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子的含义(从汉代舞狮)

引言:

舞狮是我国一项源远流长且非常具有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每逢佳节或庆典,人们都常用舞狮活动来进行庆祝。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体育的大力扶持与发扬,舞狮活动也焕发了新的生机,从内涵到形式进行了新的升级。

在广受欢迎的中国功夫电影《黄飞鸿系列》中,也有专门以舞狮为主题的一部。

其中的舞狮不仅艺术观赏性强,更是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与爱国精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想要探寻舞狮是如何发扬光大并历久弥新的,就要回到汉代去了解传统舞狮的产生以及推动其发展的历史因素。

从“丝绸之路”而来的神兽——舞狮的起源

狮子作为“百兽之王”,其形象从古代起就被应用在各种显示高贵或威严的物品上,如得官贵人或大户人家门口的石狮,都能给人一种权威且强大的印象。

但“狮子”本身却并不是诞生于我国的物种,而是产生自西域国家。

汉武帝时期为了开拓疆土,三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击退了匈奴,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从此西汉将西域纳入管辖并建立了威望,而狮子也正是通过这些国家的进贡而进入我国。

汉朝之前狮子被称为“狻猊”,汉朝之后被称为“狮子”,而这两个名字都是外来词汇。

清朝末期的学者文廷式也有过这样的论证:

“狻猊就是狮子,并不是中国的动物。”

狮子一开始在西域国家是具有神格化的生物,是神力与王权的象征,有着很高的地位,被人们赋予了可以战胜邪恶与丑陋的强大力量。

玄奘法师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将南亚的斯里兰卡称为“僧伽罗国”,其实际含义就是“狮子国”。

西域是在这样的狮崇拜的宗教文化背景下,对中原进行了真狮的进贡。

然而,初期的狮子并没有广泛在民间普及,而仅仅是供皇室贵胄赏玩的珍奇异兽。

而到了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智慧的象征文殊菩萨传播佛法时以狮子作为坐骑。

才使民间的百姓得以认识了解狮子这一形象,也是因此百姓对狮子最初的印象是具有法力的祥瑞神兽。

那么这样的神兽又是如何演变成舞狮这一运动的主角的呢?

虽然文献没有具体的记载,但可以从当时流行的文化艺术形式——“百戏”中推断一二。

百戏种类繁多,其中斗兽、驯兽及象人其中重要的一类,象人是指乐人化装扮演成各种动物进行表演。

《旧唐书》中记载:

“舍利兽从西方来,戏於殿前,……如是杂变,总名百戏”。

在佛教中狮子通常被看作佛法的守护者,并且释迦摩尼本人也被喻为无畏之狮。

而其涅槃后的化身则被称为“佛舍利”,也就是说舍利兽很有可能就是狮子。

这时的西域已经出现了舞狮。随着汉代真狮的传入,狮子也变成了百戏的扮演对象,而逐渐融合演变为了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舞狮运动。

除去民间自由创作的因素外,舞狮得以持续发展也有着其政治必要性。

因为狮子是王权霸气的象征,汉王朝为了向西域彰显其富强国力,也对百戏进行了振兴与发扬,以狮子作为扮演对象的百戏也成为了重要的宫廷表现节目。

舞狮兴起于汉代,迅速获得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并在其后的两千多年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包容与博大的瑞兽——舞狮的发展

舞狮在汉代传入我国后,历经朝代更迭不断发展创新,从古至今始终是受到人民喜爱的传统活动。

南北朝时期,各地割裂,战争频繁,但是相对地民族也得到空前的碰撞与融合,民族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特色。

舞狮也融合了不同民族的特色与文化背景,在中原各处发育成长起来,这也为舞狮的后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内涵,呈现出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信仰。

到了隋朝,舞狮经过南北朝的洗礼已高度发展,成为独立的宫廷表演艺术。

盛唐时期国力昌盛,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有着强大的文化自信,舞狮也称为彰显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五方狮子舞”。 唐代杜佑所著《通典》中记载:

“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五师子各依其方色,四百诗人歌太平乐,舞抃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

