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鲁智深杀镇关西)

通过文学作品来解读历史故事,来点有趣有料的解读,近来找到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令我眼前一亮的竟然是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写的《宫崎市定说水浒——虚构的好汉与掩藏的历史》。

从国人的角度读来更有意思。

外国人热衷于从水浒中了解中国历史

我们知道,近代以来日本一直想要谋求对中国的侵略,日本也一直秉承“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从而更加关注对中国历史的研究,然后再进行否定,在这样的文化需求推动下,很多日本学者千方百计的想要了解中国的历史。

宫崎市定在书中也坦诚,“想要了解当今的中国,《水浒传》是必读的书目。”可见日本研究的水浒并不是真正的水浒,而是透过水浒了解中国的历史。

虽然日本人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初衷就是不太好的,但是这种模式,纵横还是很认同的,《水浒传》不等同于一般的虚构文学作品,虽然是演义的形式,但是却包含了很多史实的成分,在成书的过程中不但真实的记录了历史,还有很多民间流传的故事等内容。

将《水浒传》评价为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是毫不为过的。

本文继续按照这个逻辑解读水浒中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就是鲁智深在打死镇关西后,官府赏钱一千贯通缉他,然而他在五台山出了家官府就不再捉拿他,反而后来可以到东京大相国寺的菜园子找份差事,平时也敢在街区跟林冲吃酒,仿佛那个杀人的并不是鲁智深,而是另外一个人,这就要说到古代的度牒制度了,在出家之前你是鲁达,在出家之后有了度牒,你就是鲁智深了。

鲁达打死镇关西后出家的前因后果

要说水浒中最仗义的好汉就是鲁智深鲁达了,鲁达很爱管闲事,因此在喝酒的时候听到金翠莲被镇关西欺压的事情立马要出来帮忙,不但筹集银子让金翠莲跑路,还要前去教训镇关西一顿,结果鲁达失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

打死人后,鲁达就开始了逃亡的生涯,关于鲁达出逃后有多狼狈,书中写道:“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就是因为为了限制人口流动,鼓励农耕,中国古代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不允许老百姓任意流通,出门在外的人都有官府凭证一类的东西,刘唐不过是在破庙里面光膀子睡一觉,差点就被雷横逮到衙门里去了。

鲁达有人命在身,各处都有通缉令,所以不敢投店,不敢走人多的地方,因此才有了这副凄凉景象。

幸亏鲁达遇到了金老,才让鲁达吃上了饭,然而当时官府抓的很紧,即使有在当地十分有影响力的赵员外袒护,也难逃官府的搜查,无奈之下,赵员外想出了一个计策:“教提辖万无一 失,足可安身避难;只怕提辖不肯。”原来这个计策就是,让鲁智深出家当和尚。

赵员外说:“五台山上有一个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萨道场······我祖上曾舍钱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我曾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只不曾有个心腹之人了条愿心。如是提辖肯时,一应费用都是赵某备办。委实肯落发做和尚么?”

于是鲁达就剃发为僧,赐名智深。有了后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最后被安排到东京大相国寺看菜园子,如此云云。

想要出家为僧必须有度牒的僧人管理制度

在古代时期很长一段时期对老百姓出家为僧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因为僧尼 “不贯人籍” 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很多特权,这一点在《水浒传》中也有很多描写,鲁智深在五台山下山喝酒的时候,他们都不卖给和尚,就是因为他们种的地,开的铺子都是寺院的,这种经济被称为寺院经济,寺院通过 “规免租役” 可以获得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

这自然对封建政权的赋税产生了冲击,尤其是老百姓出家后,更是直接减少了劳动力,在宋代之前,是严格限制老百姓出家的,其方法就是直接控制僧尼的总体数量,将出家僧尼的资格收归到政府,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官府确定老百姓出家的资格,经过官府允许才能出家,另一方面是编造僧籍,以加强对僧尼的管理。

度牒制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实际上也是户籍管理在以僧尼为对象的一种外延,虽然不属于户籍管理,但也是政府管理僧尼的一种重要的工具,是封建政权向入册僧道颁发的资证。

度牒记载僧尼的俗名、原籍、年龄、所属寺院等相关信息, 用以确证本人身份。

没有这个资证,你这个僧人就不是合法的。

在水浒中,赵员外说:“曾许剃一僧在上刹,度牒词簿都已有了,到今不曾剃得。”也就是已经有了度牒,但还没有出家,属于先把位置占了再说。

宋政府对度碟颁出控制严格,设多重机构控制度碟的印刷颁给,即以尚书祠部掌诸州僧、尼、道士、女冠、童行籍帐,颁给度碟。

试经度僧,在宋代出家为僧到底是有多难?

