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表2023年清宫图(曾入藏上博的吴氏藏玉有多绝)
古天一2023春季拍卖会于今日在北京凯宾斯基饭店拉开序幕,并将于6月15日-16日举槌。本次拍卖为广大藏家朋友们带来六大专场,涵盖玉器、藏传佛教艺术、瓷器、文房杂项、古代家具、中原佛造像等诸多品类,将奉上一场精彩的艺术盛筵。
精选拍品
Lot 1042
元代 白玉高浮雕双螭龙璧
D 9.3cm
估价:RMB 650,000-850,000
来源:台湾古香堂旧藏
此件玉璧,圆形,以上好白玉雕琢而成。高浮雕双螭龙,形态生动威武,极富灵气。龙生九子,螭为幺,无角,好险勇猛。此件白玉高浮雕双螭龙璧,良工优材,高浮雕气韵生动,值得宝藏。
Lot 1082
清代 青黄玉琮
H 5.5cm;6.8×6.8cm
估价:RMB 550,000-750,000
著录:《古玉图考》,吴大澂。
来源:吴大澂、吴湖帆旧藏,上海博物馆退赔。
记录:中贸圣佳2017秋季拍卖会 曾谙-江南文人旧藏专场 LOT2515
此黄玉琮乃海上收藏世家吴氏家族(吴大澂、吴湖帆祖孙)旧藏,《古玉图考》著录,曾入藏上博,来源显赫,流传有序。
《古玉图考》成书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该书不分卷,考说古玉四十余种近二百件,图文并茂,图由大澂族弟吴大桢绘制,图后按类附器物尺寸、名称、用途、年代的文字说明,内容丰富,直观易晓。此书至今在玉器研究、收藏界仍有巨大影响力。
上拍之黄玉琮即吴湖帆直接继承自其祖父吴大澂之旧物,著录于《古玉图考》,书中“黄琮八”即是此琮。囿于时代所限,《古玉图考》里图像玉器皆为线描图,多数器物的线描图跟实物略有差异,此类现象在很多古代著录甚是常见。是琮黄色玉质又有红色沁,书中标注“黄琮八”为“黄玉有璊斑”,“玉赤色谓之‘璊’”,“璊斑”即今天我们所谓的红色沁。
此琮首现市场于2017 年中贸圣佳秋拍“曾谙——江南文人旧藏专场”, 据了解,此批拍品皆直接得自于吴氏后人。专场LOT.2511——LOT.2526 皆为吴大澂、吴湖帆旧藏之物,黄玉琮为LOT.2515。
琮内璧写有“553461”白漆编号,外侧贴有“帆436、3-17”红白纸标签。经多方考证查阅,此两类编号、标签乃是当年吴氏家藏查抄入藏上海博物馆的标识。白(黑)漆之数字编号是上博查抄入库之编号;红白纸标签写有“帆”字样,表明器物来自吴湖帆处,“3-17”等数字是器物的具体编号。近些年,吴氏旧藏(带有上博标签、不仅是玉器)在各大拍卖偶有出现(据了解委托方皆是直接来自于吴氏后人家属)大约有四批次。
除此之外,吴氏藏玉如今最大宗者,应藏于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据馆方考证,1927至1928年间共入藏吴大澂旧藏玉器二十七件,大约至少有四件著录于《古玉图考》。
2017年12月苏州博物馆举办“梅景传家——清代苏州吴氏的收藏”,包括故宫、上博、南博、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等海内外十数家博物馆的吴家旧藏得以在吴氏家乡苏州重聚,有书画、青铜器、文玩等,其中包括数件玉器,展后又各奔东西,吴氏旧物不复聚,散落天涯矣。
吴氏藏玉流落私藏者,寥若晨星,黄玉宝琮,几为最佳者也。其经数千年埋没,至迟清季已面世,长期盘摩赏玩,玉质脱胎换骨,沁色灿若红霞,宝光内敛温润。前历吴氏三代递藏,浩劫中入上博,而后出复归吴家;其物虽微,却影射出近现代史之沧桑巨变,见证百余年收藏世家之兴衰,诚传奇哉!祈望今有识藏家宝之、藏之、传之。
