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名(21)

《老子》理解上的逻辑乱象何以产生?

自古以来,对于老子《道德经》的注解千差万别,莫衷一是,具体到每一章节的理解也大相径庭,各取所需,为己所用,因此,以辞害意的情形普遍存在于老子注的诸家作品之中。

以“孔德之容”的注解为例,“孔德”是谁应具有的“德”,是·圣人还是高道大德?许多人把大德理解为普通人的修行之德;主语是“德”还是“容”?普遍的理解,把“德”理解为主语,“容”作为“德”的样态或者肚量。

诸多大家、名学者在“小学”训诂上可谓穷经皓首,造诣极深,但因先入为主的观念在前,即便训诂,也心存倾向,陷入方凿圆枘的逻辑泥潭而不知;又有不少大家只训诂不做选择,就如同医生,所有对症不对症的药,都开了处方,用哪个自己看着办;还有更多的出于门户之见的“阴谋论”、玄学思维的“不可知论”、阶级分析的“没落论”、西哲m哲的“唯心论”、现代科技的“黑洞论”等,乱象层出,不一而足。

那么,本章的“孔德之容”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是“自古及今”还是“自今及古”?“众父(甫)”若是万物初始,为何不用“万物母”?

注解《老子》必须始终围绕着“圣人之治”这一主题,做到逻辑自强

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原文大意

盛德者(圣人)的行为特征,就是以道为唯一的准则。道这种东西,是恍恍惚惚的。在这恍惚之中,有一种“无物之象”,在这幽冥中有一种精魂,它真朴不加雕饰,在这真朴之中,有信验可证。

从现在的有名之道,到古时候无名之道,它的功用从未失去,可以此探寻万物初始的状况。我是怎么知道万物的初始和终极状态的呢?就是凭借大道这条线索。

做出上述注解,其逻辑依据是什么?

老子论道,论的是圣人之治的道,目的在于为侯王治理提供行为准则,“圣人”是“道”的理想化身,不等于现实统治者,老子的对话主体始终是现实统治者。确立这一思路十分重要,遵循这一逻辑不能马虎。至于文字顺畅与否都是次要的。下面分解各句的基本思想含义。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德”通常被理解为“大德”“盛德”“虚空之德”“上德”“至德”,没有实质上的差异。但是“德”作为抽象概念,它只有某种特征而不具有某种“形态”,因此,”孔德之容“只能是“孔德”的特征。

但许多人都把“孔德”的特征理解为一种实有的样子或样貌,陈鼓应先生就使用了“样态”这一概念,这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小问题,而是涉及到“虚实”“有无”的关系问题。如果允许把“德”理解为实物,那么,“道”就同样可理解为实物,但实物是不能成为万物主、天地根的。

在“孔德之容”的误解中,还有一个谁是主语的问题,主语是“德”吗?

“德”是“道”在万物的显化,根本不存在“从不从”的问题,若真如陈鼓应老师理解的那样,那么,“德”就是主语。但很显然主语是“容”,某种“样貌”又如何“惟道是从”?因此这里省略了主语“圣人”,就是说惟道是从的是圣人,“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的全句意思就是:拥有盛德的圣人的行为特征,就是以道为唯一的准则。

【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之为物”,这个“物”是作为道的“物”,不是实在的物,而是似无实有的“物”。时至今日,这个“物”依然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争论焦点。当年毛主席主席把任继愈、陈伯达、胡绳和秘书林克叫到一起讨论哲学问题,领袖认为老子是唯心论者,任继愈以“道之物”、“有物混成”为证,认为老子是唯心论者。直到几年后,任先生为大学主编哲学提纲,依然坚持老子是唯物主义者。

但是到了晚年,任先生一改从前的坚持,认为老子既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而是唯道论者,这一更正,代表着中国学术界对老子思想认定的一大跨越。

“象”“物”“精”“信”各自有着什么样的意涵

不少学者将这几个概念神秘化,具象化,多是受宗教、方仙道、炼养家的影响,比如河上公的“精气说”,憨山大师的佛教“识阴区宇”说。李涵虚的解释更具象:“是性所种之物,以男下女,交媾成精,一物也,实连二物也。故有象在上句,有物在中句,有精在下句……

而陈鼓应先生则把上述概念理解为迹象、实物、精质,把本来的恍惚概念,都理解成了实存、实物,这就有悖于大道的虚无本质了。

老子以“大象”喻道,故有“执大象”之说;又说“有物混成,故云“有物”;“精之至也”故云“有精”;又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故曰“有真”;又说“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故云“有信”。因此,“象”“物”“精”“信”都是对道的属性描述,不能理解为实物。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自今及古”、“以顺众父”两个关键词最易误解。

传本《道德经》是“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两相比较,我还是倾向于帛书的“自今及古,其名不去”。因为大道没有名称,“道”只是出于表达的方便,“强名之”的代号,不是“恒名”,怎么可能“不去”呢?所以“其名不去”的“名”只能是大道的功用。

按《道德眞经集注(唐明皇、河上公、王弼、王雱)》引王弼注:故曰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也。足证河本、王本原本也是“自今及古”。

既然是大道的功用一直未曾失去,那就是说,从现在的“强为之名”的有名之道,到古时候的无名之道,它的功用从未失去过。

“以顺众父”,传本写作“以阅众甫”,义同,前者为“以此探求”,后者是“以此观察”。“吾何以知众父之然哉,以此”,就是通过大道这条线索,来探求万物的初始状况及其终极状态。

#头条创作挑战赛#

声明:好星座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问道华夏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xingzuo.com/w/31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