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刘的历史名人(67年毛)
1967年1月13日深夜,毛主席让秘书去请刘少奇,邀请他到人民大会堂谈话。这次谈话,毛、刘二人心平气和,没有争论,临别前,毛主席劝刘少奇“好好学习,保重身体”。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会是毛、刘两位伟人最后一次见面。刘少奇回家后,神情凝重,对妻子王光美说:群众发动起来,主席也控制不住了呀。
毛、刘半世纪的合作
毛主席和刘少奇都是新中国的伟大人物,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二人亲密合作了近半个世纪。
毛、刘都是湖南人,两家相距大约80里,属于同饮湘江水长大的湖南老乡,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
革命早期,毛、刘相互早有耳闻,相见恨晚。1922年4月,毛主席和刘少奇第一次见面了,地点在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畔的毛主席家中。
此前,刘少奇刚从苏联学习回国参加工作,因革命斗争的需要,组织派他到家乡湖南参加由毛主席领导的中共湘区委员会,协助开展工作。
首次见面,彼此的智慧、气质、性格以及远大抱负,都给对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候起,在我党的历史上,翻开了毛主席和刘少奇亲密合作的新篇章,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值得一提的是,刘少奇与何宝珍结婚,为二人牵线搭桥的人就是毛主席和杨开慧夫妇。
在长期的革命运动中,刘少奇和毛主席分工不同,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道路,刘少奇深入虎穴,在各大城市领导白区工人运动,配合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每当毛主席受到质疑时,刘少奇坚定站在身后,用行动支持他。红军长征期间,一场决定我党命运的遵义会议上,刘少奇完全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严厉批评了“左”倾错误路线,仗义执言,毛主席非常感动,对他的发言十分满意。
会议期间,毛主席向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介绍刘少奇时,毫不吝啬赞美之词,这样说道:老彭,这是刘少奇同志,很早的党员了,著名的工人领袖,认识一下。
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毛主席对刘少奇的信赖和赞赏溢于言表,不久之后,在毛主席的推荐下,刘少奇出任过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向红军战士传递遵义会议的精神。
在毛主席的支持和信任下,刘少奇在白区的工作得到大力支持,在党内的地位逐渐提高。1943年3月,我党领导机构进行调整,确定了毛主席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经毛主席提名,刘少奇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要职,负责管理华中的党政军民工作,地位仅次于毛主席。
从革命之初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毛、刘相互信任,亲密合作,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无愧于国家和人民。
“两颗巨星”的碰撞
毫无疑问,毛主席和刘少奇是新中国的“两颗巨星”,迸发出非常大的能量,携手照亮了整个中华大地。
在宇宙中,如果两颗巨星相撞,那就是无比大的灾难。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历史似乎故意与毛主席和刘少奇开了个玩笑,二人产生分歧,让这两颗“巨星”相撞了。
建国初期,毛主席支持刘少奇主持一线工作,自己则退居二线。期间,有人反对刘少奇,关键时刻毛主席亲自出面,维护了刘少奇的威信,增强了内部的团结和统一。
众所周知,毛、刘出现重大分歧之前,毛主席将刘少奇当做接班人培养的,这充分说明了对刘少奇的认可和信任。
六十年代初,国内面临非常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毛、刘就此问题产生了巨大分歧。
1962年,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刘少奇经过实际调研考察,认为这是“七分人祸,三分天灾”。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刘少奇的一番话,尽管有着依据,且切中了灾害的关键,却让主席非常不满。
不久,刘少奇在土地改革的问题上,提出了“包产到户”的政策。事实上,早在1962年5月,邓子恢向刘少奇报告:“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建议在安徽继续实施,并且向外省推广。同时,陈云向刘少奇提议,让农民分得田地,刺激积极性,提高生产量。
站在广大农民的利益问题上,刘少奇表示:凡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热情的方法,都是可以采用的。遗憾的是,主席认为,包产到户就是走资本道路,双方意见不同,分歧很大。
1966年,十年运动开始了,就派工作组控制混乱局面的问题,毛、刘再次出现重大分歧,并且产生了正面冲突。对待刘少奇的问题上,主席是留有余地,希望他“回心转意”。
1967年1月,毛主席邀请刘少奇在人民大会堂谈话,这是二人最后一次话别。期间,刘少奇提出辞去国家主席职务,回到乡下当农民学习的想法。毛主席没有正面回应,劝刘少奇多读书,保重身体。
临别前,毛主席亲自送刘少奇到大会堂门口,再次劝道:要好好学习,保重身体。
刘少奇回家后,对王光美说:主席对我是有限度的,群众发动起来,主席自己也控制不住了!
历史总是带有遗憾和瑕疵,从此以后,刘少奇退出了政治舞台,遭人诬陷,带着屈辱和遗憾,于1969年11月12日病逝。
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组织为刘少奇平反,高度评价了他光辉的一生。
历史已经过去,我们应当牢记,吸取教训,不让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