Lot 1112
清代 白玉雁
H 5.2cm;L 6.5cm
估价:RMB 800,000-1,200,000
来源:台湾江氏藏家旧藏
白玉为材,圆雕制作,玉质莹润致密,光气纯熟,尾部微沁。整体圆雕作大雁造型,尖喙,圆眼,目视前方,羽翅敛于两侧,雁羽细密,给人以沉静之感。底部雁掌雕刻造型及身上游丝刻画羽毛工艺为典型早期手法。此时期雕刻玉雁仅此一例。
大雁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传说大雁配偶一旦失去,就不再找相配的禽类。同时也寓意着仁心与丰收,十分适合收藏佩戴。
Lot 1154
清代 黄玉双龙大玉璧
D 14cm
估价:RMB 450,000-600,000
来源:台湾藏家旧藏
玉质栗黄,光泽温润,局部有黄沁,扁平环状,器形硕大。双面均以双勾阴线饰两组首尾相交的简化夔龙纹,龙身部分肌理以大斜刀刻画,一蹴而就,线条圆润流畅,体现出娴熟凌厉的刀工。整件玉璧碾琢精细,且有镂空表现,纹饰线条流畅,加之选材黄玉,玉材珍贵,更值宝藏。
Lot 3066
16世纪 铜鎏金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像
H 18cm
估价:RMB 800,000-1,500,000
上师像,是藏传佛教造像中的一个重要门类。上师,从藏文Bla ma一词意译而来,Bla ma一词还有最上、殊胜、师长、恩人之意,而我们通常熟知的“喇嘛”即是他的音译。汉传佛教中有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藏传佛教认为,上师将佛法的真谛言传身教于弟子,是修行者证悟的引导者,其身份地位与佛等同,因此藏传佛教除了皈依佛法僧三宝之外,重视对上师的皈依,故有四皈依之说。藏传佛教也被称为喇嘛教,可见喇嘛,即上师,在藏传佛教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现存一世噶玛巴的造像数量并不多,这尊造像鎏金厚重,品相完好,铜质莹润,在现存上师像中无疑属于难得的精品之作。此像具有鲜明的面部特征,人物的额头较窄,帽子下面露出的寸发用短线凿刻而成,曾被染成黑色,颜料大部分剥落。人物的眼睛呈枣核形,眼角微微上挑,眼睛不大但极富神采,炯炯有神注视前方。整个面部以颧骨部分最宽最高,鼻子与嘴较为突出,从侧面看尤为明显。嘴唇厚而大,残留红色颜料,衬托出人物的威严。杜松钦巴大耳廓,厚耳垂,脸颊瘦削,下颌方而长,具有奇异的骨相,头戴象征着噶玛噶举黑帽一系的帽子。由于这件作品为铜鎏金,既无彩色也不像绘画方便绘制出华丽的装饰,但能够清晰看到法帽的样式,为平顶折檐构造,正中有菱形装饰,为典型的噶玛噶举派黑帽式样。传说杜松钦巴的黑帽由空行母的发辫编成,能聚集一切诸佛之事业。
与其他作品相比较,可以看出这尊铜鎏金像体现了精湛的写实技艺,工匠着力刻画出杜松钦巴的肖像特征,同时展现了一位高僧的庄严法相,加上疏密有致的錾刻,打磨光滑的表面和厚重明亮的鎏金,使得造像展示出精致而华丽的风格,密实的封底,手法娴熟高超,保存完好,堪称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西藏上师像精品。(撰文:张雅静 藏传佛教美术史学者丨节选)
Lot 3067
18世纪 巴沽拉尊者唐卡
84×47cm
估价:RMB 500,000-900,000
著录:Himalayan Art Resources, item no. 24793.
