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今(1994年清华才女两次被投毒)
2013年,复旦大学发生一起投毒案件,“名校”、“投毒”、“犯罪”这三个流量密码加起来就是王炸。
然而,这次大学的投毒案却炸出了,1994年发生在清华大学的一起投毒案件。
清华学子朱某两次被投毒,嫌疑人却在国外逍遥,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幸福戛然而止,两女儿接连出事
复旦大学投毒案中,被害研究生的室友林某,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警方予以逮捕,等待他的是法律的严惩。
然而,1994年清华才女朱某两次被投毒,凶手却始终没有抓捕归案。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以后,媒体再次将目光聚焦到这起清华案件当中。
随着媒体的关注,网友也开始为这个可怜的瘫痪女子发声,甚至诸多有影响力的人也在社交媒体上,纷纷转发了媒体对于朱某的报道。
同样也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明星,还特地转发了帮助朱某筹集善款的相关微博,知名演员陈某也在社交媒体上发声,他说自己为朱某的父母捐助10万元。
正是有了媒体和明星们的关注,才让这起20多年都没有被破获的投毒案件,再次走入大家的视线。
明星除了捐款之外也纷纷呼吁案件重启,还原事实的真相,将罪犯绳之以法。
瘫痪女子朱某到底遭遇了什么?这位1994年就考入清华大学拥有锦绣前程的女子,为何会被人投毒?
1973年,朱某出生在北京,她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父亲吴承之和母亲朱新明都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
上世纪70年代,大多数人还在忙着扫除文盲的时候,朱某的父母就已经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大学生。
直到今天中国科技大学仍然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父母的聪明才智也遗传给了朱某姐妹,朱某是家中的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姐姐吴今,姐妹两人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
这样的家庭氛围非常的和谐,处处充满爱。
朱某和自己的姐姐吴今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不仅学习非常好,两个人还发展出了各自的爱好特长,并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987年吴今考入北大,可仅仅一年后吴今却意外去世,一家人的幸福戛然而止。
1992年朱某参加高考择了清华大学,就读于化学系,进入校园之后,她认识了一个叫做孙某的同学。
孙某的父亲和朱某的父亲都在地震局工作,有了这层关系两人就成为了好朋友。
让朱某没想到的是,虽然孙某的父亲孙大武在地震局工作,但是孙大武还是某部门委员,职位比朱某的父亲要高出不少。
孙某家族的成员背景却非常的深厚,孙某的爷爷是某委员会名誉主席,孙某的大伯还曾经担任过副市长。
不过,从小在知识分子家庭长大的朱某也并没有去巴结讨好孙某,只是将孙某当做普通的朋友。
朱某继承了自己父母优良的基因,不仅会各种各样的乐器,她体育成绩也非常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
清华大学集结了全国最顶尖的学子,即便如此朱某仍然是光芒四射的那个人。
刚步入大学的朱某正在畅想着未来的美好生活,奈何在1994年却发现自己的身体状况出了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也彻底改变了朱某和她父母的命运。
莫名出现中毒症状,延误治疗时机
朱某最早发现自己出了异常是在1994年11月24日,刚开始出现的症状是肚子莫名其妙疼痛,最疼的时候朱某甚至连饭都吃不下。
1995年1月23日,朱某住进了同仁医院。
医生建议他留院观察一个月,然而就在这一个月中朱某的疼痛越来越明显,医生还是没有查出任何问题。
同年3月6日,已经返回清华大继续读书的朱某,不仅身体没有好转而且情况愈发严重。
这次伴随着腿疼还有时不时眩晕的症状,朱某的母亲此时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于是迅速将朱某送到了北医三院,这次仍然没有检查出问题。
三天之后朱某来到协和医院,还是没有检查出问题,此时医院的一位专家却突然说了一句话:这个症状和铊盐中毒的症状非常的相似。
这位教授回忆,60年代清华就有一例铊盐中毒。教授虽然有怀疑,但是铊是我国管理非常严格的一项化学物品,普通人根本没有办法接触到。
朱某就读于清华化学系,但经过询问发现她并没有接触过铊盐,当时我国的医疗条件也并不发达,又没有检测铊盐的条件,最终医生的猜测不了了之。
朱某走了多家医院却依然查不出病因,3月底突然陷入昏迷状态。
