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头(烧香为何一定是烧三根)

清明祭祖,正月祭神。在那袅袅烟火中升起的,是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先祖前烈的追思,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与对家庭美满的祝福。

祭拜时,我们手握三炷香,或三鞠躬,或三叩首。一切愿望尽化在不言中。

这时,又有一个疑问悄然而至:为什么是三?三从何而来?三又代表了什么?

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数字,它在佛、道、儒三教中,可都大有来头。

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文明发展,“三”也进入日常生活。古人所思考的一切,都可以概括成三方面。

例如,三才之道:天时、地利、人和:空间分布:上、中、下;时间发展:过去、现在、未来。

“三”走入民间,又被赋予了家庭和睦,功成名就,感情长久等意味。

那么,三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佛说——三毒三宝

佛教发源至今,流派众多,对“三”亦有不同解析。

其一,在佛学世界里,常说,人有三毒,即为“贪”“嗔”“痴”。这三种念头如同迷雾,遮蔽人心,这时便有了三宝,即为“戒”“定”“慧”。这三宝引领众生,开悟心灵,勘破迷雾。正所谓“勤修戒定慧,灭除贪嗔痴”。

人们所烧的第一根香,位居正中,是“戒”,寓意戒断欲望与恶习,走向新人生。插时默念“誓渡一切众生”。

人们供奉的第二根香,位于右侧,是“定”,希望追求本心与律条,洁身自守。插时默念“誓断一切恶”。

人们手中的最后一支,位于左侧,是“慧”,要求洞察万物与人理,具有智慧。插时默念“誓修一切善”。

这也是佛教最初普度众生,修得正果的愿景。

三支香,又与三叩首相对应。佛教典籍中,叩拜佛像是虔诚尊敬的外在展示,是有大功德的行为。

一叩首,是向佛祖表达皈依之意;二叩首,是于长者先人,颇有见贤思齐的味道;最后则是自我反省,审视过往。

无论是不是佛教中人,不论贵贱尊卑,都能进寺庙祈求平安,这也是佛教文化中,兼容并包的一面。

其二,有言,“三”是指“佛”“法”“僧”这三者。

第一根香,是“佛”,表示对释迦摩尼的敬畏,佛祖最贵,理应位居正中

二则是对“法”的尊重,对应佛法,是教义传承,智慧结晶所在;三便是对僧人的尊重,僧人践行佛法,传播佛法,心怀众生。

由此也衍生出先中间后左右的敬香顺序,以示对佛祖的虔诚,以及古人的尊卑有序观念。

其三,佛教中人相信三世因果之说,三支香直指“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三种概念。

礼佛表达的是对天神的敬畏,而因果与三世之说却是人们对生命的最初的思考与想象。远三欲,行戒律,则是对自我价值与修养的不断追求。

青壮年时,在佛堂前立下三炷香,便是立誓要抛弃自我私欲,成为正直,高洁,有“大智慧”之人。而暮年又回到此地,是对过往生活的自省—此生问心无愧,自然也不惧直面神佛。

在敬拜之时,也另有规矩。

首先,需得左手在上。人们在生活中,往往惯用右手,宰杀动物时,也是如此,因而,佛学中,右手充满鲜血,让佛看见是大不敬之举。

再者,香要正且直,三支分开少许,香头分别朝向三方,再做跪拜,以表明态度严谨,心意虔诚。

最后,点香时,通过甩动来熄灭明火。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嘴中呼出的气已走遍周身,是污浊之气,也是绝不可供奉佛祖的。

如今,工业发达,小小一支香,也能做出许多花样,令人眼花缭乱。有许多人在烧香时候,会购买长而粗的香,以此强调心意,其实,若是足够虔诚,一支细香就已是足够。佛祖又怎么会在意案前香火大小呢?

道教——三生万物

老子著道德经,其中所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对道教而言,三是一切的开始,是大吉之数,也可作概数,表极大。

由此又演化出三位尊神,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与太清道德天尊。三支香便是敬奉这三位天尊。

其中元始天尊最为尊贵,位居中间。灵宝天尊排位第二,是位左侧,契合古时左尊之意。剩下右位,自然就是道德天尊。

道家也说,“天、地、人”三者合一。

古人认为世间不外乎这三者。

三根香中,中间的,代表天,人们靠天吃饭,敬畏上天,祈求“国泰民安,幸福安康”。

右侧代表地,人们生活在大地上,崇敬土地,祈求“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左侧代表人,先人庇佑后代,追悼先祖,也是感念前人之恩惠。

顺应天地,遵守自然,便能风调雨顺,福寿安康。这是人们最初的自然信仰。其中隐含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天命观念。