本幅唐卡中巴沽拉尊者以放松的姿势坐在露出地面的岩石上,右手抱着一只棕色的鼬鼠,嘴里塞满了满足愿望的珠宝。鼬鼠是财富的象征,意味着他将为任何寻求走佛教道路的人提供物质必需品。左手当胸拈宝珠,这是藏文典籍里巴沽拉尊者的经典形象。尊者头顶无发,面庞慈宁,额际高广,表情宁静,相容威严端庄。面相写实深刻,五官清晰、细腻,身着对襟袈裟,衣纹层次分明,线条自然流畅,衣饰边缘满饰花纹,纷繁富丽。罗汉身着长袍袈裟,坐于岩石之上。在巴沽拉的右边,侍者身穿长袍,手持如意。这幅画的背景画了三个小插曲,展示了巴沽拉的生活故事。唐卡的左下角一座高大的双层楼阁,楼阁飞脊,金瓦覆盖、雕梁画栋,表现了明显的中原建筑特征。
此幅唐卡最为特殊的地方在于双层楼阁的左下角落款:“臣丁观鹏恭绘”,钤“臣观鹏”、“恭画”两方印。这种典型的中原绘画落款特征,在西藏唐卡中极为罕见。丁观鹏是清代著名的宫廷画家,擅长画诸佛菩萨圣像,唐卡的落款经仔细辨认与作品本身年代一致,与丁观鹏常见的绘画作品落款内容相同。但是,这幅唐卡的风格与丁观鹏常见的作品截然不同,且人物绘画方式与丁观鹏的绘画技法不同,属于明显的藏式绘画作品。
查阅诸多资料发现,关于本幅唐卡的作者,从绘画风格来看较大可能出自西藏绘画大师卡兹拉索之手,与杰夫·瓦特所统计的卡兹拉索作品极为相似。有文献证明,卡兹拉索在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曾伴随达擦活佛进京参加乾隆皇帝七十大寿庆典。作为乾隆朝罗汉画的代表人物,我们有理由推测卡兹拉索在北京时看到过丁观鹏的绘画作品,这幅唐卡可能是卡兹拉索为了向这位十八世纪著名的宫廷画家致敬而创作。
这幅唐卡代表了18世纪汉藏佛教绘画艺术的交融,丰富的自然风光、人物、建筑等这些汉传佛教绘画中的模式化元素,被西藏工匠变形、移植、重组、创新,形成融合汉藏艺术风格的新作品,充满了新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唐卡设色清新,工艺精良,既有汉式绘画的自然和优雅,又不乏藏式绘画的装饰性特征。尤其是人物的刻画,是画家着意用力之处,十分的精雅生动,实为藏传佛教罗汉唐卡之佳作。
Lot 3068
12-13世纪 合金铜嵌银嵌红铜狮吼观音像
H 13.5cm
估价:RMB 600,000-900,000
此观音像脸型圆而饱满,头束高髻,上有化佛标志阿弥陀佛,弯眉大眼,上眼睑微微下垂,俯视的眼神表达出遍观众生与慈悲沉静的神态,脸颊圆润,嘴角上弯。脸部线条柔而不弱,细而劲利,塑造出精致美好的五官。菩萨上身赤裸,胸前嵌银垂挂颈饰和璎珞。下身着裙,裤裙上嵌银和红铜小圆点。左腿盘起,右腿屈膝立于台座,呈放松的轮王坐姿,优雅的动态中体现出微妙的平衡。
右手搭于右膝,左手呈按压台座的姿势,指尖微微翘起,优美灵动。观音坐于狮背上承托的台座,下方的狮子四肢呈蹲伏姿态,直视正前方,威猛有力又憨态可掬。狮子的四足踏仰覆莲台座,上沿饰以细密的连珠纹,莲瓣扁圆,上下一一向对。材质为合金铜质地,铜质细腻,铜色明亮。身材秀美,肩膀宽阔有力。帕拉造像以俊秀柔美着称,此件观音菩萨形态古典,样式简洁,菩萨之活力及优雅彰显,表现力突出,为早期合金铜造像艺术之佳作。
Lot 3069
14世纪 玛吉拉准唐卡
40×29cm
估价:RMB 800,000-1,500,000
本幅早期唐卡内容非常特别,不是传说与神话中的佛菩萨,是一位实实在在、通过苦修成就的西藏妇女,这的确是神一般的存在于西藏佛教史之中寥寥无几的伟大的女性修行祖师。她屡屡被称颂的功绩之一,就是超越了她的师父—创立“觉域派”的印度大成就者“帕当巴桑吉”的功绩,她对“觉域”理论进行实践发展,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体系,成为姆觉女传系的创始人,又被其他教派吸收发展,使该派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在西藏传承至今。该派传承者都是女性。