实际上,想要在古代出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鲁智深如果不是赵员外安排,想要出家根本是不可能的。

前文已经说到,历朝历代的政府对老百姓出家管理的都极其严格,正常老百姓想要出家为僧,首先需要通过考试,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就曾作出规定 “ 天下应系二年所供帐有名者,并设剃度,僧尼自今须读经及三百纸,差官考试,所业精熟,方许系帐。”

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想要出家申请剃度,必须有在寺院两年修行的经历,意思就是说,没有这个两年你想剃度连资格都没有。

在有了资格后,还要求“须读经及三百纸,差官考试”,考试通过后,才能够剃度出家,古代字跟现在大小不一样,现在要是能熟读16开,宋体小四字的都十分不容易,根据相关资料推测,宋代的三百页也有十多万字。

可见,在宋代出家为僧的资格考试也是十分困难的,最主要的这不是按照及格率来剃度,而是按照考试的比例定名额。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的成熟期,各种考试自然也要求严格,想要在考试中作弊也是十分苦难的,宋代官府规定,如果测试不严格,剃度的是文盲,经盲是要追究刑事责任的。

鲁智深出家实际上是度僧中的特恩度僧

以鲁智深的文化水平,别说是让他熟读三百页经书了,就是三页他也看不下去,而他依然能够度僧,并且是文殊院的主持给鲁智深剃度的,长老拿着空头度牒而说偈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长老赐名已罢,把度牒转将下来。 寺庙的书记僧填写了度牒,交给了鲁智深。

鲁智深出家的方式与上文说到的就不一样了,度僧在宋代时期主要有三种方式,包括试经度僧、特恩度僧、进纳度僧。

试经度僧就是前文说的考试那种,而对于鲁智深的这种就是特恩度僧,不用通过考试就可以得到度牒的,本小节主要讲特恩度僧,下一小节再将进纳度僧。

特恩度僧顾名思义就是特别的恩典,逢国家大庆, 如皇帝、公主、贵妃、太子等生日以及皇后、公主出家者, 皆特赐度牒。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为祝贺吴国长公主受戒出家,宋朝曾特诏“ 普度天下僧尼、道士”。

宋真宗泰山封禅的时候也下诏对陪祭的僧人予以特恩,许每人度弟子一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种方式,其中对功德寺、坟寺的特许剃度就是比较重要的一种。

也就是上层人士创建功德寺后,必然会有一些剃度名额, 景德四年( 1007),真宗诏令西京永昌禅院( 皇家陵寺)今后每年许剃度行者5人。

很明显,鲁智深就属于后者,赵员外家给文殊院施舍了很多钱,也就是寺院的金主,因此才给了赵员外这个名额,等到鲁智深在寺院犯了事,寺院也多看在赵员外的面子上得过且过。

进纳度僧,使得度牒泛滥,僧尼素质下降

不论是试经度僧还是特恩度僧,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保证僧尼的综合素质,在这样的前提下,宋代前期僧人的综合素质很高,也产生了很多佛法高僧,然而从宋代中期宋神宗开始,将剃度出家变成一种特殊的商业行为,政府公开出售度牒。

只要你有钱就可以买到僧尼的度牒,从“ 卖度牒以资国用”后,度牒就不再是限制出家的功能,而只是单纯的类似户籍的证明文件。

这种情况在《水浒》中也有展示,在第四十四回中,裴如海和潘巧云私通的时候,裴如海为了找人早晨叫他起床,找一个报晓的头陀,并且许诺他:“我早晚出些钱,贴买道度牒剃你为僧。”

由此可见,在宋代后期,进纳度僧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唯一差的就是钱了。

北宋时期的度牒每道价格在一二百贯之间,宋朝时期一千个钱叫“一贯”也是一两银子,想想鲁智深杀人通缉不过一千贯,出家竟然就要这么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宋代后期的僧尼队伍迅速泛滥,当然这种泛滥并非是数量上的泛滥,而是质量上的急剧下降。

这种情况就导致,出家的很多都是假僧人,在鲁智深离开文殊院前去东京大相国寺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瓦官之寺”,里面的贼和尚和贼道人就把寺庙给占了。

在水浒中,这样的寺庙多的是,往往寺庙就等同于贼窝。

宋代官府,一方面通过特恩制度给权贵阶层一些剃度的名额,另一方面更是将其商品化,进行售卖,也严重破坏了度牒制度的初衷。

使得度牒不再是僧人的凭证,反倒是杀人团伙为了躲避官府的保命符,只要杀了人,买一道度牒就可以像武松一样改头换面,重新来过了。

尽管宋代官府后来想要加强对度牒的管理,要求云游僧到寺庙的时候要有六验方能留宿, “ 一度碟、二公据、三戒碟、四免丁、五帐尾、六假状”,当然我们也能够看到在具体实行当中必然不能遵守。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史论纵横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3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