当年4月朱某的两位高中同学,北大就读的贝志诚、蔡全清听说了她的事之后,决定通过国内并不发达的互联网向国外求助。
他们请专业的医学生将朱某的症状翻译成英文,之后送给了世界多家权威的医疗机构。
新闻报道中曾经提到,贝志诚、蔡全清等人一共收到了超过1600封回信,后来贝志诚表示收到的回信有3000封。
在这些回信中,3成以上的医生和专家认为,朱某的症状是典型的铊中毒症状,还有两位美国的医学专家提出远程帮助朱某诊断。
清华、北大两个学校的学生,还将医生得出的结论翻译成中文,之后转交给了朱某的父母以及协和医院。
他们并没有对于这些回信产生足够的重视,直到当年的4月底,朱某父母打听到北京有相关的检验机构。
他们才将朱某的指甲、血液、毛发、尿液等送至相关机构,最终检测出的结果就是铊中毒。
让人没想到的是,女儿曾先后两次被投毒,导致朱某陷入昏迷的则是第二次陀中毒。
检测报告显示,朱某体内被检测出的含量已经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一个致死的剂量,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普鲁士蓝。
尽管朱某体内的铊被排了出来,可由于铊在体内停留太久,已经对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她失去了味觉,肌肉也受到了严重损伤,神经系统被破坏,双眼几乎已经失明。一夜之间,朱某从人人羡慕的清华学子变成智商只有七岁的小孩。
经过警方的排查,朱某的室友孙某有着重大的作案嫌疑,孙某既能接触到铊,也和朱某生活在一个寝室。
警察对于孙某进行了传唤,审问了八个小时之后,孙某的家人便将孙某接了出来。
朱某因为两次铊中毒,人生从天堂跌落到地狱,孙某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定居美国,还改名为孙释颜。
那么,这起案件背后又有怎样的隐情?
案件疑点重重,朱某家人期待正义
2013年复旦事件被曝出来之后,朱某的大学同学王某风在国内某知名社区论坛上,再一次对于朱某的案件进行了梳理,他提到当时清华大学化学系能接触到铊的有七个人。
经过排除法之后,已经在美国生活的孙某有重大嫌疑,但这起案件的侦破中就有各种各样的疑点。
1997年在正式立案两年之后,警方才对有重大作案嫌疑的孙某进行了第一次突击审问。
此案的当事人回忆,警方通知朱某的父母“案件就剩一层窗户纸了”,没想到此后却没了下文。
1998年8月,相关部门宣布这起案件以“超法定期限”的理由结案。
2008年,朱某的父亲申请相关案件信息公开的时候,才知道这起案件在十年前就已经结案了,此后朱某的父母一直在为女儿遭遇的奔走呼号。
也是因为如此,直到2013年复旦投毒案发生之后,朱某的案件走入大家的视线。有知名律师宣布将会代理朱某被投毒一案,并向相关部门提交申请进行行政复议。
既然孙某有重大的作案嫌疑,为何警方却不将其定罪呢?真的是因为她背后不可告人的家庭背景吗?
法律的相关规定
其实当年投毒刚被发现的时候,朱某的父母要求学校封锁现场却遭到拒绝,最终导致其中一个关键性的杯子不见了。
我国实行的是“无罪推定”原则,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没有证据证明其犯罪,那么警察在调查的时候就会假定,这个人无罪进而寻找证据去证明这个人有罪。
这么做代表“被告人不等于犯罪”,也是为了保护被告人被定罪之前依法享有的权利。
关键性的证据丢失,作为唯一人证的朱某智商已经像七岁的小孩子,语言能力也受到了限制,无法描述自己被投毒前后所遇到的异常情况。
人证物证都没有,孙某本人又不开口,警方自然不能对其进行定罪。从这个角度来看,警方的做法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什么事情都要讲究证据。
无罪推定也避免了行刑逼供的现象发生,不仅在我国,世界许多国家同样都是无罪推定,这算是我国司法的一个进步。
落实到孙某这个案子上,真实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时间已经过去了那么久,而且还缺少相应的证据。
一旦确定了凶手是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投放危险物质罪规定:
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投毒还有可能触犯故意杀人罪,根据《刑法》的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纸一定包不住火,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投毒的凶手会露出马脚,法律也会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付出代价,彰显法律的正义,也是对于朱某及其家人这几十年做承受的痛苦的最好的安慰。
天理昭昭报应不爽,正义尚未到来,但一定不会缺席。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迟来的正义已经无法弥补朱某毁掉的一生。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刑法》