“觉”的形式非常独特,以一种十分悠扬抒情的吟唱形式,传达断离世俗疾病与烦恼之理。女传系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的情感,轻柔的吟唱,深得信徒喜爱与追随,甚至跨越藏区,在印度、尼泊尔等地发扬光大。
觉,藏文字面意为“断”,修持此教派,能断离世俗生活之苦痛。玛吉拉准空行母是“般若大佛母”的化身,她到藏地弘法度生的事,在《文殊本续》及《般若清浊差别品》中都有着清楚的授记。她一生致力于弘扬觉域《能断教授》,培养了众多弘法人才,九十九岁那年圆寂。
玛吉拉尊位于画面中央,身呈白色,一面二臂三目,头戴五骷髅冠,右手举达玛汝法鼓,左手摇铃于腰间,裸身,颈挂璎珞,钏镯具足,蜷右足而舞立于莲台之上,身后为圆形身光。四周布红、黄、白、绿四色身空行母,均身披帛带,腰系虎皮裙,呈舞立姿,右手举持钺刀、左手持金刚铃。
整幅唐卡用色极具特点,画面以红色和蓝色色调为主,玛吉拉准祖师裸身舞姿立于彩虹组成的红色明点之中,浮现在深蓝色的背景之上,温暖明亮。画师用不同冷暖、纯度、明度巧妙组合搭配,精心组织不同面积的色彩进行布局,从而创作出丰富独特的色彩关系。画面采用一组或多组对比色,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橘色与蓝色为色相环上主要三组对比色,通过明暗、鲜灰的调节,画面整体气氛和谐统一。这种表现玛吉拉准祖师的形式在拍卖场上还是第一次出现。 且保存状态完好,品相一流,实为一件不可多得的早期唐卡精品。
Lot 4040
清康熙 青花“万寿纹”观音尊
“大明成化年制”款
H 54.5cm
估价:RMB 500,000-600,000
单纯以“寿”字为纹样,是康熙朝官窑所创的独特装饰手法。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中有一件康熙朝青花万寿尊,为康熙御窑少见之大器。全器共书写一万个“寿”字,以表万寿无疆之美意。
本品体量虽不及万寿尊,但较一般的观音瓶颇丰,是为尊形。盘口,束颈,丰肩,鼓腹下敛,底足外撇,线条流畅优雅。其胎体厚重,器内满釉,除口沿及足部饰一周菱格纹外,全器书有30行篆书单字及其同义异体字或变形“寿”字。通篇的“寿”字通过缜密安排,井然有序,字字工整,使此尊尽显庄重非凡。
此尊上排布的文字,以“寿”字为主,间以各种“寿”意组合字,还有各种象形、会意造字成的“寿”,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令人叹为观止。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万寿尊”为康熙皇帝过万寿节时御窑厂敬献的礼品,本品应同为祝帝寿之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清宫旧藏清康熙青花万寿瓶,与本品器型、纹饰、尺寸、款识皆极为相类,可资比较。
Lot 4071
明代 湖田观音像
H 25cm
估价:RMB 550,000-700,000
青白釉观音瓷塑极为罕见,如本例之隽美精妙者,全球馆藏中亦属凤毛麟角,惟见首都博物馆及常州博物有同水准作品。惟见首都博物馆及常州博物有同水准作品。
观音袒胸赤足,头戴冠饰,头、胸、腕均披璎珞飘带。面相端庄安祥,宽额丰颐,弯眉细目,丹凤眼微倪,秀鼻小口,樱桃小嘴略露一丝微笑。双手结定印,手腕戴环钏,跣足,坐于石崖之上。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态优美,为水月观音像坐姿。观音面前为善财童子,净瓶和小鸟分列左右。石崖处施青白釉,釉质滋润,有冰裂纹,其余部分都为涩胎。胎质细腻白皙,如肌肤之美,静如秋月,素若莲花。
Lot 4106
明代 白地褐彩锦地开光花卉纹大罐
