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字(解密汉字)
作者:碣石老人
今天我们来说说“东”这个字。为了能更好的理解他的意思,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繁体字形,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面的繁体字形,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东”字中间是一个“日”字,然后“木”字穿过了“日”字。
许慎《说文解字》中对“东”的解释是“动也,,从木”。
也就是说“东”是动的意思,从木字旁。他又引用官溥的话说“从日在木中”。就像上面繁体字所表现出的那样中间是一个“日”字,正好在“木”的里面。这样说来“东”似乎与太阳升起无关。
如果“东”与太阳升起无关,那又为何将太阳升起之地命名为“东方”呢
段玉裁说“东”字里面的那个木,是“榑木”。“榑”读如“扶”。“榑木”是什么?“榑木”古同“扶桑”。在古代传说中就是海外的大桑树,太阳从这里升起。《梁书·诸夷·扶桑国》“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海内十洲记·带州》“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两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
我们再来看《说文解字》是怎样解释“榑桑”(扶桑)的。“榑桑,神木,日所出也。”《淮南子》高诱注亦曰“榑桑,日所出也。”《淮南子·览冥训》“朝发榑桑”,《山海经》云“东望榑木。”
以此观之,“榑木”就是太阳升起之地的大桑树。
那么,古时候为何以桑树来判定日出呢
桑树是蚕所依赖生存的必然条件。古时的人对耕种和养蚕非常重视。不但皇帝要亲耕,皇后亦要带领后宫妃嫔们行亲蚕礼。不只要祭祀蚕神,还要亲自采桑喂蚕。
在《说文解字》中,将“桑”字排在“叒”(读如‘若’)部之下 ,而未排在“木”部之下。段玉裁解释说是因为桑树是尊贵的树,所以将它单独列出来在“叒”部之下。
古时的人认为桑树是神树。将它与东方日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桑”字从“叒、木”。“叒”即榑桑(扶桑)。《说文解字》在解释“叒”的时候说“日出东方汤谷,所登榑桑,叒木也。”叒木就是扶桑,日出东方汤谷所登也。《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榑桑”。“汤谷”、“扶桑”皆为古代传说中太阳所出之地的地名。在《山海经·大荒东经》、《海外东经》中屡有出现。
上面讲了日在木中曰“东”,所说之木是指“榑桑”(扶桑)。那么,日在木上或在木下又应作何解释呢
日在木上写作“杲”,在木下写作“杳”。
我们先来看“杲”(gao,三声)。《说文解字》“杲,明也,从日在木上。”《诗经·卫风·伯兮》“杲杲出日”,《管子·内业》“杲乎如登于天”,《汉书·司马相如传》“暠然白首”这里的“暠”与“杲”同,都是白、明的意思。《孟子·滕文公》“杲杲乎不可尚矣”,赵岐注云“杲杲,甚白也。”
再来看“杳”(yao三声)。《说文解字》“杳,明也。”“冥”为幽暗深远的意思。“艸”部的“莫”字是太阳落在草中,天空渐渐幽暗。而“杳”则是太阳已经落下,天空已经黑暗了。此时的太阳已由莫(草中)而下行至地下,至于榑桑之下了。所以“杳”字可以引申为全不见之意。
古代经典文献中“杳”字常见。我们举几个例子
《文选·甘泉赋》“杳旭卉兮”,这里的“杳”是深远之意;《文选·舞赋》“独驰思乎杳冥”,“杳冥”连言是远而幽暗之意;《史记·司马相如传》“红杳渺以眩涽”“杳渺”是幽远、渺茫之意。
综上,日在木中为“东”,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
大概是在中土向日出之地而望去,日在木中时则为太阳刚刚升起,被榑木所遮,还没有升到树上。所以以“东”来代表太阳初升时之方位。太阳升到木上之时则为“杲”,此时天已大明,又当太阳落于草丛之中时为“莫”,此时天渐暗,而太阳进一步下落到木下之时天已黑暗,用“杳”来解释。
最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东”作为“动”的解释
《广雅疏证》“东、动声相近。”《书·大传》“东方者何?动方也,物之动也。”《汉书·律历志》“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白虎通·五行》“东方者,阳气始动,万物始生。”“东方,天下皆生也。”
古时以阳气出于东方,而阳气又为生机勃勃之气,可以滋生万物,万物动而后生,所以便以“东”、“动”为同意之词。
此外,“东”还代表《周易》六十四卦中的“震”卦。在阴阳五行中木属东方,故东亦代表着木。“东风”又称作“木风”。《论衡》、《春秋繁露》、《淮南子》等古籍中对此多有解释。
“东”与一些字组合,还特指某人、某物或某地。如“东宫”即太子或世子之意。《诗·大东》“东人之子”,这里的“东人”专指谭人。“东君”专指“日”。《诗经》“城彼东方”,“东方专指齐国。”
本文为《解密汉字》系列第四集,由听涛轩书法特约作者碣石老人撰文,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参考书目:《说文解字》,《经籍纂诂》,《山海经》,《尔雅》,《史记》,《汉书》等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