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1922年朱德拜访陈独秀要求入党)

1922年8月的一个午后,朱德和好友孙炳文冒着烈日,在上海闸北一间房子内,找到了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的陈独秀。

他们坦诚地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和来意,提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陈独秀思虑良久,对着眼前这两个目光殷切的年轻人,摇了摇头,开口拒绝了这一要求。

朱德眼中希望的火苗顿时熄灭了,外头烈日炎炎,他觉得如同身处冰窖之中。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旧军阀身份,如今成了追求新理想的最大阻碍。

旧军阀中走出的革命家

朱德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困的佃农家庭。

朱德照片

父亲为了供出一个读书人,节衣缩食将小朱德送进了私塾。

朱德的启蒙先生席国珍是一位饱学之士,在中国古典文化方面造诣颇深。

席国珍先生对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十分愤懑,经常在课堂上纵论古今,抨击时弊,批判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受到老师的影响,小朱德自幼爱恨分明,救国救民的念头从这时候开始在他心里萌芽了。

成年后,朱德考入了一所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体育教员。

他渴望教书育人,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努力实现教育救国。

然而残酷的现实很快打破了他的幻想。在认识到了社会黑暗和时局动荡的根本原因后,朱德毅然决定投笔从戎。他借了一笔钱,跋山涉水从四川来到云南昆明,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

从军校毕业后,朱德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反清运动中。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复辟帝制后,他又加入了护国战争,并屡建战功。

朱德与云南陆军讲武堂部分同学合影

1922年1月,朱德调任为云南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厅长,成了川滇一带小有名气的军官。

然而护国战争的胜利,并没能改变旧中国的现状。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中国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军阀常年混战争斗不休,百姓大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民不聊生。

作为滇军将领,朱德身不由己,被迫卷入了军阀之间的战争。虽然在军事上多有建树,但他内心深处从来没有真正感到快乐过。

当初弃笔从戎,是为了救国救民,而不是充当军阀争权夺利地走狗。

朱德苦闷难当,经常扪心自问:“为什么我的生活会这样空虚和毫无意义?这难道就是我多年为之奋斗的结果吗? ”

他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条挽救旧中国于水火之中的道路,却觉得前方迷雾重重,毫无方向。

就在此时,国际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彻底改变了朱德的想法。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此诞生了。

随后国内爆发的五四运动,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与此同时,无政府主义、互助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身在川滇的朱德也接触到了克思主义,他因此萌生了出国学习、寻找革命真理的念头。

就在此时,他一位志同道合的好友发来了邀请。

那个人就是孙炳文。

摆脱束缚 追求新生

孙炳文比朱德大一岁,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早年参加过同盟会,担任过《民国日报》主笔,曾经参加过刺杀清摄政王载沣的秘密行动。

1917年春,朱德在李贞白介绍下认识了孙炳文。

两人一见如故,成了莫逆之交,约定一起出国学习。

1918年,朱德和孙炳文在泸州合影

1921年,孙炳文偕妻儿离开四川去北京,在北京大学任教。

期间,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一定的了解,立即给远在四川的朱德写信,催他速来北京相见,共商革命大计。

此时刚好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加速了朱德与旧军阀决裂的进程。

1922 年春,被逐出云南的唐继尧乘滇军响应孙中山号召出动北伐之机,卷土重来,率军攻打昆明,对朱德等反对过他的滇军将领发出通缉令。

1922年3月,时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的朱德逃离昆明。

他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历经艰难后,终于在5月中旬回到了四川与家人团聚。

安顿完家里的事情后,他就启程去了北京。

这次逃亡,从过程上来说是痛苦的,但就精神上而言,对朱德而言却是一件好事。

长期以来,束缚在他头上的“紧箍咒”终于解开了:“借着唐继尧的毒手,将封建关系替我斩断”。

朱德从此彻底摆脱了旧军队的一切羁绊、束缚,从此走上了全新的革命之路。

1922年7月初,朱德抵达了北京火车站。他雇了一辆黄包车,直奔宣武门方胡斋胡同而去,见到了孙炳文。

好友重逢,格外高兴。

朱德对孙炳文描述了自己这段时间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底层百姓的悲惨生活。他满怀哀切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么悲惨。”

接下来的几天里,孙炳文陪朱德到处游览、考察。途中,他给好友介绍了当下中国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

孙炳文告诉朱德,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俄国革命成功的布尔什维克式的新式政党,之前发生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领导人均是共产党员,而大名鼎鼎的李大钊,正是创始人之一。

朱德对此很感兴趣,他问孙炳文:“我也想加入。你能介绍我和李大钊见面吗?”