H 28cm
估价:RMB 900,000-1,500,000
备注:本件拍品附上海捍真热释光鉴定报告
罐浅口,丰肩,鼓腹,腹以下渐内收,矮圈足,足内底浅露胎。黄色胎,胎质坚密,器型规整,线条流畅,造型丰满。器身满铺褐彩六菱锦地纹,排列规整,采彩吉州常用的对称开光形式突出主题纹饰,锦地与开光疏密适宜。肩部饰有一道宽褐彩弦纹和两道细褐彩弦纹,弦纹内画回纹和卷草纹。腹部饰褐彩六菱锦地纹,对称描内细外粗褐彩如意纹勾画开光,开光内饰一丛枝繁叶茂的褐彩花卉。
腹下部饰有一道宽褐彩弦纹和多道细褐彩弦纹,足底无釉。纹饰内容简单而突出,表现形式丰满而多彩,画工规整而细腻,严谨而活泼,特别是其纤细的线条,犹如工笔画一般,充分体现出精湛的艺术功功,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不乏为吉州的精品代表之作。
Lot 4125
明代 乌金釉蓝毫盏
H 7cm;D 13.2cm
估价:RMB 800,000-1,500,000
来源:2020西泠印社秋拍《重要瓷器专场》,LOT 1924
盏口沿包边,束口,斜壁下收,圈足。通体施黑釉,外壁釉面接近圈足,底部露黑褐色胎。釉面较厚,可见万千银毫遍布其上,有斑斓的五彩光晕,光照时呈现幽蓝色,犹如暗夜之灿烂星光,是兔毫盏中的顶级釉色。
建盏釉色黑润,可与茶沫的牙白色互相辉映。是以蔡襄在《茶录》中写:“茶色白,宜黑盏。”又因其胎骨厚重,可保茶汤温热而不烫手。同时口沿的束口造型便于掌握注水量,握持感好。徽宗在《大观茶论》盏项中对兔毫盏极为推崇,认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这种兔毫盏是黑釉茶盏中窑变类名品,历来备受追捧。
本器呈现的束口盏型是建盏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有仕敷包裹,其外盒纸面上写有“禾天目”,可见曾流传于日本。宋元时期,一些日本僧人在浙西天目山一带求法,归国后便将中国的茶文化、茶道具一并带往,“天目”即为对黑釉茶盏的称呼。《五百罗汉图》中有一处“吃茶”场景,即为当时僧人吃茶画面。2016年香港苏富比曾上拍过一例,与本品类似。
Lot 5079
清早期 竹根雕东方朔
H 18.5cm
估价:RMB 600,000-800,000
出版:《竹缘匠心 明清嘉定竹刻精品》上海嘉定博物馆等编 页82-83
竹根雕东方朔,圆雕而成,东方塑据石而坐,束发长髯,宽额丰鼻,双目清光炯然有神,口微张而齿舌毕现,若笑若言,岸帻拂拂,道袍启处露乳袒胸,尽显雅量高致,一手倚石,一手执桃枝,神态蔼然。石依竹势刳凿深致,而留其斑节若石花,腰悬一芝一葫芦,背作前弓状,衣褶穿插得宜,刀法流畅。整器刻工精湛,人物笑貌、衣纹无不带有飘逸出尘之感。作者施以镂雕、圆雕等多种技法,将东方朔诙谐逗趣的喜感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竹圆雕人物之难在于环围视之皆能合度,举手投足能张驰有度,开相能形完神足方为上品,此东方朔像即是。综合各方面的优秀表现,本件竹雕确属清初典范标杆作品,虽无款识,但无疑出自名匠之手。流传至今,仍保存完好,值得宝藏。
Lot 6033
明末清初 铜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双兽耳兽足活环大尊
“大明景泰年制”款
H 71cm
估价:RMB 1,000,000-2,000,000
此器鎏金大喇叭口,细颈下接丰肩鼓腹,至胫渐收,设小喇叭状圏足样式,另铸三鎏金翼兽形足承托。颈部饰凸起弦纹两道,其上两侧分设耳作蟠龙形,身姿矫健,与足呼应。肩部饰以螭龙纹、焦叶纹,另设三瑞蝙形活环耳。通施天蓝色珐琅釉为地,掐丝填以各色珐琅釉描绘纹饰,喇叭口沿至底部均设缠枝番莲纹,喇叭形足上绘变体蕉叶纹。底落“大明景泰年制”款。全器珐琅填彩饱满,色料纯正,润泽悦目,釉料丰富而明艳,视之令人赏心悦目,加之器型收放得当,姿身挺劲,瑞兽耳线条铸造颇有追慕上古之意,宫廷气息彰显无遗。
