农家庭中,却人满为患,众人不时望向里屋,正焦急等待着好消息。
突然,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响彻整个屋子,一名脸上布满沟壑的中年男人,笑着说:“我老婆给我生了胖小子哦!”
众人纷纷抱拳恭喜,祝福道:“老苏啊,这是你第七个孩子,赶紧起个名字吧!”
苏父拍着脑袋,思来想去后,决定给这个儿子起名“苏七生”。此时的他预料不到,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征战沙场的大将军苏振华。
如同中国的传统家庭“望子成龙”一般,苏父对苏七生的未来充满了期许。但是,贫穷的家庭现状,让他们连基本的吃喝都顾不上,哪里还顾得上考虑其他事情。
要知道,在苏七生降生前,苏家已经有六个儿女。而多一个人吃饭,更是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因此,苏父未高兴太久,又继续为生计而奔波。
那时,由于国人思想的崛起,近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阶级被革除,大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但是,由于改革不彻底,各地区的剥削阶级依旧耀武扬威。
苏家是雇农,深受地主阶级的压榨。而苏父老实本分,尤其是意识到家庭负担越来越重后,更是不分昼夜地在田野劳动,却只能得到微薄的收入。
苏家上下已经过了许久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这天,苏父无可奈何地找到地主求情:“老爷,我家张嘴吃饭的人多,希望您能看在我多年任劳任怨的份上,多给我们留点吃食吧!”
“当我开粥厂的吗?能干就干,不能干就走,我养不起你们这尊大佛。”
地主的冷酷无情,彻底让苏父败下阵来。无奈之下,他只能继续没日没夜地劳作,还让孩子们也加入进来,上山放牛打草,贴补家用。
可是,“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如此努力的苏家,却接二连三地被悲剧的阴霾所笼罩。
一天,苏父正大打算上工,还没走出家门就重重地倒在地上。苏母听见声音后立即赶来,但是,由于积蓄不足,再加上地主的置之不理,她无法寻病求医。
最终,苏父因为过度劳累,不幸去世。失去了家中唯一的顶梁柱,苏母与儿女们沉浸在巨大的悲伤与对未来的惶恐中,而年幼的苏七生心中,也埋下了一颗反抗的种子。
逝者已逝,活人还要继续为生活奔波。可惜,柔弱的苏母哪里能支撑起沉重的农活儿,很快,家里米缸见底,可怜的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哀哭声不断。
1926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组成国民革命军,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当时,各地纷纷招兵买马,湖南也不例外。
苏七生的五哥看到告示栏中的兵饷两眼发光,立即与母亲商量。一开始,苏母不同意,但他心意已决,说:“我是男子,又满足参军年龄,为国效力的同时,也能减轻家中重担。”
苏母只得无奈答应。然而,战场上刀枪无眼,苏七生的五哥最终战死在南昌城下。阵亡通知书传来时,她后悔万分,抱着六个儿女哭了许久。
当时,苏七生才刚满15岁,经历过父亲与哥哥的离世,内心变得愈发坚强。但是,与母亲的想法不同的是,他却立志要参军报国,改变底层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黑暗现状。
然而,苏七生实现目标的路上,可谓是一波三折。
一开始,当家中再次陷入绝境时,他向母亲提出要参军的想法。苏母毫无疑问地拒绝:“我已经失去一个儿子,如果你再发生意外,我这个不称职的母亲,将来如何有脸面与你父亲相见啊!”
苏七生看着嚎啕大哭的母亲,只能暂时搁置自己的想法,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在时刻关注着革命的动向。
1928年7月末,彭德怀带领独立团发动平江起义,各地纷纷响应号召,前往参军。苏七生心生一计,瞒着母亲踏上了旅途,但是,结果却未能如他所愿。
原来,当时前来参军的人数众多,为了防止鱼龙混杂,彭德怀只好亲自挑选。当看到瘦弱不堪的苏七生时,厉声呵斥:“你一个毛头小子,来这里逞什么英雄,快回家去,不要让父母担心。”
苏七生倒也不怯场,大声回答:“我快16岁了,是个大人,可以参军。”
彭德怀走来仔细打量着他,更加确定地说:“你不能参军,等回去养好身子,再来为革命贡献力量。”说完,他还递给苏七生几个银元。
苏七生只得离开,临走前,他朝着彭德怀大喊:“我还会来参军的,等到那时候,我想成为您的兵。”
彭德怀听后哈哈大笑。但他想不到,这个血气方刚的男娃娃,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实现了这份承诺。
随着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断迫害,各地的有志之士纷纷加入起义队伍中。苏七生回家后,也成为当地农民自卫队的一员,与横行多年的土地豪绅做武装斗争。
苏母起初依旧反对,但看着地主们的嚣张气焰越来越小,终于意识到儿子执意坚持的原因。不过,她还是无法接受苏七生要离家当兵的要求。
可是,成年后的苏七生,在先后加入游击队与中国共产党后,已经有了更加明确的革命目标。对他来说,为革命斗争而牺牲是件光荣的事情。
