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
提起情人节,很多的的第一印象,不是西方的2月14日,就是中国的七夕。可是,中国地地道道的情人节,其实是元宵节。并且,元宵节最重要的事,也不是吃汤圆。这是怎么回事呢?
元宵节
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其他的别称,如: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按照中国的农历,元宵节,发生在正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而得名。而根据道教"三元",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正月十五才被称为上元节。
而元宵节的兴起历史,甚至可以推演到汉代。汉武帝时期,在每年的正月上辛夜,国家都要在甘泉宫,举办祭祀"太一"神的活动,这一祭祀活动也被视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来源。只是元宵节正式成为大型节日,是汉魏之后的事情了。
元宵节习俗
1,张灯
而元宵节的习俗,除了吃汤圆,最重要的习俗其实是悬挂花灯。这和佛教传入中国有关,佛教有一大佛名曰:燃灯古佛,可见"燃灯"是佛教的一大传统。到了唐朝时期,在武则天的推动下,佛教更加的兴盛,佛教的盛事,也逐渐传入千家万户,元宵节张灯,甚至成为法定之事。
这和中国先民们的火崇拜有关,对于祖先来说,会等于温暖,在远古时期,甚至是生存的火种。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不再需要依靠火,但是对于火的崇拜,却深深地刻进了民族的血液里。于是,每年开始的时刻,人们纷纷张灯结彩,不仅代表着漫长严寒的冬日即将过去,还代表着新的一年会充满温暖。
而张灯的时间,汉代为一天,唐代为三天,宋代则多达五天,到了明代,更是从正月初八,一直染到正月十七。在古代,元宵节这天,白天有热闹的集市,晚上有亮如白昼的花灯,实在是热闹非凡。
其他习俗
到了清代,除了燃花灯,还增加了很多其他的习俗,比如: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等,只是和前代相比,庆祝节日的时间变为了四到五天。
元宵节为何是中国的情人节
正是因为在古代,因为人们对于元宵节的重视,元宵节热闹非凡,在这一天,宵禁被解除,平日里在家的未婚女性,身孩子是老老少少,都可以出门看花灯。在宋代,更是热闹,不仅有妇女游街,男女混淆的景象,甚至君王和高官也会和百姓们一起同赏花灯,同庆佳节。而各式各样的主题花灯,也是数不胜数,甚至有带着恐怖色彩的花灯,这样的花灯一般由刑狱机构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
众所周知,中国的春节是从除夕开始,元宵节结束。在整个节日时期,是人们扩大自己的活动场所和人际关系的时期。从初一的拜年,初二的回娘家,人接触的范围是逐渐扩大的,但是多是亲戚朋友。到了正月十五,人们接触的对象从熟悉的人变为了参与灯节的所有老老少少,所以,元宵节是个扩大交友圈的过程。
而如此佳节,如此热闹,如此的打破常规,也让平常没有机会接触的年轻男女有了接触的机会。因为,在封建社会中,未婚女子是不允许随便出门的,但是在过节的时候,却被允许可以外出游玩。而元宵节这样的盛大的节日,刚好给了青年男女互相认识的机会,可以为自己寻找结亲的对象。同时,对于早有情谊的男女,也是一个相会的好时机。可见,元宵节真的是地道的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代表食物
而正月十五的代表食物,自然是元宵了。而元宵在中国可谓是由来已久,宋代就已经兴起了,只是,在当时叫做" 浮元子"后来才叫做"元宵" ,为了图个吉利,做生意的人,甚至叫它"元宝"。
而南北的元宵做法不同。北方是有了馅料之后,在糯米粉上滚上几滚,故而叫做滚元宵。而南方则是用各种馅料包裹之后,在糯米粉中"滚"后,或煮或油炸,所以叫做"包"汤圆。但是,都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之意。
元宵节的意义
不管是放花灯,还是吃元宵,亦或是少男少女的情感交流。我们可以看到这都是中国人们的生活中,体现的不同:物质、精神、伦理,而各色的花灯甚至可以说是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而物质方面,则通过一个小小的元宵体现出来,不管是名贵的馅料,还是家常的馅料,都是一个家庭经济条件的体现。
在冬日未曾远去的日子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汤圆,家家团圆,美好幸福,这也是元宵节作为传统节日,流传上千年的原因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