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真正来历(七夕节是怎样来的)
在我国远古时代,崇尚秩序的古人们将天空规划成井井有条的星区,还将大地与星空一一对应起来,这就是有名的天上“分星”,地上“分野”。“牛郎织女”就是古代观星文化的典型产物。
七夕节就是在这种观星文化的基础上,由于对星宿的崇拜演化而来,逐渐发展成了民间的传统节日。围绕节日又诞生了一系列的民风民俗活动。又因七夕节的拜祭活动都是在农历的七月初七晚上举行,古时称晚上为“夕”,故名“七夕”。
一、七夕节与情人节
在我国最早的时候,七夕节的习俗与祭拜活动,多是少男少女举行乞求巧艺、拜七姐、储七夕水等活动,也是七夕最早的传统习俗。
随着历史的发展,七夕又被赋予“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传统习俗也增加了祈祷姻缘、遥看牵牛织女星等活动。
七夕节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甚至等同于西方情人节的地步。
然而,七夕节是真的等于“中国情人节”么?并不是,因为在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关于东方情人节的说法有三种,一说是“上巳节”,一说是元宵节,最后才认为是七夕节。
相较于时间发展来看,元宵节(上元节)、上巳节作为情人节的时间更为长久,主要是元宵节赏花灯,还有上巳节的“拔禊”活动,都是男女老少出游的活动,所以赏花灯也好,外出踏青、拔禊也罢,看起来也更符合情人节的所需要的条件。故而笔者自己是更加认可上巳节是中国情人节的说法。
当然这种说法也许略有牵强,不过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文学作品或是各种记录中探索一下。
二、七夕节在今天的发展
一言以蔽之,将七夕节等同于情人节是不正确的,七夕节后来发展的内涵“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还是一个聚少离多的结局。
故而,笔者认为,在今天这个交通发达,通信便利的时代,将七夕节当作情人节去过,却是有些大意,笔者相信,不会有情侣会愿意如牛郎织女般一年一见。
对于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七姐节、七夕祭、巧夕等等别名,都是与女孩、乞巧相关,唯独没有一个名字是与爱情相关的。
从这些名字中,也可以窥见古人的智慧,古人从来不希望自己与爱人如牛郎织女般的聚少离多,所以古人更多是对牛郎织女相会的祝福,而不会有对牛郎织女的羡慕。
说在题外,其实将七夕节当作情人节来过,只会显示自己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的浅薄,若是深入一些也许会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当然这只是一孔之见。
三、后记
两个人只要相爱,那么每天都可以是情人节,正如宋人秦观在《鹊桥仙·七夕》中所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虽然牛郎织女的爱情应了这句话,但大多的情侣还是希望朝朝暮暮的,就像近代翻译家朱生豪写给妻子的情书这样说“醒来觉得甚是爱你”的这种耳鬓厮磨的爱情。
最后祝每一位读到最后的友友:有人相伴相依,缘聚于七夕;有人相依相随,纵隔万里也能鹊桥相会;有人相随相亲,事事相印;有人相亲相爱,如金真情永在。祝愿有情常相伴,每相依,总相亲,永相爱,巧伴身! #文化##七夕##七夕节爱在一起#
—————————————————————————文/朱子瑞;图/网络(致谢,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