然而当二人满怀热情地赶到李大钊工作的北京大学红楼,却发现他人不在北京!

无奈之下,孙炳文提出去上海找另一位创始人陈独秀。

8月中旬,两人顶着骄阳来到了上海。

朱德在上海

一次挫败的入党申请

到达上海后,朱德和孙炳文先去拜见了孙中山。

当时由于粤军将领陈炯明发动武装叛乱,孙中山被迫来到上海暂居

孙中山对朱德十分欣赏,提出支付十万军饷,让他等组织滇军到广东攻打陈炯明。

朱德对孙先生的处境深表同情,可他实在不想重蹈旧辙,因此婉言谢绝这一建议,并表明自己将去欧洲学习。

孙中山见状,也没有勉强朱德,反而建议他去美国学习,因为美国没有封建历史。

可是朱德表示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洲最强大,所以自己一定要去欧洲。

在后来回忆起这次见面时,他曾说道:“孙中山要我去广东打陈炯明,我拒绝了。他又要我到美国去,可是我的兴趣是去德国研究军事科学,亲眼看看世界大战的后果。”

拜见完孙中山之后,朱德和孙炳文在闸北一间房子里,找到了陈独秀。

朱德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满怀希望地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

陈独秀听完后,陷入了沉思。

中国此前十多年来的军阀混战带来的灾难,始终无法从他的心头抹去。如今一个远道而来的旧军阀将领,却突然提出要加入“穷人的党”,陈独秀觉得诧异无比。

在沉默过后,他婉转地拒绝了这一请求:“要加入共产党,就必须以工人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并随时准备为此献出生命。对于你这样的高级旧军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再经过长期的锻炼和考验,共产党才会接受。”

陈独秀照片

这番话如同一捧冷水,浇在了朱德头上。

以至于十多年后,他还对这次挫败记忆犹新:“那些日子我感到十分绝望、混乱,我觉得自己一只脚站在旧秩序中,另一只脚却不能在新秩序中找到立足之地。”

按理说,像朱德这样的国民党军官主动上门投诚,要求入党,应该是很受欢迎的,那么为什么陈独秀会直接拒绝呢?

这与朱德的经历有关。

他曾在旧军队中身居高位,结过四次婚,身上带有浓烈的旧习气,陈独秀觉得很难将其改造为“纯粹”的共产党员。如果接受他入党 ,在群众中将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此外,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了严格的入党条件:须有一名党员介绍于地方执行委员会,再由地方执行委员会层层上报,最后审查通过,才能正式成为党员。

很显然,此时的朱德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因此,不管他如何表达自己的决心,最终都没有打动陈独秀。

不过临别时,陈独秀还是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以及自己撰写的几本书籍送给朱德,并勉励他好好学习马克思主义。

远渡重洋追求理想

朱德和孙炳文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带着满腹委屈与失望,默默离开了陈独秀的小屋。

但是他们二人并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商量着到马克思的故乡欧洲去,学习革命理论。

1922年9月初,朱德与孙炳文登上了“阿尔及尔”号邮轮,漂洋过海,奔赴法国。

在巴黎期间,他们寄住在一位中国商人家里。

朱德与孙炳文(站立者)在柏林合影

有一天,这个商人无意间提到:“听说巴黎有一个中国留法学生团体是共产党,在宣传鼓动革命。”

朱德连忙追问:“那他们在哪里?”

