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测名字好坏(古代人名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家国文化)
从古至今,对于中国人来说,取名都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
一个人的名字不仅代表这个人,更代表长辈和家族对于这个人的期望。
甚至在特定的时代意义下,名字还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状态。
其实,中华民族从古代就已经对起名这件事赋予了很大的意义。
古人的取名程序比现代人复杂讲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也更加深厚。
正如清朝文学家唐贞曾说:
“名者,序长幼,辨贵贱,别嫌疑,礼之大者也。”
显然,当时取名不仅要讲究方式方法、长辈期望,还要受到社会风气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而这其中又当属隋朝最为明显。
“名“和“字“两相呼应,相辅相成
名字对古人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因此,父母在取名时都会深思熟虑、小心斟酌。
并且除了最重要的姓名,还有年幼时的乳名以及成年后的字也是他们思考的点。
著名的宋代文学家苏洵有两个青出于蓝的儿子,即我们所熟知的苏辙和苏轼。
其实,他在给两个儿子取名时也煞费苦心。
苏洵在散文《名二子说》中还专门解释过两个人名字的由来: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
由此不难看出,古人对于名字的严格要求和重视。
事实上,古人在取名字时,通常是名为一部分,字为另一部分。
正所谓,“名字相应,互为表里。”
他们对于字的命名,《礼记》中曾有记载: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笈而字。”
也就是说,在普通人家,男子和女子都是在成年的时候取字。
不过在封建古代,男女的地位并不相同,所以男女在取字时也会有不同的规则。
男子在取姓时会加上“父”、“甫”;
而女子则用“母“、”女“。
如此一来,就能在名字上看出男女性别的不同。
比如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字介甫。
就连近现代的陈独秀先生,在取字时也使用了仲甫这样的字号。
另外,古代男子在取名字时十分偏爱“子”和“之”这样的字眼。
这是因为“子”对于古代男性来说是一种尊敬和地位。
在名字中放入这样的字,更能体现名字的高雅性。
比如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字子建。
不仅如此,一个人的字通常还和他的荣誉有关。
著名诗人屈原就曾获得过当朝皇帝的赐字“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而在日常生活中,名和字的功能也是不同的。
在表示谦逊或者是长辈称呼晚辈时会使用名;
而在晚辈或者低阶层面前,则使用字。
除了名字,古人多数还有乳名(也被称为小名)。
这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称。
现代人常说取小名是为了好养活,其实在古代也一样。
著名的窦娥冤故事中,其中有一个人物叫做张驴儿。
他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平安顺遂地长大,故意给孩子取了这种恶俗不堪的动物小名。
至今为止,一些迷信或者是偏远的地方还是会给孩子取这种“好养活”的名字,比如“狗剩儿”、“二蛋”等等。
这种乳名虽然不好听,却能体现出父母爱子的深厚情谊。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名字蕴含的意义不仅是个人和家庭。
很多时候一个朝代的人的名字,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思想。
隋朝在取名字这方面就很好地和社会以及国家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名如其人,更如社稷
在取名时不仅父母的意愿是决定性因素,社会文化同样也有很大影响力。
在隋朝,人们取名时就会被社会各种思想浸染,从而出现具有时代特色的隋朝人名。
其中,儒家思想中的仁义就是影响隋朝人名字的主要因素之一。
众所周知,隋唐时期是儒家思想圣贤并且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石的重要时期。
隋朝前后两位皇帝都十分推崇儒家学说。
《隋书》中记载了“炀帝时征天下儒术之士悉集内史省相次讲论。”
由此可见,当时的皇帝甚至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进行治国。
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社会上的人士自然也十分推崇儒家学说。
于是在取名时,儒家思想便被反映进名字中。
比如说最著名的“仁”,还有那些能够体现人的思想的字眼礼、孝、德等。
只不过,虽然隋朝的社会文化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但当时佛教也在思想文化中具有一席之地。
佛教是从东汉时传入中国。
可在当时,它并没有被大众所接受。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得到统治者提倡和支持,才进一步发展。
隋朝后期,为了让佛教更好服务于皇权,隋文帝甚至提出对儒家的反对和禁止。
至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佛教成为当时的国教。
这让地位尴尬的佛教思想有了发展空间。
于是在民间起名时,也会用到“空"、“净"这样的佛教思想。
不仅如此,隋朝人追求读书做官的功利思想,也是影响他们取名的原因。
著名的思想学家王通曾经评价这种风气:
“君子之学进于道,小人之学进于利。"
显然,在当时百姓的眼里,读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毕竟隋文帝推行的相关政策也十分支持读书人为官报效国家。
正因此,普通百姓家在取名时便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
当时大多数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有着读书做官的期望,便会给他取名为“达"、“荣"、“贵"这样的字。
还有一些家庭会通过取双音节词的姓名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比如说独孤这个姓便是从当时流行起来的。
从这些名字中不难感受到,父母希望孩子飞黄腾达、平步青云。
当然,除了读书科考,男儿通过征战沙场也可以加官进爵。
隋朝时期十分推崇武士精神。
隋文帝在登基后腹背受敌,北方有突厥,南朝有陈国。
两面夹击的情况下,隋朝多次用兵征战了多年才达到了国家的统一。
国家统一后,隋炀帝又开始打通西域和东南方向。
这使得边疆的风土人情逐渐融入到了王朝内部,突厥人所推崇的武士精神也逐渐被百姓们接受。
渐渐地,人名上也有所体现,比如说隋朝人多使用“雄”、勇”、“刚”这样阳刚血性的字眼。
旨在希望日后能于战场上奋勇杀敌,实现抱负。
古代封建时期,人们常常把名字和一个人的命运联系起来,隋朝也不例外。
隋朝人认为一个名字的好坏对于他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时的社会上也有着一些算命大师,他们会通过一个人的名字来判断这个人的人生是否顺遂。
所以许多的百姓都会通过起名或是换名来让自己或家人的人生如意。
《隋书》中曾有记载,当时以“福”、“寿”作为名字的百姓不在少数。
另外还有“康”、“茂”这样有着吉祥幸运寓意的名字。
古人在给新生儿起名时如此大费周章,是希望他们能够人如其名,有着美好顺遂的人生。
几千年的时代变革,现代人虽然也重视孩子的名字,但早已失去了那份慎重小心。
摒弃桎梏,随心取名
名字可拆分为名和字,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取名文学。
古代人有名又有字,而现代人很少会为自己取字,在取名时,现代人更注重的是其他方面。
首先,摒弃了那些封建思想,现在的人取名更注重的是朗朗上口和名字的特殊性。
哪怕是生僻字,只要好听特别,他们都甘之如饴。
其次,现代人喜欢取一些和影视作品或者书中人物同名的名字。
在他们看来,这能体现出一个家庭的文化素养。
因此,很多人的名字都是从有美好意义的诗句中取来的。
最后,相比古代人取名的谨慎,现代人放弃了那些封建思想,不把名字和命运相连,起名时也更加随意放松。
结论
作为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复杂多样的。
而名字则是庞大中华文化河流中的一个小小支流。
但就其本身,名字是跟随一个人一生的文字符号。
如今我们不再依赖于社会和各种封建思想的束缚,能够随意取名。
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学习之心是永远不能放下的。
参考古籍
《隋书》
《左传》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