其中所描述的就是五方狮子舞表演用的五色狮子,是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化为白青黑红黄五色。

由“引狮郎”所指挥,从东西南北各方向,向居于中心的黄色狮子进行“朝拜”,而着正是象征着强大的盛唐接受着四方使国的觐见朝拜。

盛唐的舞狮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并随着外邦使臣对外输出,使得日韩等地的狮子舞也被打上了中华民族特色的烙印。

宋朝实行重武轻文的国策,世俗文化高度发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发展也得到了较大的促进。

此时的舞狮也受到了世俗文化的影响,不再只是达官贵人才能欣赏的宫廷艺术,而是走进民间,称为各种节日庆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狮活动也从而获得了更加广阔的演出场地与更加多种多样的演出形式,并且添加了武义打斗的内容,从而更加富有表演技巧。

也因此传统舞狮的发展在宋代实现了较大的转折,从宫廷艺术转变为了通俗的民间艺术,其中的民俗与传统的文化内涵开始扎根于人民的心中。

元明时期的舞狮也有着与当时流行的社会文化活动相结合的创新。

元代由蒙古族统治,一方面为了巩固统治打压汉文化,另一方面又为了维持与中原文化的表面和平,也会在重大节日庆典时组织舞狮的活动。

而由于蒙古族本身能歌善舞,使得军队舞狮也十分盛行。

明代的舞狮则与雅乐相结合,增添了灯舞的特色。

明代的市井生活十分热闹,灯节更是盛况空前,其中的“舞狮子灯”作为节庆舞蹈的重要一环,每每表演都惹得人民竞相围看,此时的舞狮也增添了与音乐节奏的配合,广受人民喜爱。

而到了清朝,舞狮除了满足人民的娱乐要求,更添加了武术的元素。

这是因为晚清时期,列强入侵,战火纷争频繁,为了唤醒这头“东方的雄狮”,民间对于学武来抵御外敌的热情空前高涨。

以“广东狮王”黄飞鸿为代表的舞狮表演着,更是将武术技巧融入狮舞中,创立了“武”“舞”相结合的新派舞狮,成为了真正的体育项目。

可以看出,我国的舞狮活动得以不断发展传播,正是我国特色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有容乃大、兼收并蓄——舞狮的根基

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文化有着强大的进取性与包容性。

自开辟丝绸之路开始,就与西域各国有着频繁地交流,在坚持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前提下,又吸收了其它文化的优秀部分,为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而另一方面,佛教等宗教的传播发扬也为舞狮的发展增添了宗教信仰的背景。

狮子一开始是神化的佛法象征,也因此已于被百姓所接受,而转变为祥瑞之兽的象征,从而促进舞狮成为了传统节日庆典的固定活动。

强大的民间基础是舞狮得以长久发展而未被淘汰的重要原因。

舞狮多数在空间广阔的广场进行表演,非常利于寻常百姓进行观看。

同时民间又常有庙会、佛会等各类传统祭祀活动,尤其是明清时期尤为频繁,从而为舞狮提供了更多的表演机会,使其的技巧与内容更加丰富。

另外,各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习惯也使得舞狮传播至各地又增添了新的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

北边境的少数民族往往性格爽朗能歌善舞,使得舞狮活动也更加激烈惊险。

而云南广西一带的少数民族,则为舞狮增添了宗教祭祀的神秘色彩。

不同的少数民族特色,为中原舞狮的发展拓宽了形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由汉代发展而来的舞狮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多元推动。

结语:

舞狮作为我国的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活动,至今仍十分活跃。

它既是一项强身健体的竞技体育项目,又是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可观赏的艺术,是我国绚丽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与我国有容乃大、博采众长的文化发展特色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始终秉承着以自创的文化为主体,去接触,去吸纳其他文化。

舞狮就是这样从一个西域的舶来品,逐渐浸染中华民族与各时代的特色,不断创新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参考文献:

《洛阳伽蓝记》

《旧唐书》

《京都风俗志》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儒林行客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5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