Lot 6072
清代 铜兽面双耳尊
H 43cm(连座)
估价:RMB 1,000,000-2,000,000
来源:瑞士日内瓦知名人士收藏,日内瓦亚非博物馆(Asia-Africa Museum. Genève)递藏标签 "Asia-Africa Museum Geneve\ Chou 1122BC",底座刻编号"AMA-3427/83 FANGLEI"
此器器形较大,直口,斜肩,腹下收,圈足式。器四角岀戟,前后面中间置圆雕牺首,两侧置C形兽首耳,下腹中间置C形兽首耳。四面纹饰对称,颈部饰螭龙纹,肩部饰相对的象纹,腹部以凤鸟、兽面纹及芭蕉叶为饰,圈足纹带为相对的夔龙纹。纹饰为浮雕型,上加饰以阴线,下以细密云雷纹衬地。整器器形庄重,气势磅礴,纹饰精工考究。
罍是礼器中的酒器,《广雅•释器》解释罍为“罇也”。罍是籀文,小篆本字作“櫑”,《说文•木部》曰:“櫑,龟目酒尊。”在《诗经•小雅•蓼莪》有:“缾之罄矣,唯罍之耻。”毛亨传记:“缾小而罍大。”《周礼•春官•鬯人》言:“凡祭祀社壝用大罍。”可知罍是大型容酒器。而《仪礼•少牢馈食礼》又有:“司空设罍水于洗东,有枓。”可知罍也兼用水器。文献有罍与壶之比,《尔雅•释器》郭璞注:“罍形似壶,大者受一斛。”在金文中,亦有铭文两者并称,因此推测,罍和壶为容量大小不同的组合容酒器。罍器形可分为圆、方两大类,满工饰大兽面纹的方罍气势最宏大,风格最华丽,数量最稀少。
Lot 6084
清乾隆 御制碧玉缠枝花卉纹五供
烛台H 36cm;花觚H 26cm;炉H 29.5cm
估价:RMB 1,000,000-2,000,000
2000年3月22日纽约苏苏富比LOT 25,46000美金(RMB:380,806)
五供为青玉打造而成,下乘铜鎏金掐丝珐琅底座。炉为鼎式三足朝冠耳炉,拱形盖,盖钮作莲花形立体饱满。盖身与炉身呈瓜棱形,满饰缠枝莲纹。三足与炉身连接处亦作莲花形装饰。烛台与花觚皆饰缠枝莲纹。整体选材精良,器身纹饰繁丽奢华,整体保存完整,是十分罕见的完整套装。
五供是供奉或祭祀用器,包括一对花觚、一对烛台和一个香炉,其造型多仿制青铜器,在清代乾隆朝较为流行。五供又称“五献”,是将香、花、灯、水、果五种献祭品献于神坛之上。香插于炉中,可上达于三境十天,下彻于九幽五道。花插于花觚,奉献诸天异境奇花。烛台点灯,使天界、地狱、我身俱光彻。水为奉献诸天之宝浆,涤炼阴魂,恢复真形。果为奉献诸天的琼林珍果,并有结果而收之意。
Lot 6092
明代 黄花梨圈椅一对
H 101cm;60×46cm
估价:RMB 900,000-1,500,000
此对圈椅为苏作风格,椅弧形椅圈自搭脑伸向两侧,通过后边柱向前顺势而下形成扶手。背板稍向后弯曲,形成背倾角,颇具舒适感。四角立柱与腿一木连做,“s”形联帮棍连接椅圈与座面。席心座面,座面下装壸门卷口,雕卷草纹。腿间管脚枨自前向后逐渐升高,称“步步高赶枨”,寓意步步高升。
圈椅为常见椅式,由交椅演变而来,上半部还留有交椅的形式。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背板由一木所出,都做成“S”形曲线,是根据人体脊椎骨的曲线制成的。座靠时可使人的臂膀与后背都倚着圈形的扶手和背板,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圈椅的设计也把中国人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观“天圆地方”融入到了其中,是方与圆完美结合。
Lot 6111
清代 铜鎏金菩萨立像
H 15.5cm
估价:RMB 400,000-6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