商人说:“这我也不清楚,明天我带你们去认识我的一位朋友,他会告诉你们的。”

第二天,他们在这位热心人士的带领下,来到那位朋友家里。

原来这个中国留法学生团体名叫“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是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张申府受陈独秀的委托建立的,它的负责人之一正是周恩来。

不巧的是,周恩来此时刚好去了德国柏林,不在巴黎。

这个意外的消息,再一次点燃了希望的火苗。他们决定立刻动身,去柏林找周恩来。

在路上,朱德还是满怀担忧,他问孙炳文:“周恩来会不会和陈独秀一样,因为我过去的经历拒绝我。”

孙炳文笃定地说:“不会。依据我对他的了解,他与陈独秀不同。”

就这样,他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柏林近郊瓦尔姆村皇家林阴路的一幢寓所里,见到了年轻的周恩来。

周恩来很热情地将这两位远道而来的中国同胞请进门,为他们端茶倒水。

一阵寒暄后,三个人很快成了好友。

朱德用浓重的川北口音,完整地说明了自己过去的经历,包括他是如何逃出云南, 如何会见孙中山,如何在上海被陈独秀拒绝,又是如何为了寻求自己的新的生活方式和到欧洲。

谈话最后,他郑重其事地表示:“我决心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再回到旧的生活里去。”

周恩来聚精会神地听完了一切,他被朱德的执著深深感动了,邀请二人留下用餐。

在随后的相处中,三人就国内外形势、中国革命的前途等问题畅谈见解,聊得十分投机。

周恩来很快说道:“我愿意做你们的入党介绍人,在国内党组织批准以前,接收你们为候补党员。”

孙炳文和朱德和激动地热泪盈眶,走上前握住周恩来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朱德更是喜极而泣:“我闯荡半生,今天得遇知己,终于修成正果了。”

朱德(右三)在德国哥廷和四川籍中国留学生的合影

永远记载在中共党史之上

1923年11月,周恩来就朱德入党一事向张申府做了请示。

张申府认为英雄不问出处,共产党需要新鲜力量,所以马上就同意了朱德和孙炳文的入党申请。

他晚年回忆起此事时,曾这样描述当年的朱德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朱德过去是军人,但他抛弃了优裕的生活,到欧洲寻找新的革命道路。他谦虚诚恳,热情很高。他的革命愿望是强烈的,对党十分忠诚,对同志也是一样。”

一年后,张申府回到中国,在与陈独秀相见时,把介绍朱德入党的事作了汇报。

这一次,陈独秀没有再发表任何反对的意见。

此时国内已经开始了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也明确指示中共要参加军事运动。

时移世易,一个国民党军阀出身、擅长指挥作战,又强烈要求入党的有志之士,是共产党此刻最需要的有生力量。

张申府照片

在经历了一番挫折后,朱德终于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在中国共产党员的名册上,终于有了他的名字。

从此,他抛弃了旧我,开始了最有意义的革命的新生。

在德国游学期间,朱德花了大量时间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

据一位中国留学生回忆:“有次我去他家,还看见过他在读《共产党宣言》。他常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只有走共产主义的道路。他虽没有说自己是党员,但我们都知道他是。”

1925年春,共产国际想从旅欧的中国同志中选一个人去苏联学习。

朱德作为职业军人,早就梦想去莫斯科学习军事理论,可是他的申请一直得不到组织批准。

对此,他既焦急又不解。

1925年3月7日,朱德给从德国到苏联的李季和陈启修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地请求他们帮助自己赴苏联学习军事。

在信中,他说道:“或是我党员资格太差;或是我行动太错;或有同志中不了解我的,说我是军阀官僚,终不能做一个忠实党员。以上种种疑误,是我的环境使然。不明我的真相的人,决不晓得我是一个忠实的党员。”

李季和陈启修被朱德的真诚打动。

三个月之后,他前往苏联的申请终于得到批准。

在苏联,他和来自法国、德国的40多名中国革命者一起,在莫斯科郊外的莫洛霍夫卡村庄在接受军事 练,学习城市巷战、游击战的战术。

1926年7月12日,朱德乘坐海轮回到祖国。

他来到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的秘密机关,在时隔四年后,再一次见到了陈独秀。

这一次,陈独秀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并给他提出了两个工作选择:一是去四川杨森处做统战工作, 争取杨森易帜支援北伐;二是去广东,准备北伐。

朱德选择了去四川杨森的护国军中工作。

次年8月1日,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爆发。

朱德作为领导者之一,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油画

从此,他成为了中共武装斗争的主要领袖之一,并在往后的岁月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才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为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勋,用一生履行了当初入党时立下的承诺。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温读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5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