“阴阳”是道家学说支柱之一。道家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二者相生相克,不可分割。于是便有了阴阳数的区分。

“一、三、五、七、九”是基数,也称阳数;“二、四、六、八、十”是偶数,也叫阴数。

阳数吉而阴数凶,所以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多取阳数,以求好运,也表尊贵。这也是“三跪九叩”“九五之尊”的由来。“三才天地人”“三光日月星”“三星福禄寿”也借此发源。

道观之中,信众在上香之时,左手在上,不可吹灭明火与佛教是同样的。

不同的是,在道观上香时三支应保持齐长齐平,正是“众生平等”一说。

我们的先贤最初信仰天地有灵,万事万物皆为平等,这样的宇宙观念,也是当时的人们饱受压迫与剥削时所追求的公平,是无数劳动者的智慧与血泪。

儒家——继承周礼

儒家对鬼神之事虽不如佛、道两教。却是最推崇礼法。

董仲舒“君权神授”学说在汉代逐渐形成潮流,皇权来源变得神圣而不可捉摸起来。祭祀也成了标榜正统显示威严的皇家活动。

在道家影响下,皇帝祭祀同样使用三炷香,表“天、地、人”。

在“天圆地方学说”普遍流行的年代,祭台也多建圆形方底,彰显其沟通,代表天地的权能。

略有差异的是,祭天地,是祈求风调雨顺,以此显示爱民如子,也是对“君权神授”观念的又一次巩固。

国泰民安,说明统治者仁德,受神灵承认。反之,若是灾祸遍起,则是统治者暴虐无道。也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祭祖,则是对历代先人的追思,显示皇权血脉正统,是受传承而立。祭拜之时,也能以前人经验为鉴,思考如今作为。

民间祭拜多沿袭皇家活动礼制,但经济实惠,删繁就简。多数只保留上香,鞠躬,叩拜几步。

又有“死者为大”观念,是用阳数。“一”太过单薄,“五”又稍显多,于是用“三”,来展示对逝者的尊敬。

受人偏爱的数字——“三”

在数字中,古人对“三”偏爱有加,其实是对客观世界,自然宇宙最初的思考与反映。

祭拜源头可追溯到黄帝时期。那时的人们生产力相对低下,观念朴素。等到产生最原始的定居与种植生活后,人与自然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渴求与自然和平相处。面对那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就认为在这背后一定有能支配他们的伟大存在,称为神灵。

亲人的离世也令人痛苦不堪,产生了对死亡的敬畏,对死后去哪里的想象。人死后灵魂尚存于世的假设也萌芽。这就是鬼神观念。

人们对鬼神崇敬又畏惧,逐渐诞生了祭祀习俗。

在长久的劳作发展之下又诞生了三才之道。

如《易·系辞下》有云“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火焰是生产的开始,文明的源头。这或许是神明赐下的礼物。

于是人们将他们觉得好的--例如瓜果,猎物之类——堆在一处,架上柴火,在火焰的焚烧中,说出自己的愿望。

在烟尘与灰烬中,人们开始了对天地的第一次思考,并尝试着与更遥远的“鬼神”沟通。

那时的香多从植物中取得,愉悦鬼神,也可做安抚亡灵之用。

诗经中的记载: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说的正是古代燃香祝祷的场景。

待到周天子建立了统一而繁盛的周朝,将鬼神与治国统一起来,推行周礼,祭祀文化得到了一次跳跃式的大发展。开始拥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如何做,如何说,也具有了统一的标准。

那时的祭祀是身份与传承的象征,负责祭祀之事的人地位崇高,信仰走进政治,也走进了社会的每一个方方面面。

佛、道两教在百家争鸣后趋于完善,又相互融合。虽对自我的释义有所差异,结果却是走向大同。

在之后,佛教传入中原,经历漫长的演化,又给祭祀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从“三支为上,多则成障”中,也能看出儒学“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中华文化便在这辩证融合中不断发展。

祭祀也再次走入千家万户,深深影响着后世之人。

在科技不甚发达的时候,人们在大地上挣扎。面对变幻莫测的天气,资源匮乏的土地以及天灾人祸时,往往束手无策。于是将目光投向掌握天地威力的神明,祈求他们帮助自己脱离苦难。

幸运的是,人们寻求神明却不依赖神明,在敬畏天地自然的同时,也不忘耕耘土地,织布缝衣,由此创造出一个灿烂辉煌的文明。

如今,祭拜活动已深入五千年的文明之中,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只是,在举香叩拜时也别忘了,天地虽是精神的居所,现实却是生命的归宿,决不能本末倒置。

正所谓:畏天命,尽人事。

读完这篇文章,大家有什么想法意见,欢迎评论区讨论。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钟哥看历史A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