1930年,彭德怀再次率领红军部队,击溃了平安县的国军。苏七生知晓情况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准备收拾行李,却在临走前被母亲拦了下来。
“我看得出,你心意已决,我也不想再反对。但你要先成亲,走后也有个念想,不至于不怕死地跟人拼命。”
苏七生只能硬着头皮应下母亲安排的婚事。但是,新婚第二天,他就早早地告别家人和妻子,奔向红军的队伍。
当彭德怀再次看到苏七生后,一眼就认出了对方,说:“你还真言出必行,是个好战士,以后跟着我干,让我们一起为振兴中华而拼搏。”
苏七生郑重地点点头,从此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彭德怀对此欣慰不已,但看着名单上“苏七生”的名字,不由得皱起眉头。思考片刻后,他大笔一挥,说:“以后就叫苏振华,时刻提醒你谨记自己的目标。”
全新的名字,代表着全新人生的开始,而苏振华也没有辜负彭德怀的期望,立下无数战功。
卓越功绩得称赞
彭德怀领导的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可谓是人才济济,但苏振华却靠着一腔孤勇,脱颖而出。在战火的洗礼中,他从一名普通战士,迅速发展成一位优秀的指挥官。
然而,对于苏振华而言,无论地位大小,永远都是冲锋陷阵的第一人。在长征途中,他更是勇往直前,始终先锋队的助力,打退敌人的数次进犯和“围剿”。
彭德怀在毛主席提起苏振华时,总是忍不住夸奖:“当初小小的放牛娃,却有如此大的潜力,实乃我军的幸事。”而主席听闻其在战斗中的表现后,也是赞赏有加。
很快,苏振华跟随罗瑞卿抵达华北敌后根据地,为抗日战争做出极大的贡献。而在解放战争中,他又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政治委员,杨得志一同率部参加战役,被称为“最会打仗”的政委。
不止是军事能力显著,苏振华的思想认知也是军中的佼佼者。
抗日红军大学开学后,组织上考虑到他在革命时期作出的贡献,有意培养提拔。而他虽然从未接触过笔杆,但学习期间却异常努力,最后甚至还留任抗大做指导员。
要知道抗大是培养我党打破抗战骨干的重点单位,因此,苏振华的能力可见一斑。毛主席还夸他是“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
新中国成立后,苏振华更是马不停蹄地进行解放工作,先是领军驻扎在贵州地区,负责大西南的剿匪工作,初见成效后,他又被委任组建中国海军部队的要职。
要知道,自我军成立以来,“海陆空”三军中两个军种都是缺乏的,导致我方在一些特殊的战役中,占据劣势。因此,建国后,毛主席提出首要任务:加强国防建设。
空军有刘亚楼,而海军的重任则寄托在苏振华的身上。
1958年,毛主席在会议上说:“我始终主张要建立一直强大的海军部队。像蒋介石那样一吹就跑的海军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与超强的战士素质。”
苏振华心中清楚,中国海军必须有质的飞跃,才能使中华民族免收外地的入侵。他不知疲倦地投入到工作中,而且还邀请中国科学院的张劲夫、钱学森等科学家,虚心请教关于核潜艇的建造问题。
1958年10月,苏联专家同意在核潜艇技术上,给予我国援助。苏振华与周总理协商后,决定出访苏联。然而,在临出发前,周总理认为有些细节需要完善,叫他回去一起协商。
然而,意外发生了,那架苏振华本该乘坐的飞机在伊尔库茨克上空突发爆炸,车上人员全部遇难。而他在为遇难者哀悼的同时,也为自己躲过一劫而心有余悸。
不过,苏振华最后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前往苏联的飞机,“取经”回来后又投入到核潜艇的研发中。但是,他对国家作出不小贡献的同时,却不得不忽视家庭。
因此,这才有了苏振华的三次婚姻。
情路坎坷遇真爱
第一位是母亲当初为苏振华娶来的妻子,名叫余姣凤。他们之间有过一个儿子,但无奈他参战之初四处奔走,渐渐失去与家人的联系,因此村庄中流言四起,传他已经“战死沙场”的谣言。
余姣凤见自己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无力分辩,最后抑郁而终。而苏振华衣锦还乡得知妻子惨死,不由得恸哭,亲手为其建了坟墓。
第二个是孟玮,是他在抗大时期结识的女同志,两人情投意合,成为了革命夫妻,还接连生下6个儿女,家庭美满,其乐融融。
然而,对苏振华而言,国家要远大于家庭。尤其是建国后,更是鲜少回家,他与孟玮逐渐失去交流,最终不欢而散。
经历了两次婚姻的挫伤,苏振华已经丧失对婚姻的期望,甚至一度拒绝好友的介绍。直到48岁时,毛主席劝说:“老苏啊,既然离婚了就要重新找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
他重拾对婚姻的信心后,与25岁的陆迪伦相识。两人不仅有相同的爱好,而且对革命的见解也是如出一辙,最终不顾世俗的偏见,结为夫妻。
此后,陆迪伦成了苏振华的贤内助,不仅善待之前的儿女们,还生下了两个孩子。他们始终恩爱如旧,家庭氛围也是格外温馨。
然而,苏振华由于工作强度太大,最终突发心肌梗塞而去世。而陆迪伦因为仰慕他的卓越功绩,才决定尽毕生之力,为默默奉献的丈夫撰写《苏振华传》。
1987年,陆迪伦终于完成这本巨作。里面不只有苏振华的生平事迹,更倾注她对故去丈夫的思念。2012年,苏振华的一百诞辰前夕,陆迪伦逝世。
后记
苏振华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在改变自身命运获得荣誉的同时,也为改变劳苦大众的命运而做出贡献。他的名字将永远留在革命斗争的丰碑上,也会留在海军的建造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