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女战士名字(传奇女将军邵华)
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5位女将军之一;
她在2004年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巾帼英才”;
同时,她出版文学作品,研究专著1800多万字,作品《毛泽东之路》荣获中国图书奖。
她就是毛主席的儿媳,毛岸青的夫人邵华。
2008年北京301医院内,患有乳腺癌晚期的邵华,即使在身体极为不适的情况下,仍每天坚持观看新闻联播。
同年5月12日,在新闻频道上看到有关汶川地震的新闻时,她挣扎着坐起来,拉着儿子毛新宇的手,虚弱地嘱咐道:“把我的积蓄都拿出来,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灾区的人民……”。
毛新宇同样心系灾区群众,他连连答应母亲的嘱托,并以邵华的名义向汶川灾区捐款10万元和一些灾后所需物资。后来,他还发动身边人捐款捐物,号召朋友驰援灾区。
在党和政府的全力援助下,汶川灾区正经历着有条不紊地开展重建工作,而与病魔争斗已久的邵华,终究没扛过癌细胞扩散,在2008年6月24日与世长辞,享年69岁。
很多人认识邵华都来源于她是毛主席儿媳的身份,今天老闫就带领大家走进传奇女将军邵华本人。
在监牢中长大,期待与毛主席两次握手
1942年9月,包藏祸心的“新疆王”盛世才在毒杀邵华父亲陈振亚后,继而把母亲张文秋、邵华和160名革命同志一起关进了监狱。
此时,邵华仅有4岁,母亲张文秋在监狱里生下了三女儿张少林。
她本该是天真烂漫、追求自由的年纪,却只能面对铁窗牢笼,忍受敌人不时地欺辱虐待。
在年幼的邵华心里,唯一的亮光是母亲和其他革命同志讲述的革命事迹,尤其是在听到毛主席、周总理在艰苦的环境下,带出一支专门给老百姓出头的革命队伍时,她充满了一睹伟人风采的期待。
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小邵华加入共产党员的绝食运动,并仗着不被敌人重视的年龄优势,给被关押在监牢里的共产党员传递情报。
在小小信使的帮助下,受押的革命同志互相鼓励、打气,没有一个人向盛世才的挑拨离间投降。
狱中的革命同志在做抗争的同时,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也在为营救他们而努力,但直到1945年才找到机会。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掩盖真内战的目的,三次电邀毛主席赴重庆谈判,试图把内乱的罪名硬按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毛主席敢为天下先,不顾个人安危赴蒋介石的鸿门宴。和谈期间,毛主席、周总理时刻惦念着入狱的同志们,专门提出释放被盛世才关押在新疆的一百多名同志的要求。
后来,经过谈判组数月艰苦谈判,蒋介石方面被迫做出妥协。
1946年3月,和平将军张治中在出任新疆省主席时,在周总理夫妇的委托下,无条件释放了被关押的革命同志,邵华和大家得以出狱,并被护送前往延安。
1946年7月11日,经过3000多公里的奔波,邵华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延安七里铺。邵华刚下车就看到了聚集在道路两旁,为他们的到来而欢呼的群众,远在延安军区的朱德、任弼时等领导人专门来到七里铺对他们的到来表示亲切地欢迎。
7岁的邵华感受到同胞们的善意,心中暖洋洋的,对“祖国”一词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第二天,毛主席抽出时间来到七里铺对被释放的同志进行慰问,跟邵华年纪差不多的小同志排成队依次与毛主席握手,队伍前进地很快,马上就轮到邵华了。
当她的小手与毛主席的大手交握时,她立刻感到一种来自父亲般厚重安全感,和一股令人自豪的幸福感。
握手的过程很短暂,邵华想要把喜悦的感觉多保留一刻,她很快又跑到队尾排队,等待第二次与毛主席握手。
此时,邵华只想多亲近毛主席,但她还不知道自己与毛主席的缘分还在后头呢。
在毛主席的关怀下成长
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小邵华切身感受了革命思想的真谛。解放战争爆发后,她义无反顾地跟着母亲张文秋加入革命队伍,从延安一路打到太行山,又从西北坡征战到北平。
