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1985年)
1985年1月,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邓小平离开北京,前往南方视察。
邓小平从北京出发之时,让时任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转告给在南京的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我这次到南京后,一定要去看望世友同志。前几年在广州没有和世友同志好好喝一杯,这次一定要补上!”
老战友之约
几年前,邓小平来到广州视察工作,顺便看望了当时正在广州的叶帅以及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
见到小平同志,叶帅非常高兴,他对小平同志说,小平同志啊,你难得抽空到广州来,把工作放一放,好好休息一下。之后叶帅又转头对许世友说:许司令,你可要尽地主之谊哦!
许世友用力点点头:既然来了,酒管够!
听到许世友的话,连在场的中央军委秘书长罗瑞卿,以及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也忍不住笑了。
邓小平对许世友打趣说:“哪个敢和你许司令喝酒哦,你是酒仙,连周总理都喝不过他!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我这次来,一是看看叶帅,二是想到下面去转一转,特别是去贫困的地区看一看。”
听了小平的计划,叶帅也表示想和小平同志一起下去看看。许世友见状也站起来一拍胸脯:“那我也要奉陪!”
小平同志想了想说:“不行,你许司令一出动,就地动山摇了!我还是悄悄地去,悄悄地回。大家把中央军委的文件,看一看,回来之后,我们再细谈。等过两年你退休了,不忙了,我一定陪你喝两杯!”
1982年,许世友在党的十二大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后,便将家搬到了南京东郊的住中山陵8号,在南京生活了下来。所以这次小平同志来南京,就是为了兑现当年的承诺的。
小平同志和许世友是多年的战友,两人的感情十分深厚。在抗日战争期间,许世友便担任过八路军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旅长",算起来是邓小平的老部下了。
对于邓小平这位老领导,许世友一直十分尊重。虽然在自卫反击战中,许世友对中央于1979年3月5日宣布对越作战的目的已经达到,解放军将开始从越南撤军的决定有些想不通。
因为他当时认为中国政已经取得了绝对优势,撤军有点可惜。但面对中央军委发来的“不得恋战,即行回撤”的命令,许世友还是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因为他相信小平同志,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小平同志的这个决策正确的。
当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来到许世友的住处,将小平同志要来看他的消息告诉许世友后,许世友猛地一拍大腿说:“错了,错了!”
韩培信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不知道许世友说的“错了”指的是什么。许世友解释道:“中国有句古话叫‘住客看过客’,哪有过客看住客的道理?小平同志路过南京,我要到车站去接他才对!”
韩培信回到省委后,把许世友的想法汇报给了中央办公厅。当于晚上邓小平便给韩培信打来电话,要他转告许世友:“虽然他年龄虽然比我小,但身体没有我好,加上天气还冷,还是不要到车站去接,就在我到南京的住处等我。”
对于老首长的关心,许世友欣然接受了。只是他对韩培信说:“既然小平同志不让我去接,那我就在他住的地方等,你可要随时告诉我到哪里去等呀!”
一句话解除老战友的心病
2月1日上午,邓小平到达南京。江苏省委将小平同志下榻的地方选在了距离许世友住处不远的中山陵5号。
得到消息后,许世友一大早便将脸上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又特意换上了一件新军装,戴着一顶棕黄色的将军帽,早早便从中山陵8号走到邓小平即将入住的5号门口等候。
上午十点左右,小平同志到达了中山陵五号。不等邓小平下车,许世友便迎了上去,一边伸手一边大声说:“欢迎!欢迎!”
进入中山陵五号后,邓小平便问起许世友写回忆录的事。
许世友答道:“我的回忆录只有两句话:‘戎马倥偬数十年,战斗一生谈笑间’。没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像我这样一个家境贫寒的人,很难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没有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我们的红军根本没有生存的希望;没有广大指战员的英勇善战,前赴后继,我我也不可能作为一个幸存者,来回忆过去的艰苦紧张的战斗生活。”
两人聊了一个多小时,时间已到正午,小平同志留许世友一起吃饭,说要为许世友贺八十大寿。许世友也没推辞,当即和小平同志步入了饭厅。
两人边吃边聊,许世友乘机向小平同志聊起了红军时期他与“张国焘错误”斗争前前后后的经过。邓小平听得频频点头,对许世友说:“你在反张国焘错误上是有很大功劳的!”
听了老首长的这句话,许世友百感交集:“四十八年了,你这句话,使我最后解除了长期郁结的心病,豁然开朗,死后也可以闭目了!”
