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是什么节?(乞巧变七夕)

七夕佳节,传说是一年一度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浪漫时刻,人们在为他们相会不易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们能够再次相见而欢喜,为此古代的诗人学者还写下许多的诗词来歌颂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

其实,古代的七夕情人节最初不是情侣的节日而是以女性为主题的节日,因而其又被称为“女儿节”、“乞巧节”。

接下来探讨的便是该节日是由乞巧变为七夕情人节的原因。

一、七夕节的来历

1、诞生:星象

首先,七夕节的诞生和古代人对自然星象的信仰、尊崇有关。

古代的星象文化十分重要,人们通过星象不但能够推断出植物的生长季节,还总结出四季、节气等时间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为农业。

当时人们还喜欢将星象的自然变化和政治、人文联系在一起,故而为了政权的平稳,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将其的发展掌握自己手中。

话又说回来,据说七夕节诞生于春秋时期的楚国,虽然并无具体史料的记载,但其的确在先秦时期便已经诞生。

《诗经·小雅》中早有记载:“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可见当时人们已经发现了“牛郎耕地”“织女织布”的奇特星象,并记录下来。

再加上古代为典型的农耕文明,社会上男女分工大致为男耕女织,而织女织布,牛郎耕田星象十分符合这个社会情况,因而也受到人们的推崇。

后来人们还观察到牛郎星和织女星之间间隔一条银色的“河”,让人无限遐想到:如果“河”上有一座桥的话,是不是牛郎星和织女星就能够相会见面?这“河”又是否是有人为了阻止了他们的相遇而出此下策呢?

这种种自然现象使得当时的人们脑洞大开,因此便诞生流传中国几千年的神话浪漫故事——“牛郎织女”,这也是古代人民第一次对星象故事的描绘。

可惜究竟是谁创造出这样美丽而浪漫的故事我们不得而知,据留存下来的东汉文献记载显示:“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可见这个时期便出现了两颗星星的拟人化描述。

同一时期还有《迢迢牵牛星》这首诗的出现,诗中也提到“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就可以佐证汉朝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便已经天下皆知。

除此以外,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上,有明确的史料记载,汉朝时期的人们已经将牛郎、织女星的地理位置划分清楚,

如《汉书》写道:“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至此流传至今经久不息的七夕节在汉代基本定型。

2、“七”的魅力

其次,“七月初七”这个时间并不是真实的牛郎星和织女星交汇的时刻,而是古代人们特意选定的一天。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某些数字有着特别的崇拜感受,如“九”这个数字其谐音取长长久久的寓意,还有九五之尊的意思,是十分的尊贵的象征,而这里的“七夕”也不例外。

“七”这个数字本身有圆满的含义,七月即“吉月”为“喜中带吉”月,故而两个七寓意“双吉”被人们视为十分吉祥的日子。

要明白,古代人们喜欢将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称“七曜”,用此来计算时间,“七七”在其中代表着终结,而又有“月逢七、日逢七”的说法认为这个时刻是“日、月”交汇的时间。

“七夕”不仅是可以天地感应、天人相通的时间,也是月亮最接近银河的时刻,在没有现代的机械设备的情况下,这个时间方便古代人们更好的观测和欣赏星星。

因此,古人认为“七夕”这个时间十分吉利喜庆,适合节日的庆祝。

最后,无论何种生物,繁衍是最大的事情,哪怕如今站在食物链顶端人类也不例外,而七夕节的诞生也正好受到这种繁衍崇拜的影响。

最初的神话故事中女娲便是在第七天用土造出了人,而七夕节的“七”在数字学中恰好属于阴性,象征着可以生育后代的女性,故七夕节的诞生与古代的生殖崇拜有关

另外,古代的医学上还认为:“女子七……;二七天癸至,任脉通”,

即女性一般是14岁即“双七”日有了孕育新生命的能力,可见“七”和女性生育紧密联系在一起。

“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人们还认为“七七”代表着生命最后阶段,

《周易·复卦》中又有:“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可知这个最后阶段其实也是新生阶段,寓意是周而复始、轮回新生,如同女性孕育孩子的情况,意味着繁衍后代、多子多福,鉴于此用“七七”这个时间来庆祝女性的节日是最适合不过了。

二、节日的变迁

1、“乞巧”变“七夕”

上文提到了七夕节的来历有着生殖崇拜的影响,而这一切都和女性相关,因而七夕节最初的名字为“乞巧节”、“女儿节,被视为女性的节日。

事实上,因秦朝时期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的禁忌,王朝开端的七夕节并不美好,还被人们视为不详之兆。

到了汉朝才有所改变,女性会在这天拜访好友、等和举行一些乞巧竞技活动,而男性也可以旁边欣赏、观看。换句话说,汉朝的“七夕情人”节实际上是“乞巧女儿”节。

例如,当时的女性会一起对着月光下的织女星用彩线穿针比谁最快穿过去,一旦有女性能够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便视为巧”,寓意着她们“心灵手巧”

东晋时期的葛洪在《西京杂记》当中写道此事:“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时期的乞巧节还诞生了一项活动——喜蛛结网

彼时,人们认为能够织网蜘蛛是织女的象征,故乞巧节的时候,女子会选择一只自己的蜘蛛将其放进盒中,第二天观看蛛网,蛛网最密的人称之为“巧”,有着福庆绵延的含义。

之后,唐朝继承并发扬了前朝留下来的乞巧女儿节。

受当时社会女性地位提高的影响,乞巧女儿节不仅流行于大唐上下,还成为了一年一度固定的庆典活动。

有诗为证:“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当时不仅平民百姓重视,就连宫廷嫔妃也异常的重视,她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的乞巧仪式、摆上祭品,祈求织女能够赐予她们智慧、美貌、灵巧的双手和美满的爱情,后来甚至还衍生了祈求儿子的活动。

直到宋时期,七夕乞巧变得愈发的隆重和热闹。

当时的文献记录:“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甚至宋朝还形成了买卖七夕物品的市场,热闹程度堪比“春节”。

后来的明清时期,七夕乞巧活动再次增加了一项投针活动。

当时女性需提前备好一碗“鸳鸯水”即井水和河水的混合水,将针轻轻的放入水中,让其浮在水面,查看水中的针影是否为比直的形状,如果是直的便是乞巧失败,反之弯曲或为其他形状便为“巧”。

史料记载:“七日,旧俗妇女陈瓜果‘乞巧’,今无”,“绅士家间设香案、瓜果庆双星,穿针‘乞巧’鲜有知者”,

最后,一个“今无”、“鲜有知”写尽了清朝的中后期传统乞巧的七夕节的衰败、凄惨局面

直到近现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冲击影响,特别是现代西方情人节的兴盛直接带动了人们寻找本国传统情人节的热情,“七夕节”便是这样重新进入了人们的眼中,

再加上,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的节日成为了商家的新商机,而“七夕节”便作为了中国传统“情人节”而闻名。

三、结语

总的来说,七夕乞巧节受到繁衍后代、多子多福的观念和“七”的文化影响,最初的定位是女性的节日,再加上牛郎织女星的爱情故事为这个节日增添了许多浪漫的色彩,因而逐渐演变为情侣的节日也十分合理。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封建思想的束缚下,古代七夕乞巧节的乞巧活动不仅是求神求福的活动还是女性的一年一度的竞技活动和期盼如意郎君的活动女性能够在七夕节这天祈求爱情、婚姻的美满,甚至找到自己的另外一半,也不失为一种浪漫,故而将其称为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也便无可厚非了。

参考文献

1、《七夕节的历史演变》

2、《关于七夕的演变历史》

3、《乞巧节的来历》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阁语花舍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3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