在革命过程中,邵华做过土改宣传员,也登台扭秧歌、演革命话剧,为丰富解放军战士们的生活尽一份力。在马背上、在田野间、在群众中,她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邵华的姐姐刘思齐与毛主席长子毛岸英自由恋爱,并于同年10月喜结连理。
母亲张文秋工作繁忙,邵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姐姐刘思齐带大的,她很小就跟在姐姐身后跑,后来还落下一个“小跟屁虫”的名号。
刘思齐知道妹妹邵华崇拜毛主席,她和丈夫毛岸英在节假日到中南海探望毛主席时,总会带上邵华一起。
对于新一代青年,毛主席寄予厚望,尤其重视青年的教育问题,每当孩子们聚集到中南海,毛主席总会一一考察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这个时候,邵华就格外羡慕能上学的孩子。
当毛主席问道邵华的学习情况时,她羞涩地说:“毛伯伯,我还没上学……”
其实,邵华早过了上小学的年纪,因为一些特殊情况,一直未能进入学校,毛主席在了解了情况后问她:“小同志,你想读书吗?毛伯伯可以帮你安排”。
邵华重重地点了头,后来,她在毛主席的安排下进入育英小学学习。
上学后的她谨遵毛主席的教导,从不利用自己是干部子女的身份享受特权,而是比普通的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先后成为少先队员、共青团团员。
时光飞速流逝,毛主席在经历失去毛岸英的丧子之痛后,更加渴望普通人的儿女亲情,儿媳刘思齐和妹妹邵华常去中南海的探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毛主席的伤痛。
邵华20岁那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她与对文学和诗书研究颇深的毛主席有了更多的话题空间。
毛主席把邵华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时不时给予指点。但在交流的过程中,毛主席发现邵华有一个缺点,她的所有文化课成绩都很好,几乎次次都能考满分,唯有体育成绩不行。
毛主席不是非常注重成绩的家长,他更希望孩子们能选择一个喜欢的学科进行研究,彻底地吃透,钻研出一些新的东西来。
同时,毛主席非常注重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他常嘱托邵华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人体质。
毛主席的指引,让邵华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也有了后来1800万字著作研究的出现。
毛主席对邵华的影响除了在人生道路选择上,还涉及到了个人情感选择方面。
嫁与毛岸青为妻
在与毛主席相处的过程中,她不可避免跟毛主席的孩子李敏、李讷、毛岸英、毛岸青等人有了接触。
邵华最亲近的还要属大她15岁的毛岸青,这与他们之间有相似的童年经历有关。在1930年杨开慧烈士牺牲后,7岁的毛岸青与兄长毛岸英、弟弟毛岸龙被护送到上海幼稚园学习。
然而,他们刚到没多久,就因上海地下党组织遭遇叛徒出卖而被迫流落上海街头,靠捡垃圾、推人力车为生。
一日,在上海街头做苦力活的毛岸青,偶然间听到叔叔毛泽覃牺牲的消息,悲愤之下用粉笔在电线杆上写下了“打倒帝国主义”6个大字。
不幸的是,他的行为被路过的一名敌人看到了,敌人恼羞成怒,对着毛岸青的脑部一顿拳打脚踢,不仅给他的听力造成永久损害,还留下了巨大的脑部隐患。
毛岸青自从受伤后就变得寡言少语,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邵华因为有在新疆被迫害的经历,她特别能理解毛岸青的感受,在与他相熟后,总会陪他说说话,逗他开心。
因为有了活泼的邵华妹妹,毛岸青在一定程度上开朗了许多,尤其是在刚得知兄长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时,他病情复发,使用了大量激素治疗,导致身体浮肿,精神状态很差。
而在这时,邵华寄给他的书信,信中的关怀鼓励之语,就成了他灰暗世界里的一抹光亮。