许世友的心结
许世友的心结,来自于红军长征期间发生的一起事件。
1936年,身为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想谋害红军的两位领导人。想来想去,张国焘想让许世友去执行这个“任务”。
张国焘认为许世友从当连长起就是自己的部下,一向对自己言听计从;另外许世友手下有个 警卫营,里面有不少神枪手,可以完成这个计划。
张国焘早已摸透了许世友的性格,于是将许世友请到自己的住处,从拉家常入手,极尽笼络之能事。他挤出几滴眼泪对许世友诉苦,说着说着便泣不成声。
许世友是个直肠子,一听就火了。
张国焘见许世友“中计”,于是让许世友挑选二十位神枪手给自己的亲信、四方面军政治部保卫局局长马煌,去阿依拉山埋伏,准备等暗杀对象路过此地时,冒充国民党军冲出,达到暗杀的目的。
在得知张国焘的计划后,许世友将计就计,不露声色地表示愿意听从张国焘的安排。
许世友从张国焘的住处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他意识到这一夜是关系到党和中央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最终决定了自己该怎么做。他叫醒手下的一位营长,让他如此这般地安排下去。
第二天,张国焘迫不及待地喊上许世友来到阿依拉山口,想看看马煌有没有完成暗杀朱德和刘伯承的任务。
两人刚到山口,马煌便冲了上来,拉着张国焘哭诉道:“张主席,我们遇到了土匪,计划全泡汤了!”张国焘大吃一惊,忙问是怎么回事。
马煌说就在今天凌晨,一伙土匪从突袭了他们,夺走了他们的枪支,把带去的枪手都绑在了这座破庙里。马煌幸亏跑得快,不然也要被抓住了。
张国焘大怒,厉声责问马煌:“你自己为什么没受伤?”许世友乘机说道:“看来是你违抗张主席的命令,故意放人家跑的吧!”说完,甩手就是一枪,结果了马煌。
在关键时刻,许世友坚决地站在了党中央一边,挽救了革命。因此小平同志才说许世友“在反张国焘错误上是有很大功劳的!”
特殊的“通行证”
吃完午饭,许世友想邀请邓小平合个影,小平同志风趣地说:“好嘛!咱们喝了酒,脸色都泛起红润,可能都显得年轻了些,照出相来一定会好看,咱们并排照吧!”
这张合影洗出来后,许世友盯着照片看了很久,感慨地说:“小平同志的头发比我多,身穿笔挺的中山装,看起来比我年轻多了,实际他岁数比我大呀!”
与小平同志这次见面,成了两位老战友最后一次见面。1985年10月,许世友因病在南京去世。
小平同志闻讯后,派国家副主席王震乘专机飞往南京,向许世友将军遗体告别,并带去了小平同志对许世友后世的意见:“许世友同志60年戎马生涯,战功赫赫,九死一生,是我军一位由士兵成长为将军的卓越指挥员。许世友同志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中央同意将许世友同志土葬,我还带来了当年毛泽东同志留下的、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王震带来的这份特殊的“通行证”,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的五十年代。
1956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中央向全党发出了一份倡导实行火葬的倡议书。倡议书最后写道:“凡是赞成火葬办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请在后面签名。凡是签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后一定要实行火葬。后死者必须保证先死者实行火葬的志愿。”
毛泽东是第一个在这份倡议书上签名的领导人,在他之后,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彭真、邓小平、杨尚昆等领导人也纷纷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五个月后,在党的八大上,参加会议的党、政、军领导都踊跃在火葬倡议书上签了名,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刚刚被增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的许世友。
在八大上,许世友找到毛泽东,表示自己死后不愿意火葬,自己要“活着为毛主席尽忠,死了为母亲尽孝”。
许世友是个有名的孝子。解放后,离家多年的许世友回家探亲,到家后不见母亲,便上山寻找。半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正背着柴艰难的前行,许世友一下子认出是自己的母亲,不顾众人在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地说:“娘,我活着不能为您尽孝,死后要葬在您的身边,为您守坟!”
毛泽东很了解许世友,经过考虑,特批许世友死后可以土葬在母亲的墓旁。当时谁都没有介意这个小插曲,因为当时的许世友正值年富力强,去世对他来说还很遥远的题。
一晃39年过去了,许世友也离开了人世。当邓小平看到中顾委转来的许世友丧事安排报告上有“回故乡土葬”一款时,不禁想起当年毛泽东的那份特批。该怎么处理许世友的后事呢?
小平同志经过思考,提出虽然全国都在提倡火葬,但当时国家倡导的火葬是自愿的,而不是强迫火葬。
许世友生前一直没有在火葬倡议书上签过名,再加上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可以例外对待。因此小平同志对于许世友的土葬给了八个字的指导意见:“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许世友的土葬,并没有引起什么议论,因为同志们都知道,这是毛泽东批准、小平同志同意的。看到大家意见都很统一,王震用拐杖指着许世友的老战友们,幽默地说:“许和尚就是许和尚,我们这批老骨头,可是领不到这种通行证喽!”
结语
许世友去世后,被运回故乡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安葬父母合葬墓东北方向,距离父母的合葬墓只有40米的距离。为了减少负面影响,在安葬时没有竖立墓碑。
后来许多群众纷纷反映:普通老百姓死了还要立个碑,许世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怎能没有个碑?没有墓碑,也不好进行悼念。
收到群众意见后,中央在许世友逝世一年之际,在许世友墓前竖立了一块石碑。碑上不冠职,不记功,不叙史,只镌刻“许世友同志之墓”七个字。
这块灰白色花岗岩石碑简朴之至,正面只有“许世友同志之墓”七个大字,背面则是许世友的生平简要介绍。
这也符合许世友的性格: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不爱奢华,不讲排场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