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的风俗是什么(古代中国也有劳动节)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劳动者的节日。

但其实中国古代也有劳动节,那就是农历二月二的“春龙节”。

《帝王世纪》记载,被尊为“三皇”之首的伏羲重农桑、务耕田,在每年农历二月二日就会率领各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御驾亲耕”,百姓也要在这天开始下田耕作。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曾记述了周武王在每年的二月二都会举行盛大仪式,率文武百官亲耕,并将这天定为“春龙节”。

自唐代开始,二月二被正式定为“耕事节”或“劳农节”,这一天,皇帝还要率百官出宫到田里耕地、松土,象征性地参加劳动,农民们也会在农具上绑上显示喜庆的红绸布下地播种。

为什么会定在农历二月初二呢?

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同时,在这一天掌管降雨之神龙王抬头,意味今后雨水就会多了起来,有利于耕种。

起初,这个节日只是皇帝在这一天“御驾亲耕”,以展示皇帝对于未来一年农耕的重视。

不过,在明代、清代这个节日开始盛行起来,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二日为龙抬头日。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都人用黍面、枣糕、麦米等物油煎为食,曰熏虫。”‍



清代有一幅叫做《雍正耕织图》的画册,画中身穿龙袍的皇帝扶犁耕田,身后跟着几位大臣,有的铲土、有的撒种、有的牵牛,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

画上题诗曰:“劳农节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清政府规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赋税杂差,劳农节赏绢一匹,棉十斤,米一石”,表示官府对辛苦了一辈子劳动者的节日待遇。

由此可见,龙抬头的“二月二”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劳动节。‍

历代文人墨客也常在自己的诗作中表达对劳动的感受。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至今仍被传为佳话,他隐居之后醉心于田园生活,超然世外,有《归园田居》为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种菜劳动不仅仅是为填饱自己的肚子,在他的心里,那几亩田园是与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体现出迷人的诗情画意,巧妙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格节操。

唐代诗人李绅的名字并不耳熟能详,但要说起他的一首《悯农》诗恐怕就无人不晓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还因此获得了“悯农诗人”的雅号。

国际进口的“五一劳动节”是为了纪念劳动者通过自己努力奋争,争取自己合法权益而不屈不挠的劳动者精神。

而二月二的内涵则更加朴素: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劳动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它衍生出了繁杂多样的礼俗文化和饮食文化,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具有许多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随着国际化的浪潮,不少这样的节日都在慢慢地消失,但其实这些节日是我们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国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在过去的几十年,我们慢慢放弃了这些传统,如今,我们应该重新回忆起来。


⊙转载事项:标明原创的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客服

⊙郑重声明: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下载“学国学网”APP,尽享更多优质好课!

学国学网,专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学国学网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2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