1957年10月,毛岸青从苏联回国休养,毛岸英生前曾托岳母张文秋代为照顾弟弟毛岸青,因此毛岸青回国后,张文秋就带着女儿邵华赶去探望。
谁都没想到,这一次的见面,两个年轻人竟然看对了眼,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在相处中逐日上升。
毛主席在得知他们的感情后,特意给毛岸青去了一封信询问情况:“听闻你和邵华常通信,你们是否打算做朋友?邵华是我看着长大的好孩子,你有意向可以同她谈一谈”。
后来,为了两个人的婚事,大连市委在请示过毛主席后,把原本在北大读书的邵华,调到辽宁师范大学插班到中文系学习。
1960年劳动节前夕,毛岸青与邵华这对有情人,在郭述的主持下终成眷属。毛主席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无法参加婚礼,特意送上了一块手表和一台熊猫牌收音机作为贺礼。
在毛岸青和邵华结婚之后,为了鼓励二人婚后的幸福生活,毛主席不仅时长给二人写信关心他们的生活日常,当然,也为了让邵华在婚后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毛主席曾专门给邵华寄去了一封信:“……女儿要多一些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上邪》一篇,要多读,会对你有所帮助”
在毛主席的鼓励下,邵华重回学校读书,继续深造。但在丰富个人思想的同时,她也更加理解毛岸青,两个人的感情恢复了往日的甜蜜。
1970年1月,在他们结婚后的第10年,邵华剖腹产产下了一名男婴。这是毛主席的第一个孙儿,他以“要如昆仑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环宇”之意,为男婴取名为“毛新宇”。
从此,邵华身上多了一份为人母的责任。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和丈夫毛岸青夫妻恩爱,以自身为榜样,教会毛新宇家庭和婚姻的道理;
他们回到湖南老家,祭扫杨开慧烈士、毛家众烈士之墓,不忘先烈、铭记烈士的红色精神,教会毛新宇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除了相夫教子外,邵华还有更传奇、精神的人生。
传奇女将军
她自从1966年从北大毕业后,就成为了军事科学院政治宣传部的一名干事,后来,她和丈夫毛岸青一起,跨越十几个省份寻找毛主席的革命踪迹、利用采集历史资料和采访老革命同志的方式,编写出了巨作《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书。
除此之外,还有她所写的《我们爱韶山的杜鹃红》被编入中小学教材,《骄杨画册》、《我们的父辈》等图书也相继出版。
在事业上做出贡献的同时,邵华也关心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她到基层部队慰问官兵、到农村的学校、工厂参与调研,给贫困的孩子、老人送温暖。
邵华为国家、为人民做的点点滴滴都被党组织看在眼里。1995年时,国家授予邵华军事科学学院研究部副部长的职位,授予少将军衔,她由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15位女将军之一。
在年复一年的工作实践中,邵华把目光放得长远,穿上军装的她英姿飒爽,眉目间的“男儿气”正如毛主席对她的期望一样。
2007年3月23日,毛岸青因心脏病发作抢救无效离世,悲痛欲绝的邵华竟然也被查出患有了乳腺癌。
身故前的邵华有两个心愿:
一是,惟愿追随丈夫毛岸青的脚步,把自己的骨灰和丈夫毛岸青、母亲杨开慧烈士葬在一起。
二是,心系四川汶川灾区的情况,要求儿子毛新宇为灾区人民多做一些事,渴望灾区人民早日走出伤痛,恢复正常生活。
在她逝世后,毛新宇遵照母亲遗愿,把她的骨灰和父亲毛岸青的骨灰一同葬在了杨开慧烈士陵园,紧紧地依靠在奶奶杨开慧身边。
邵华的父母都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她的公公毛主席带领人们建立了新中国,婆婆杨开慧烈士为了革命而牺牲。
红色家风孕育优良品质,邵华在长辈的教导下既严于律己,又心怀天下。而后,她又把红色家风传给了毛新宇这一代。
一代复一代,红色传承不断、革命情怀永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