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通用iq测试(美国人为什么从小就进行IQ测验)
智力测验起源
1905年,第一份可实施的智力测验问世了,他是由法国的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牵头设计的,其目的是为了“针对发育迟滞的儿童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奈试图通过编制一份客观的智力测验来区分发育迟滞儿童和正常学龄儿童,他希望这种测验可以帮助学校减少对过于主观甚至可能带有偏见的教师评价的依赖。
比奈设计了一套选择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测量并计算其平均分数,当单个儿童的分数与平均分数对比时就很清晰的知道该儿童的实际智力水平处于哪个阶段。
智力测验在美国兴起
虽然比奈是智力测验的开山鼻祖,但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们后来居上,提出了IQ的概念,即智商(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IQ是对智力的数量化和标准化的测量。有两种对个体进行测试的IQ测验流行至今:斯坦福-比奈量表和韦克斯勒量表。
现在美国人从小就会做的IQ测验与他最原始的功能是类似的,意在区分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以便给予不同的教育,有点因材施教的意思。
基本上如果你作业完成的速度非常快,在班级中的表现比较突出,那么老师会通知你的父母并鼓励你做IQ测试,如果IQ测试的结果很好,学校会选择让你上节奏更快,作业更多的课程。
当然这样的体系还是有一定缺陷的,因为这些测验都是在很小的时候进行的,而且每隔几年才会进行一次,这实际上默认了一个背景,即有些人天生就聪明,但是实际上在当前的年龄段被认为更聪明的孩子可能只是因为在早期有更充足的准备(早教课程,家庭教育等等)
比奈智力测验的成功开发对美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特殊的历史事件和社会-政治力量的结合,使美国人对心理能力的测量更有兴趣。
20世纪初期,数以百万的移民涌入美国,而当时新的全民教育法的颁布使得美国学校人满为患,而移民来的这些人到底应该分到哪个班级,应该教授哪些课程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此时智力测验就被派上了用场。
一战爆发时,数百万名志愿者被招募,招募人员需要对新兵进行分级,区分出哪些人更聪明,学习能力更强,哪些人能够快速成长,在特殊训练中获益更多(这些人有潜力成为领导者)。于是一批优秀的心理学家(包括刘易斯·推孟,爱德华·桑代克,罗伯特·耶基斯等)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设计了一些新的,非言语的,成组实施的心理能力测验来测量170多万志愿者。
在这之后,美国民众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即智力测验可以根据领导能力及其他社会特性来区分不同的人。这使得智力测验的浪潮席卷了学校和工厂,测量被看成是在混乱的社会中重新注入了秩序,是区分一个人应该被投入多大资源的经济民主的手段。
智力测验是一个怪圈
现在在网络上随便一搜就能找到各种各样的智力测验,但是这种测验真的可信吗,这些测验题目是否可以通过专门的训练而变的容易,所谓的平均分数是否真实,你如何断定进行测试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标准环境下进行的(比如说有没有可能作弊)。
我们只能说智力测验能够说明一个人在某些方面优于常人或者低于平均水平,但是简单的认为IQ高就等于聪明是不合理的,就像人们普遍认为理科生比文科生更聪明,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一个典型的偏见。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的智力测验都是偏理的(像编码,算数,填图,分类等),而这些能力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如果真的有智力超群的人,他只是某一方面的上限高出常人。而智力测验的荒谬之处不止于此。
智力测验带来种族歧视
20世纪初,心理学家亨利·高达德就提倡对移民进行心理测验,以选择性的排除那些有“心理缺陷”的人,这种观点助长了美国国内反移民倾向。
美国1924年通过的移民限制法案中将“移民进入纽约和埃利斯群岛是进行智力测验”定为一项国策,而根据IQ测验的得分,众多的犹太人,意大利人,俄罗斯人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移民被归为“低能者”,而一些人将这些结果作为一种证据:与欧洲北部和西部的人相比,从欧洲南部和东部移民来的人天生低人一等。
但是这些刚刚移民来的人们甚至不知道IQ这个词背后到底代表着什么,能获得高分的美国人只是因为沉浸其中多年而已。实际上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IQ测验中的种族差异已经完全不存在,但是智力是种族差异的理论却从不曾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